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故事‧導覽城鎮 | 中國報 China Press

主題故事‧導覽城鎮

報導:譚絡瑜
攝影:譚絡瑜(部分圖由受訪者提供)



這幾年來,我國社區藝術計劃盛行,帶動了本地的深度旅遊風氣,也催生了一批社區導覽員。

這個假期,不妨帶一家大小來一趟社區游覽,重新認識各個城巿鄉鎮,發掘在地人文、歷史、生態之美……

莫等消失才後悔 古跡留足印



繁忙大都會吉隆坡及周邊地區迅速變化,許多古蹟不斷流失。有人用心記錄這座城巿的歷史,也有人努力保存老建築並賦第二生命,他們用導覽走讀方式,提供人們另一個角度認識這片土地。

凡到過吉隆坡的遊客必訪雙塔樓、獨立廣場、茨廠街、黑風洞,但未必知道這座城巿的歷史人文背景。大約十年前,開始有人做吉隆坡地區深度導覽活動,帶人重新認識這個我們既熟悉又陌生的城巿。

隆雪華堂助理秘書及導覽員梁莉思是彭亨立卑人,在檳城唸大學3年,畢業後在吉隆坡就業定居已12年。她跟著隆雪華堂執行長陳亞才共事,受他影響開始擔任導覽員,接受培訓後接手帶中小學生和大專生認識社區。

“隆雪華堂的導覽活動大約從2007年開始,那時候是陳亞才老師帶領一些獨中歷史老師去認識義山,我們也是從那年開始認識雙溪毛糯麻風病院,並開始帶公眾走覽和認識那個地方。”

隆雪華堂導覽員-梁莉思(黃衣者)帶領關丹城事團隊一行人老老少少,走讀吉隆坡茨廠街的背後歷史。
隆雪華堂導覽員-梁莉思(黃衣者)帶領關丹城事團隊一行人老老少少,走讀吉隆坡茨廠街的背後歷史。

認識古跡,保衛古跡

由於近20年來吉隆坡發展迅速,不少老房子和舊屋區被拆除,像半山芭監獄、克靈芝村、十七樓、Kg. Railway、燕美巴剎等。人民的集體記憶逐漸少去,文藝工作者推動社區藝術計劃,媒體報導人文老故事專題,大家開始關注,對於保護歷史古蹟的的醒覺漸漸提高。大家因此而願意花時間多一點認識自己的社區,也認為應該讓孩子們知道社區的歷史故事,故參與導覽的人數逐步增加。

隆華堂曾經主辦過的導覽路線包括:(一)茨廠街人文古蹟、茨廠街宗教建築;(二)葉亞來先賢的足跡;(三)陸佑先賢的足跡;(四)雙溪毛糯痲風病院古蹟;(五)舊飛機場路義山群;(六)十五碑社區等等。隆雪華堂目前沒有固定的導覽路線,是依照來團的要求才規劃。比如有外坡的學生前來,想認識吉隆坡先賢,就會規劃林連玉紀念館、陳嘉庚紀念館、仙四師爺廟、墓園等。

隆雪華堂主要導覽員現為陳亞才和梁莉思,青年團底下成立的KL360小組,則有好幾位導覽員,包括梁莉思、黃翠妮、李淑煒、李福淞、霍偉彣等。不過,KL360導覽路線只限於茨廠街社區。

莉思表示,在更早之前已有一些人在做深度導覽,例如林金城做的美食導覽、賴碧清做的馬六甲古城導覽、陳耀威做的檳城喬治市導覽等。

“因為蘇丹街捷運事件,大家開始關注茨廠街社區,也覺得應該要在這個歷史古蹟被破壞之前,多一些認識它,盡力保衛它,故積極推動社區導覽活動。後來本地社區活動越來越多,主題導覽也開始普遍,很多老師都喜歡帶學生到戶外教學。”

另一個角度看吉隆坡

梁莉思幾年前因為朋友楊兩興號召,參與半山芭社區藝術計劃。後來,楊兩興、張吉安、劉啟暉、藍氏君、黃秀娟、徐儀雯和她組成了“茨廠街社區藝術計劃”團隊。她主要負責老街導覽及培訓導覽員。

在吉隆坡一帶,除了茨廠街社區,還有愁傑社區、雙溪毛糯痲風病院、十五碑社區、半山芭社區,有部分是由一些資深導游自己帶的導覽,一些是學校老師推動的戶外教學,都是希望多一些了解自己居住的社區。其他舉辦茨廠街社區導覽的團體還包括:走街組織(帶美食導覽和宗教建築導覽)、關注吉隆坡發展的Rakan KL(主要以英文導覽為主)。

身為導覽員需要讀資料,很多資料源自歷史書籍、報章記者的專訪報導和老街坊的口述歷史。莉思極力鼓勵在地居民參加導覽,可以在過程中補充導覽員不足的資料,或糾正錯誤的資訊。參加過導覽的在地居民,也會更珍惜自己居住的社區。

她帶過各種導覽團,中小學生一般適合尋寶游戲式或邊走邊作答的導覽。大專生和老師就能深度導覽,還可以在導覽結束後請他們寫感受或整理資料。幼兒就需要父母陪同,她也曾帶過親子同游的繪畫導覽。外國交換生和教授團,都比較有興趣了解不同族群的宗教習俗、飲食文化。導游和講師也適合參加導覽,可以增加自己的演講內容。

“不敢說深度導覽可以改變人們的刻板印象,但至少能讓人多一個角度去看吉隆坡,即平時可能不會特別注意的一些建築特色或巷弄風情,在參加過導覽後,會不經意關注身邊一些小細節。有時候帶導覽,參加者會告訴我,這個地方常走過卻不知道它背後的故事,這提供他們另一個觀賞吉隆坡的角度。”

吉隆坡導覽-隆雪華堂導覽活動

詢問 電話:03-2274 6645
網站:www.kl360.my

很多人知道雙溪毛糯有很多花圃,而不知雙溪毛糯麻風病院的歷史。
很多人知道雙溪毛糯有很多花圃,而不知雙溪毛糯麻風病院的歷史。

訪麻風村 破除歷史禁忌

這不僅是參觀歷史場景,更是一趟觸動人心的人文導覽。雪蘭莪州雙溪毛糯麻風病院的古蹟導覽,帶領大家返回85年前,通過參觀病院內各歷史景點,與院民有趣互動,大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走一趟探索“希望之谷”的散步路線,透過幾位對此地有深厚情感的朋友細心規劃,齊來發掘你不知道的“希望之谷”。漫遊消失中的遺跡,探訪山谷的人們,走入麻風病院康復者的情感世界,聆聽一段段隱藏在遺跡裡,逐漸被遺忘的故事。

2007年病院東院被拆,院民第二代Joyce發動導覽活動,希望讓更多人走入病院,了解被遺忘的歷史。陳彥妮因采訪、拍攝紀錄片而認識這個地方。她幫院民尋找孩子、把過程著書《回家》,到擔任雙溪毛糯麻風病院參議會理事,積極推動古跡保護計劃,過去10年來無私奉獻,感動並帶動更多人關注麻風病院及康復者。

麻風病院導覽目的為醒覺教育,破除公眾對麻風病的種種迷思,並重新認識在過去被視為禁忌、不被提起的歷史。目前包括彥妮在內共有7名導覽員,有大型活動時會有更多志工參與。

彥妮希望未來故事館建成後,能夠通過先進科技設備提供導覽互動,把病院及康復者的歷史傳承下去,同時也讓參觀者把自己的故事留下來。

接下來12月導覽團報名已滿,2017年1月前三個周日都有導覽活動,1月將舉行花巿、3月會有兒童義賣會等活動。

希望之谷導覽-募款籌建希望之谷故事館活動仍在進行中,歡迎公眾踴躍支持。導覽及其他活動詳情瀏覽面子書:Valley Of Hope,詢問電話:03-6138 8536、012-467 7011。

黃樹發城巿游牧在新加坡、香港、法國、意大利和德國,練就了他探索城巿景觀與當地文化的第三眼。
黃樹發城巿游牧在新加坡、香港、法國、意大利和德國,練就了他探索城巿景觀與當地文化的第三眼。

華人迴流尋找未來方向

人思文創辦人黃樹發(Kenneth Wong)出身城市規劃科系,設計的導覽路線也以城巿為主,目前有吉隆坡巿中心的KL “Monocle” Walk、孟沙區的Bangsar Heritage Walk。

KL “Monocle” Walk路線涵蓋蘇丹街及茨廠街一帶。與茨廠街歷史古蹟導覽不同,他帶人參觀由年輕人利用老房子營造的新空間,走讀這一股近年在馬來西亞興起的新舊共存風潮,如何改變城巿的人文景觀。

在外國遊客眼中,茨廠街就是吉隆坡“唐人街”。隨著時代變遷,老房子拆除、華人離開、外勞入駐,此處早已失去原來的社區原貌。近年慢慢有年輕華人“迴流”,租下老房子修復、重整,開設餐廳、咖啡館、酒吧、旅館、獨立藝術空間,為這個老社區注入新氣息。

黃樹發設計導覽路線時,借用全球性議題雜誌Monocle之名,意喻通過單片眼鏡細觀吉隆坡這座城巿。導覽路線以商務上海書局為起點,第一站為同排角落、由廢置多年老房子改造的Mingle名樂,樓上民宿、樓下咖啡館。

接著前往茨廠街兩間在文青、潮青圈爆紅的新據點,隱藏在“玩具店”後面的PS150酒吧開業9個月,每逢周末晚上人潮擁擠。隔幾間的Chocha Foodstore才開了3個月,集合茶坊、餐廳、酒吧、共用工作空間於一身。以上三處都是年輕建築設計師、藝術家出色的場所營造作品。

從茨廠街走到文化街,月樹(Moontree)咖啡館書局和Lostgens’當代藝術空間,是文青熟悉去處。觀察新舊文化在這充滿歷史的老社區融合共存,無論對遊客或當地人都是極有趣的體驗,並為已許久沒有“下坡”好好走一走的吉隆坡人,帶來視覺激盪,重新思考這座城巿的未來方向。

茨廠街導覽-12月22日KL Monocle Walk(時間4:30pm至7pm),導覽以英語或中文為主,詳情可瀏覽www.lokalocal.com/tour/474、kl-monoclewalk2016.peatix.com,或面子書專頁:BangsarHeritage Walk,電郵:[email protected]

Fun轉毛甲導覽員黃元珠(左)和李彩菁,不斷學習如何講解古城的各種面向。
Fun轉毛甲導覽員黃元珠(左)和李彩菁,不斷學習如何講解古城的各種面向。

它不是冰冷的石頭 昔日江山活過來

到馬六甲逛雞場街、吃雞飯粒;去檳城看壁畫、吃叻沙、買土產;除了熟悉的觀光路線,參加一次深度導覽,你會發現原來自己對馬六甲、檳城了解這麼少,要玩的地方、好玩的地方可多著呢!

記者對來過好多次的馬六甲並不陌生,這一次請在地達人帶路“Fun轉毛甲”,抹去刻板印象中的歷史古城。(“毛甲”就是馬六甲的意思。)

與李彩菁和黃元珠約在馬六甲河邊巷子里一間小咖啡館見面,兩人都是土生土長的馬六甲人,同為記者出身。

她們從事采訪多年,常接觸不同社群,對家鄉歷史、人文、生態非常熟悉。但兩人坦言,是在文化工作者賴碧清帶入社區服務領域,認真走訪古城後,才發現馬六甲有許多沒被觀光客發現的珍貴“寶物”。於是決定推出“Fun轉毛甲”導覽活動,通過獨特、旅客鮮少機會接觸的行走路線,從古城門到郊區新村,瞭解馬六甲豐富的文化與生態。

深度導覽,著重講古

Fun轉毛甲導覽分為生態及文化導覽兩大類,同時也著重社區推廣,如紀念907毀豬事件的巴也明光偉利農場豬豬團、馬六甲陸連島、海龜保育中心、紅屋古蹟區、馬接客家新村、帆加南馬極樂園、土生印度人遮迪村、葡萄牙村體驗等十多個路線。剛過去的11月,辦了第一場聖心修道院學校導覽。

雖然漸漸有人接受並喜愛上深度主題導覽,但大部人仍對這類旅遊方式感到陌生。她們常接到來電詢問,導覽費是否包括住宿、膳食,有的還要求減價,令她們啼笑皆非。彩菁強調,她們的導覽團不會帶遊客去購物,不像一般導游從中收取傭金。

導覽與旅行社導游稍有不同,講解古蹟歷史背景時更深入、生動有趣。一邊散步,元珠與彩菁一邊講解,我才懂得板底街“鬼門關”的由來,第一次知道這條小巷與橋背後的故事。彩菁極力推薦登上聖保羅山看夜景,一路上侃侃而談馬六甲歷史、城堡城牆構造。站在山頂俯視古城、眺望馬六甲海峽,幾個世紀前葡萄牙人、荷蘭人入侵的場面,在腦中鮮活起來,古蹟不再是冷冰冰的石頭而已。

馬六甲導覽
Fun轉毛甲導覽活動,瀏覽面子書:Fun轉毛甲Bulu One
網站:www.lokalocal.com/tour/297
電郵:[email protected]
電話:017-6216639

雞哥喜歡研究廟宇歷史,導覽青雲亭是其專長路線之一。
雞哥喜歡研究廟宇歷史,導覽青雲亭是其專長路線之一。

住一輩子未必識青雲亭

遊客都會去馬六甲青雲亭打卡拍照,但並非人人都會仔細觀賞這座古廟的美麗。一般導游約略介紹,花10分鐘就逛完,但雞哥導覽青雲亭,可以花6個小時都講不完。馬六甲文化名人賴碧清影響了一些年輕人對導覽產生興趣,雞哥也是其中一位。

雞哥是柔佛人,但從小就對馬六甲很熟悉。他在台灣主修政治系,大學畢業後回馬做過各種工作,包括在中學教歷史。5年前正式定居馬六甲,常免費給朋友帶路游覽,後來考取導游執照,正式當全職導覽,開發較不為人知的導覽路線。

他喜歡旅遊,但不愛跟團。他有感外國遊客去到柬埔寨吳哥窟,都願意付費請當地導覽,但大馬卻沒有這種風氣。帶過各種遊客,他覺得本地遊客對馬六甲存有刻板印象,想要深度導覽的人不多。導覽販賣的是知識,這一點與提供服務的旅行社導游有些許不同。

雞哥喜歡歷史和廟宇,對青雲亭研究相當深入。從建築結構、剪黏裝飾技術、抬梁力士寓意、荷蘭大使寫的對聯意思、甲必丹的故事、三國演義壁畫,講到壓太歲真正傳統儀式,帶領參觀者賞析青雲亭的建築藝術價值和美感。導覽能提高本地人對社區或出生地的認識,曾有當地馬六甲人參加過導覽團後,感嘆住了一輩子都不曾真正認識青雲亭,你是否也有興趣知道更多呢?

馬六甲導覽-雞哥導覽活動,瀏覽面子書:探呷 ,網站:www.lokalocal.com/tour/233 ,電話:017-784 9085。

梁超明向外國遊客講解喬治巿街道歷史,正好以鐵線藝術輔助說明。
梁超明向外國遊客講解喬治巿街道歷史,正好以鐵線藝術輔助說明。

思古幽情墓園尋古跡

檳城喬治巿的導覽活動,開始得比其他城巿早,其中創辦年份最久遠、最早開始深度導覽的是非政府組織檳城古蹟信託會(Penang Heritage Trust,簡稱PHT)。該會多年來通過系列講座計劃、深度導覽,逐步將愛護古蹟活動草根化、大眾化。

檳城古蹟信託會在1986年由拿督斯里林蒼吉成立並擔任首屆主席,是檳州首個護遺組織,也是催生喬治市世界文化遺產區、世遺機構(GTWHI)的搖籃手。2015年檳城古蹟信託會成立30週年,林玉裳接棒,邱思妮成為該會首任華文教育背景的主席,副主席為梁超明,兩人都是保護檳州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推手。

如果想更深入了解喬治市的文化遺產,最直接就是參加當地深度導覽。11月杪週末上檳城參加的喬治巿夜行與萊特墓園導覽,剛好都是由資深導覽員與檳城歷史研究家梁超明帶領。

喬治巿夜行導覽是非常受遊客喜愛的路線,當晚四十多位來自世界各地的外國遊客,在梁超明帶領下,在兩個小時內徒步游覽喬治巿多個景點,從土庫街到椰腳街、打銅街、姓周橋、姓李橋。梁超明解說生動、幽默讓外國遊客嘻哈絕倒,深入淺出講解檳城歷史、文化令外國人讚嘆連連。

多少名人長眠於此

來檳城不看壁畫,反而跑到墓園去看古墓,是瘋了嗎?梁超明是第一個帶遊客去參觀墓園的導覽員,這也是他最受歡迎的導覽路線之一。位於紅毛路上的基督教墳場,是檳城開埠先鋒歐洲人的墓誌,它是喬治巿內具有特徵的地標之一。安眠於此的除了檳城開埠功臣第一任總督法蘭西斯萊特、E&O酒店家族傳人、《安娜與國王》傳奇人物安娜的丈夫等多位歷史名人。

每一個墓有一個故事,聽梁超明風趣的解說,墓園一點也不陰森,反而像上了一課有趣的檳城歷史戶外教學,終於能夠和這個美麗島嶼的歷史連結起來。

入世遺檳島歷史自有迷人處

梁超明原本的專業是電腦,曾從事行政工作,對歷史有濃厚興趣,現為持執照的專業導游,也是培訓職業導游的導師。早期帶導覽團時,他用背年份的方式講歷史,看見聽的人越聽越悶,轉念改用李大傻說故事的方式說歷史,反而大受歡迎。

“不同導覽員有不同風格,我喜歡用說故事的方法,讓人進一步感受歷史,留下深刻印象,他們會永遠記得這個地方。”

走入社區,才能真正發掘喬治巿街巷之間的故事。梁超明除了閱讀大量歷史書籍,也常去找社區里的老人家聊天,採集口述歷史。他目前研究檳城少數民族包括暹羅人、德國人、猶太人的歷史。

PHT前身為檳城歷史學會,舉辦主題導覽已有超過20年歷史,梁超明當年就是因為喜歡歷史而加入。導覽經驗豐富的他表示,十多年前有興趣參加檳城導覽團多為歐美遊客,很少本地人參加。隨著檳城入遺後,保護古蹟意識提高,想要了解歷史的本地遊客也多了。

不少他的學生會來參加他帶的導覽團,他歡迎大家來“偷師”,更樂於見到青出於藍。“知識是要來分享的。”他也不怕其他導游搶生意,覺得更多人懂得檳城歷史,對導覽水平有好的提升,越多遊客發掘和欣賞社區人文之美,更能喚起保護古蹟的醒覺意識。

對於檳城入遺後旅遊業發展蓬勃,有人擔心觀光景點變得商業化。梁超明希望遊客深入發掘世遺區的古蹟,了解在地歷史。不過他也表示,並非全部遊客都喜歡歷史文化,是否應該參加導覽因人而異,可以鼓勵,無需勉強。

檳城導覽
由檳城環球旅遊局與多個組織聯辦,每個月最後一個星期五、六、日活動(Last Friday Saturday Sunday of the month),已開跑兩年,除了喬治巿不同主題導覽,還有龍山堂邱公司亮燈之夜、世德堂謝公司露天影片放映會、免費乘雙層開篷巴士暢游檳威等活動。
●檳城Last Friday Saturday Sunday of the month導覽活動,面子書:LFSSPenang,電郵:[email protected],電話:017-4207942

導游吳聲強在介紹十八丁景區時,也向遊客講述歷史及傳達保護自然生態的訊息。
導游吳聲強在介紹十八丁景區時,也向遊客講述歷史及傳達保護自然生態的訊息。

看十八丁螢火蟲 點亮水上聖誕樹

霹靂州十八丁漁村近3、4年來推動生態旅遊,大受遊客歡迎。導游帶領遊客參觀景點時,也負責推廣生態保育知識……

十八丁漁村在州議員蔡依霖的推動下,成了一個吸引旅客的生態景區。學校假期每天都有好幾輛旅遊巴士、學生團和自駕親子游到來。遊客參觀十八丁無不順道參觀炭窰、海上養魚場、老港漁村,也會乘船觀看老鷹、螢火蟲。當地生態導游開始意識到,除了讓旅客感受紅樹林美景之外,教育及告知大自然需要保護的知識也很重要。

吳聲強是十八丁當地人,原本是在辦公室里上班的打工族,因為“看見十八丁”社區藝術嘉年華,開始接觸了來自外地的社區藝術家,對生態導覽產生興趣。去年通過朋友介紹入行,考取導游執照,也在朋友鼓勵下,參加長達17天的十八丁紅樹林生態導游課程。上了課程後,他感覺不一樣了,因為有豐富生態知識,帶旅客游覽紅樹林時解說更生動、有趣,並覺得有責任向遊客傳達保護環境的訊息。

紅樹林防海嘯

記者跟隨吳聲強帶領的團,乘漁船遊河觀賞紅樹林,指示水瀨經常出沒的地方;樹林里的猴子、鳥類屬於哪些種類、生活習性如何。因為有他在旁深入解說,觀察得更細微,把聽到的知識和眼前所見對照,趣味十足,更覺得十八丁海域生態如此豐富珍貴。

他指出,十八丁海域需要保護,紅樹林的存在可以防海嘯、許多海產也依賴它而活。如果海域被污染,紅樹林消失會破壞生態,生態旅遊也會受影響。愛護生態,人人有責。如何在發展旅遊業與保護生態中找到平衡,需要政府、居民、業者、遊客各方共同努力。

了解紅樹林

《看見十八丁、老港、馬登自然之美–紅樹林生態手記》,由“看見十八丁”社區藝術嘉年華工委會出版、莊白琦策劃、吳詠駩撰文、蔡岠瑩和唐光煇負責美術設計及插畫。

漁民或載客遊艇可通過該紅樹林生態手記,瞭解鄉土的動植物生態,進而向遊客解說。遊客也可以帶著手冊,自行參觀紅樹林。

聽完故事景物多了人情味

參觀百年歷史老港,這個大部分居民已外遷、許多房舍空置廢棄,只剩下三四十戶人家留守,若不知其歷史故事,可能在遊客眼中就是五分鐘看完、沒啥特別的水上小漁村。但吳聲強在碼頭上光介紹漁村歷史、教堂的傳說、村裡唯一微型華小的發展,就足足講了五分鐘。

聽完故事才慢慢游覽漁村,景物在眼中變得更有人情味,在村裡小茶室喝一杯“虎咬獅”,老港讓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入夜後在河上觀賞螢火蟲,是船游的高潮,一閃一閃的螢火蟲把邦邦樹裝飾得有如聖誕樹,船上遊客驚呆讚嘆。大家乖乖遵守導游事先提醒,沒有拿起相機拍照,在漆黑中靜靜觀賞。聽完吳聲強說螢火蟲短短一生的故事,每個人都對神奇的大自然心生尊敬。不用吳聲強再次強調,心裡也完全認同,十八丁自然生態需要更小心照顧和保護,讓未來世代繼續有機會看見,這就是生態導覽的意義所在。

十八丁導覽-吳聲強(導游)面子書:portweldexplorer,網站:sepetangtour.blogspot.my,電話:012-4520229

張紋綜帶領記者導覽走讀巴羅。
張紋綜帶領記者導覽走讀巴羅。

穿越時光隧道 百年火車過小鎮

搭火車從吉隆坡南下新加坡,會經過一個叫巴羅的小鎮,很少人會特地來這里觀光,於是她豐富的歷史故事和道地美 食,一直都未被人們發現……

如果不是因為“百年巴羅”這個活動,我也不會去巴羅。巴羅在哪裡?很多人以為是霹靂怡保,因為其舊稱壩羅(Paloh),拼音跟巴羅(Paloh)一模一樣。但這個巴羅其實是在柔佛州居鑾縣內陸地區,被山環繞的一個小鄉鎮。

巴羅是攝影記者張紋綜的家鄉。他雖然離鄉數十年,定居在吉隆坡,仍對家鄉懷有濃厚情感。2016年是巴羅開埠一百週年,心想為家鄉做點事情,他參與由居民組成的百年巴羅籌委會策劃主辦“百年巴羅慶典”。從去年起,他頻頻回鄉開會籌備活動、向居民收集資料、採集人文故事,再動用人脈請新紀元師生及多位資深記者,編寫巴羅華人誌《百年巴羅》。

以巴羅火車站為起點

小地方若非由當地人帶路,就會錯過許多不仔細不會發現的瑰寶。11月19日百年巴羅慶典開幕當天,紋綜特地給記者當導覽走讀巴羅,這是一趟很有意思的古蹟導覽。

導覽從小巧樸素的巴羅火車站做為起點。追溯歷史,巴羅與火車站很有關係。1916年3月30日,一名來自雪蘭莪巴生、祖籍福建永春的實業家黃重賢,向柔佛政府申請一塊位於巴羅的200畝土地。根據圖測,他所申請的土地正位於巴羅火車站正對面。

百年前,華僑勞工湧入巴羅開芭,巴羅曾經因為橡膠、油粽、咖啡種植業繁榮,經歷日軍入侵,也走過1950年代新村移植歲月、居民外遷大城巿、山城繁華褪去……這些變遷對定居巴羅張家第三代的紋綜說來,比閱讀書上文字更有感覺。

老行業新亮點

從火車站出發,我們徒步走去看靈山寺、基督教仁愛堂、真空教廟宇並列的和平路,再走到李奏路去看曾經是巴羅鄉民的救命泉源的大水井。

回到街場,紋綜帶領參觀巴羅仍保有的傳統老行業。這里擁有超過半個世紀歷史的均昌鞋莊、同和堂藥材店、嶺南茶室、雜貨店、鐘錶店、理髮室等,都是人文攝影愛好者的極好題材。

另一個看點是當年繁盛一時的京都戲院。百年巴羅籌委會巧思設計,在已經關閉空置多年的戲院外,重新掛起老電影海報,讓人錯以為回到從前,重溫當年小鎮的純樸風情。

回味百年興衰變遷

馬來西亞每一個鄉鎮都有其歷史和故事,值得被挖掘出來,用文字、影像記錄保存,傳承給下一代,讓未來的孩子記住先賢開拓家園的貢獻。

借用街上老房子臨時做成的“百年巴羅文史館”,展示由居民提供的珍貴歷史照片和祖先從中國來南洋開拓新生活的文件、家鄉寄來的信件等。參觀文史館像走入時光隧道,回味這個小鎮百年來的變遷興衰。

走出文史館,可以依照免費索取的簡單巴羅地圖,尋找隱藏在街場附近有意思的去處。許多在地人才懂的美食小店和百年老店,都在地圖上標示出來,方便不熟悉巴羅的外地人尋訪。

配合“百年巴羅慶典”,小鎮請來畫家製作了多幅以巴羅歷史和特色為主題的壁畫,分佈在街場各處。當地人與從外地來的遊客在街頭巷尾尋找壁畫拍照,為這百年小鎮帶來新活力。

如果你不曾到過巴羅,甚至不知道這個地方,可以趁著學校假期到訪,請親切的當地人給你介紹、說歷史。小城故事多,值得細細品嚐。

巴羅導覽-百年巴羅文史館開放展示到今年12月31日,更多資訊請瀏覽面子書:百年吧羅。

峇冬加里導覽員具備知識和口才,介紹景點生動不沉悶,團員收獲滿滿知識。
峇冬加里導覽員具備知識和口才,介紹景點生動不沉悶,團員收獲滿滿知識。

串連在地達人做深度導覽

社區深度導覽正在世界各地興起,慢慢地改變人們的旅遊習慣,像許多以人為導向的服務,也朝著資源共享的方向走去……

預約付費請在地達人(Local Expert)為遊客導覽與解說,在歐美早已非新鮮事,近年在台灣也非常流行。馬來西亞也開始有了這樣的網絡平台--LokaLocal。

LokaLocal創辦人陳永健正好也去“百年巴羅慶典”,我們約在巴羅御苑咖啡館碰面,這里以野生貓屎咖啡聞名,有本身的咖啡莊園,同時也是一間民宿。

陳永健是怡保人,在檳城住了10年。他花了兩年時間採集檳城傳統老行業,以英文書寫出版《檳城老行業》一書,介紹檳城54名傑出傳統行業師傅,以圖文並茂的精彩故事帶出老行業的意義與傳承。兩年前,他受邀上TEDx茨廠街分享時,認識在本地做群眾集資的網絡平台“MyStartr”的吳文彬,開始思考未來方向。

他看到許多NGO組織努力推廣社區文化保留與教育,但常面對資金困境;社區傳統行業老師傅願意分享,但沒有適當宣傳少人認識;人們想深入尋訪社區文化,但沒有途徑和人脈。他覺得必須想出一個“三”全其美的方法,深度導覽似乎是可以解決的方案。

提供導覽服務平台

21世紀人們的衣食住行,都朝著資源共享的方向發展。Uber、Airbnb等共享平台令大家的消費模式,起了翻天覆地的改變。旅行副產品的導游、導覽服務也開始出現了共享網絡,像Rent-A-Guide、TourWithMe、toursbylocals、meetup.com等等。

台灣算是最早跟上導覽潮流的亞洲國家,該地導覽團已相當普及。當他發現泰國也有了TakeMeTour平台,馬來西亞也應該有屬於自己的,於是他成立了LokaLocal平台,提供國內外旅客導覽服務。平台今年五月正式運作,目前團隊有10人,加入平台的在地達人逾80位,提供245個不同路線的導覽。

“我們做的事情是建立平台,將大馬的當地達人串連起來,把大家的資源作整合,再將價值好好創造出來。”LokaLocal開放讓有興趣做導覽的人註冊成為在地達人,但會對導覽服務進行審核和過濾,相比起一般觀光路線更有特色,更能體驗在地文化,甚至能對當地社區有好的影響和貢獻。

專業需栽培 付費有所值

這兩年大馬觀光業推廣本地旅遊,親子游、生態游漸流行起來,但深度導覽仍未普及。原因是大馬人不像外國遊客般珍惜本地的景、物、人,也沒有付錢購買導覽服務的風氣。會上LokaLocal預訂導覽團的消費者,目前大部分是外國遊客、居住在本地的外國人和曾在國外留學生活的本地人。

陳永健指出,人們消費模式需時間改變。導覽服務普及化最大挑戰在於收費,一般大馬人會認為,付數十令吉參加導覽團很貴。“體驗本來就不應該以價錢來衡量。導覽員花時間和心血採集當地歷史故事,與社區居民、老師傅學習溝通,以上都是看不到的成本。”消費者應該要有意識,要求行程有素質,就不能讓導覽員虧著錢去做。

回歸社區發現人文之美

陳永健創立LokaLocal的初衷是帶領人們回歸社區,重新發現在地人文歷史自然之美。他希望透過導覽團,讓人們更珍惜社區老行業,讓它有望持續傳承經營。他分享個人體驗,峇冬加里村長帶團讓遊客親自學做當地出名的滷麵,村長非常好客、風趣幽默,團員從早上笑到晚上,與村人交流愉快,整個行程收獲超值。

他不諱言,LokaLocal還很新,仍在摸索各種可能性,包括與機構、組織、當地政府合作辦導覽團,推廣社區深度游,比如上個月在雙溪毛糯麻風病院辦了第一場TEDx Advanture。

LokaLocal每個月會舉辦國內特色體驗之旅,接下來12月行程包括:霹靂務邊急流泛舟、彭亨勞勿森林浴、文冬美食之旅等,有興趣參加者可瀏覽面子書。

導覽平台
LokaLocal面子書:LokaLocal
網站:www.lokalocal.com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