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大馬局勢評論‧1字記之曰:選! | 中國報 China Press

2017大馬局勢評論‧1字記之曰:選!

換位思考決戰2017
賴昭光:老馬揚蹄,殺敵可期?



踏入2017年,大選又進入倒數的日子。第13屆國會任期還差540天就屆滿,2017將會是最多變數及最熱鬧的大選年,距離5.05大選匆匆度過的1336天,巫統沒變,伊黨本質上也沒變。倒是民聯因為行動黨糾正不了伊黨,守不住福利國的貞潔牌坊,而被動性地製造希盟來與伊黨切割。不管是伊黨的離去或是誠信黨的迎合,希盟的產生,純粹是行動黨維護其既得利益的產物。1MDB課題若能導致巫統分裂,就沒有土團黨的誕生。馬哈迪為了兒子的陞官圖而救巫統,為了面子及的鎂光燈的迷戀而救大馬,唯獨不救安華。民聯政改未遂,希盟已被敦馬烏巴。

伊黨唯一神聖的目標就是以伊斯蘭法治國,即使該黨身在前民聯,以及作為雪州政府成員,也從未放棄過這個最終目標。伊黨被指違背民聯共識,實質上,更像是行動黨把她一廂情願的共識強加在伊黨身上。釋放安華運動純粹是活動,談不上運動。現在連提釋放安華也會被標籤為不識時務,因為所有令敦馬不悅的課題,務必服膺所謂“挽救馬來西亞”的共識而徹底遺忘。安華再提慎防掉入馬哈迪圈套的警告,必被標籤為分裂反對黨的罪人。

選區劃分反對黨硬傷



選區劃分是反對黨的致命傷,選委會快馬加鞭,但雪州政府上庭挑戰選區劃分卻獲得高庭准令。陸兆福說檳州不倣傚,因為劃分變動不大,可見是否應該力阻選委會不公平地劃分選區,就看整體上對行動黨是否有利,無關全民與公平原則,大私無公。其餘反對選區劃分投訴,兵敗如山倒,希盟束手無策,坐視版圖被蠶食。

林吉祥公開建議希盟過渡首相人選,除了以行動黨馬首是瞻的誠信黨表示支持,土團及公正黨都不領情。拉菲茲擔心希盟受傷害,讓巫統的宣傳機制全力開火,使反對黨人氣下降。希盟的過渡首相人選若難產,或乾脆不提,其忠實支持者不在乎,但不等於問題不存在。

順民深信我方偉大的領袖自會無私為國家人民奉獻,過渡首相人選或共主可有可無。但避談首相人選實際上是沒把握打贏,若勝券在握,而且希盟+土團有堅實的共識,其過渡首相應擺出新首相的姿態,以替代首相自居,領軍作戰,何懼於讓巫統的宣傳機制全力開火?

問題是有誰能領導馬哈迪救大馬?土團若沒加入希盟,而馬哈迪又以反對黨大聯盟的“首相”自居並發施號令,必為希盟添亂。不管土團是否被接納為希盟成員黨,希盟三黨聯手也沒有能力制衡一個不能接受制衡的馬哈迪。馬哈迪就是政策,所以他從來不談新政府的政策,也不理會希盟即成的政策及共識是否符合其意願。相信法制者,難輕信馬哈迪,但相信人治的愚民,卻對馬哈迪的轉變,激情地推崇敬重,若是敦馬之福,就是人民之禍。

馬哈迪的剩餘價值能否為希盟貢獻保守馬來票還是未知數,但在野聯盟若投機取巧迴避具體化及明確化其政策,在爭論性的重大議題含糊其辭,僅僅滿足群眾對正義的情感需求,為草民提供生活挫折的慰籍,仍可虜獲中間選民穩住陣腳。一旦激起沉默的一群因興起而加入豪賭,亦可製造意外的變天。

下屆大選民心鬥機器

然而,這絕非政績的攀比,政策的較勁,貪污與廉潔的取捨,世俗法與伊斯蘭法的選擇,而是一場爽快與“肚懶”的豪賭,宣洩痛快平衡生活壓抑的解脫,課題是手段,政治是工具,選舉是管道。在人心思變的時代,以不變應萬變的政治已經過時。變成什麼並不重要,如何改革更沒人在乎,馬哈迪戲法怎麼演,贏了再談,誰做首相,以後再談。

觸動人心可以不擇手段,俘虜人心不再談政治倫理,贏了今天就是人民的主人,人民不計較打工或做老闆。民粹政治的邏輯,似乎愈來愈主導大馬的政治生態和社會文化,今日不知明日事,那有工夫論是非。

下屆大選不是清廉統治對壘盜賊統治的博弈,而是民心與機器的鬥爭。國陣漸失民心,但掌控政府及選舉機器,可精確算計。希盟攻心計,但心思難以監控。懂得換位思考,才能守,掌握民心趨向,才能攻。否則若非自爽,就是自殺。


大選格局:
張以勒:巫統VS行動黨或國陣VS在野聯盟?

2017年,將是第14屆全國大選之年,應已沒有疑議。

選舉的結果,除了是對朝野政黨過去4、5年所作所為的檢驗,也將決定國家未來的走向。

格局決定結局,全國大選會出現什麼樣的結局,取決於屆時朝野政黨的競爭格局。

按照目前政治局勢的組成形態和發展形勢,下屆大選將會出現的競爭格局,有兩種可能的模式:一、巫統VS行動黨;二、國陣VS在野聯盟。

第一種競爭格局:巫統VS行動黨。具體情況,就是巫統繼續與伊斯蘭黨維繫曖昧關係,甚至達致某種彼此協調和分配上陣選區的非正式協議,而伊斯蘭黨則繼續與在野黨陣營保持距離。巫統不再寄望國陣盟友可爭取足夠非巫裔選民的支持,而決定標舉“馬來穆斯林大團結”的旗幟以鞏固政權,巫伊兩黨組成非正式聯盟,全面攬括鄉區和半城鎮區的馬來選票。

种族政治進一步定型

行動黨將繼續被巫統塑造為反馬來人、反伊斯蘭,成為巫伊聯盟的最大假想敵。如果這個競爭格局形成,那麼下屆大選就是一場“巫統VS行動黨”的一對一決戰。整個選戰,將被種族、宗教議題所充斥,選民的情緒被種族、宗教議題所構成的主旋律所煽動和挑釁。

華裔如同2013年大選般一面倒支持行動黨,則馬華、民政黨和國大黨等國陣成員黨再次潰敗;而由於伊斯蘭黨的攪局,在野黨陣營裡的公正黨、誠信黨和土團黨等同樣潰不成軍。簡言之,第14屆大選將延續上屆大選後形成的格局,同樣出現巫統和行動黨雙雙大勝的結局,“馬來人在朝,華人在野”的兩種族制將進一步定型。

馬來西亞的政治發展,一直存在“巫統愈強,行動黨愈強;行動黨愈強,巫統愈強”的悖論,兩黨看似勢不兩立,但從未在選舉中直接對壘;看似有著不共戴天之仇,但事實上是一種彼此對立又互相需要的關係。

“巫統VS行動黨”的格局,所帶來的唯一結局就是兩黨一起壯大。這個結局,往往極易被解讀為“馬來人VS華人”的種族對立局面。

第二種競爭格局:國陣VS在野聯盟。具體情況,就是巫統從砂拉越州選舉、雪蘭莪大港和霹靂江沙國會議席補選的勝利中吸取經驗,瞭解到國陣成員黨分工合作、平等協商才是大選致勝王道,因而回歸中庸世俗路線,斷絕與伊斯蘭黨在伊斯蘭化議程上的合作關係。國陣全體成員黨以團結姿態迎戰大選,將國陣精神高度體現出來。

第一格局更可能上演

而與此同時,伊斯蘭黨也表明跟巫統劃清界限的傳統立場,重歸在野黨隊伍,公正黨、行動黨、伊斯蘭黨、誠信黨、土著團結黨終於組成在野黨大聯盟,全力對抗國陣,在所有選區以一對一形式對壘國陣候選人。不過,針對世俗國與神權國、普通法與伊刑法等議題的爭議,在野黨仍採取存而不論的原則。

這種競爭格局下的選戰,雖還是無法避免宗教、種族主義尖銳言論的出現和對峙,但政黨競爭主旋律將圍繞經濟發展、生活素質、教育、交通、就業、創業等國家發展方向與策略、人民衣食住行的議題。

第二種格局若出現,則馬來西亞未來5年的發展,將相對樂觀和正面。但以當前政局而言,第一種格局出現的可能性更大。

但,最終何種格局會發生,選擇權既在政黨手上,也在人民手上。


華人還要甚麼?
戴志強:不如自求多福!

華人還要甚麼?爭取了幾十年的事,如今好像不是那麼一回事了。

說好的全民公平,原本是行動黨的林吉祥喊了這麼多年的“馬來西亞人的馬來西亞”,現在已變成誓死捍衛馬來人的特權,這不就等於土團黨主席的前副首相慕尤丁曾說過的“馬來人優先,大馬人其次”?

說好的拒絕貪腐,不只是天下烏鴉一般黑,還與前獨裁者馬哈迪抱在一起。華人曾幻想有朝一日新政府上台,會把惡跡纍纍的馬哈迪清算一番,但行動黨讓華人痛恨了二三十年的巨貪暴君,如今變成了民主老斗士,這回“沒仇可報”。

朝野討好馬來人

說好的民主自由,不管是朝野領袖都是一樣,掌權後就是“你民我主”,我有起訴你的自由,你沒有批評我的權利。宰相的肚子裡並不能撐船,首長的眼裡也容不得沙子。

說好的公平對待華教,承認統考只剩最後一哩路卻隔著一條深淵,還好華校能“走側門”多開幾間分校、搬遷幾間華小,以及砂州政府敢敢承認了統考,也算是一點安慰。

說好的許多事已經不再說,伊黨不再假惺惺要推行“福利國”,而是大剌剌要落實“伊斯蘭國”理念。伊黨已不要華人的選票,華人又能向伊黨要求甚麼?伊黨只憑馬來票就有機會執政丹登吉玻四州,心滿意足,何苦再看盟黨的晚娘臉色。

宗教主義當道,伊黨和巫統執政的州屬爭相通過了伊刑法,不共戴天的巫伊聯手在國會上演穆斯林大團結的好戲,另一邊廂,希盟執政的檳雪兩州建了伊斯蘭城、伊斯蘭醫院和伊斯蘭法庭。

不管朝野都醒悟了,華人要甚麼並不是那麼重要,最重要的是馬來人要甚麼。

中國崛起沾了光

這是政治現實,巫統要保住政權,不能再靠吃力不討好的華人票,給得多但收獲少,只要行動黨台上網上罵了幾句,回流國陣的華人票又跑掉了。馬來人尤其是鄉區選民要求不多,只要有耕耘就有回報。

同樣的,在野黨大聯盟要奪下布城,只靠華人票頂多是檳雪霹三州在望,沒有馬來票難成大業。只是伊黨、公正黨、誠信黨和土團黨都在搶馬來區,要如何談成一對一,只怕談到提名日都談不妥,影子首相人選更是“沒影”。

如果說執政黨依然糟糕不堪,在野黨同樣一塌糊塗,華人還能要甚麼,不如自求多福。幸好中國政經勢力崛起,大馬華人沾了光也佔到優勢,就連華教也變得更吃香,不必再怕誰說要消滅華小。

有趣的是,行動黨越來越像巫統的親馬來人,反而是馬華越來越像以前的行動黨,親中國走向一帶一路。也許日後不再是巫統領袖罵華人“balik Cina”,而是在野黨罵馬華“回唐山”。


胡逸山:美國和中國元素的影響

近月來,有關我國極有可能在2017年舉行全國大選的風聲四起。在近年來國際上政治與經濟變化令人目不暇給的大前提下,國際局勢對本地的選情會有哪些影響,也還是令人矚目的。

雖然英國才是本地“正宗”的前殖民宗主國,但就與西方的實質關係來說,美國與我國的雙邊關係才是這方面的重中之重。攤開來說,美國方面的認同,很大程度上是本地朝野雙方在國際事務方面極力角力的核心所在。而美馬關係對本地選情的影響,特別是美國對朝野雙方的態度,至少可從兩方面來一窺。

走宗教路影響外交?

雖然美國是本地最大的直接外資國,但從美國的角度來看大馬,最重要的一點可能還不是貿易(反正之前爭議頗大的泛太平洋夥伴協議起碼在美國即將告吹了),反而是大馬作為穆斯林為主的國家的典範。

美國在西亞、中亞、北非等的所謂失敗國家裡被搞得暈頭轉項,多年來都希望能吹捧一個進步踏實、理念中庸的穆斯林國家。而本地相對穩定的政治、社會局勢等在美國人眼中更可成為該些失敗國家學習的典範。所以一向來美國人對於如首相納吉多推出的環球中庸者運動等,都頗為讚許。而之前,由於終極理念為神權國家的伊斯蘭黨是反對黨聯盟裡的重要一員,所以美國人還是有所芥蒂的。然而現在伊斯蘭黨業已倒轉過來成為巫統實質上的盟友,而且近月來一系列明顯是要加劇本地社會宗教化的立法與其他措施接踵而來,美國相對與本地主流政治觀點是否有所改變,也是頗微妙的。

“民事糾紛”料“告一段落”

另一方面,特朗普的當選美國新任總統,對於本地執政當局來說,卻應是個天大好消息。這當然不止因為特朗普與本地當權者份屬相識多年的高爾夫球友,而主要是因為特朗普的商人本性不改,應該在很多方面都可以進行各種形式的“交易”。所以,譬如說本地可在某些其他雙邊關係的問題上更為合作,那麼近月來發生在美國,牽涉到本地的一些令人不安的民事(目前還是)糾紛,要得以“妥善”地告一段落,應該也不是難事。

至於我國與中國的關係,主要應是以經濟交往為主,預料對於本地選情的衝擊不大。更多的中國投資如果得以陸續落地,為本地經濟帶來更大發展,那麼本地選民欲維持現狀的決心當然也更大。

而經濟的確才是決定本地選情的重要因素。舉世的經濟狀況持續不振。本地極為幸運的是還有豐厚的腹地經濟,即所謂的“丟了工作,可回鄉下養雞種蕃薯”襯托得住,還能挨得過好一段日子,所以反風不管颳得多凶,卻也還難以真正挑動選民要換政府的決心。而馬幣越趨疲弱,如善加利用的話,起碼理論上還可以刺激外銷。所以,在世界經濟不景氣大環境中如何更妥善的調理經濟,將會是下屆大選勝負的最大變數。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