侯正偉:優越感─是一種退步的表現 | 中國報 China Press

侯正偉:優越感─是一種退步的表現

馬來西亞華人在馬來西亞這土地上的足跡歷史已久,其由來可追溯至中國明代鄭成功下西洋時期,那時已經出現華人與原住民在文化上雜糅而衍生出的“峇峇娘惹”文化。峇峇和娘惹這些“土生的人”(Cina Peranakan)一度被認為是在地的原住民,只是在政治的因素上被歸類于華人。



至今馬來西亞華人都批評這些“土生的人”為數典忘祖,背叛華人文化的異類,甚至視之為與華族不一樣的“他者”。

先輩發揚文化教育

基于馬來西亞華人對自身文化的“優越感”,大聲提倡“文化分離”,提倡文化的本土化,主張自身文化與中國有所區別,況且在國內也認為自身文化比其他種族的淵源來得更久遠而顯得出色。但馬華文化是在“先天不足”的條件下產生,並且在后期因為提倡“文化分離”,導致未能釐清自身文化認知的“后天失調”。



所謂的“先天不足”,就是指早期華人社會是由底層階級人士建起的,雖然當時先輩們極力于發揚文化教育事務,畢竟在缺乏知識分子的情況下建起的教育機制,很難達到一定的文化高度。因此,馬來西亞華人匆匆地主張“與中國文化有所區別”,在目前的情況來看很不恰當。早期的華人領袖如陳禎祿與林連玉先生說過,我們在這土地上落地生根,就要對馬來西亞給予愛國之心,除外身為華人的我們,也不應該摒棄自身的文化。

可惜的是,從友族的觀點來看,華族處于這種立場是模糊不清的,因為友族無法深入了解我們對馬來西亞的愛國精神,及對自身文化的珍惜之心。

友族認為我們對華教的捍衛,在政策上來說是一種不合作、對國家表現的不忠誠行為,並且認為華族之所以要捍衛華教,是要保存自身文化,存有對中國的一分歸宿感。

近期筆者發現到,馬來西亞是第二個舉辦漢服運動的國家,無可否認這是個很好的運動,能夠讓年輕人從漢服裝扮中了解中華文化之余,也能向國內的友族推廣華人文化。

關于宣揚文化的運動如漢服運動,是向友族推廣我們的文化,並促進各族共識的一個管道。但筆者擔心的是,基于對自身文化的“優越感”,會扭曲了該運動的根本宗旨,轉而變相成為宣傳文化沙文主義的運動。對于該活動的舉辦單位來說,這項運動的運作必須給予充分關注,必須讓各工作人員知道它的基本原則為何,並不是為了宣傳並鼓吹對自身文化存在優越感的“沙文主義”。

在此,我想說的是,華人對自身文化的優越感是一個慢性自殺的毒藥,它正慢慢侵蝕我們。對于自身文化存有優越感並不是壞事,但過度的優越感會讓自身文化慢慢被封閉化,走向文化邊緣。

草根文化較有成就

就拿馬華文學作為例子,當初大南遷時期來到馬來亞土地的華僑,大多都不是知識分子,因此所具備的文化知識自是不多。在先輩共同努力下建立起來的華教體系,雖然令人驕傲,但所蘊含的文化知識“先天不足”。在這中華文化涵養“先天不足”的情況下而產生的馬華文化,固然與當時中國的局勢息息相關,但在文學圈裡頭的馬華文學還未成熟。

馬華文化“先天不足,后天失調”的情況,顯示了馬來西亞華社缺乏專業人士。如果我們要展示華人文化,必然率先出現舞獅、二十四節令鼓、文化節等這些表演性質的“華人文化”。也因為華社缺乏專業人士的關係,縱觀華人文化較為有成就的,不外乎草根階級文化、地方廟會文化及節日慶典等等,顯得多姿多彩;但在專門學識方面,腳步跟不上友族的發展,如果我們還在原地踏步,對自身的“小文化”存有優越感而不去反思,那並不是一種進步,而是退步。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