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故事‧沒時間看書? | 中國報 China Press
  • 告别式
  •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主題故事‧沒時間看書?

    報導:葉鳳玲
    攝影:連國強、盧淑敏
    圖:受訪者提供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沒時間,是許多人面對書本最大的障礙。
    說閱讀,似乎有點沉重;說看書,也有好多人沒能好好看一本書……
    你有多久沒看書了呢?

    談到沒時間看書,陳志堅淡淡說了一句:“如果有時間睡覺,就有時間看書。”

    怎麼說呢?他解釋:“我看書的方式很奇怪,而且不會說沒有時間,因為我都在臨睡前看書,人不可能沒有睡覺前的時間吧?”

    每天臨睡前的十五分鐘、半小時,是他看書的最佳時間。雖然時間不長,但是趁著臨睡前腦袋放輕鬆的時刻,看一點書,對于睡眠有幫助,而且看的東西容易進入潛意識,亦可以讓腦袋攢一點墨。

    陳志堅向來都有看書的習慣,對于從事舞台表演藝術的他而言,看書是吸收養分的重要來源之一。


    “基本上,我看書是根據自己當時需要什麼,就看什麼,沒有什麼固定性。舉例,最近想寫一個故事、一個人物,就去讀相關的書;可能下個月需要導一部戲,就去看相關的編導的書;如果覺得生活太繃緊,需要放輕鬆,就看小說、散文。”

    陳志堅愛閱讀,書架有逾四百本藏書。
    陳志堅愛閱讀,書架有逾四百本藏書。

    對演藝有幫助

    不同類型的書有不同的閱讀方法。他說,如果是資訊式的書,就是抓重點讀,跳著讀也無妨。如果是散文,就要逐字品嘗文字的美。

    他認為,看不同類型的書,可以了解不同作者的不同價值觀、思維、處理事情的態度等等。再者,書中的人物角色也有他的價值觀、思維、態度。

    因此,在某程度上,看書等于和各色人物打交道,這有助于在舞台表演上的角色塑造、刻劃人物性格。

    阅读更多精彩文章 马上浏览独家配套

    “舞台表演者會從不同的角度得到不同的表演方法,但是最重要是實踐。書的內容在腦海中消化,然后轉化成自己的東西,並且去實踐它。”

    目前,陳志堅的書架有逾四百本書,最多的是表演藝術領域的書,還有繪本、小說等。

    “每天臨睡之前,我都會抽一本書來看,看完一本大概需要一星期的時間。至于看什麼書,則依據當階段我所需要吸收的養分。所以,每個時期看的書都不一樣。”

    奇妙的是,每次陳志堅憑感覺在書架上拿書,總會拿到他想要看的。在讀的時候,碰上自己喜歡、感興趣的地方,他會放慢速度來看,但如果是生活資訊類的內容,他會擷取重點看。

    “無論是粗略看還是細讀,我覺得看書是需要每一天持續進行的。利用臨睡前看十幾分鐘的書,累積起來就是不少的閱讀量了。”

    看書的時候,他也有做筆記的習慣,特別是讀到啟發性的句子,或很重要、很好的句子,就會直接抄寫在一本簿子裡,事后還會翻來看,回味、思考。

    遣詞用字代表人的性格

    “去年,我出演孫春美老師編導演的舞台劇《找到了》,她的劇本講究遣詞用字,很優美,那次演出之后,我就開始注意文字的美。”

    一旦注意,便愈發覺得中文字的奧妙。“每個字都有其意義和意境,比如‘抓’和‘捉’,發音相似,但是詞義不同,真的很有趣啊!我喜歡文字,所從事的編劇和演員也需要文字,看書時從句子與句子之間抓取畫面感,對舞台上展開故事情節亦有幫助。”

    平時和人說話、聽人說話,陳志堅甚是注意對方所使用的詞句。他的心得是,可以透過一個人講話的方式、選用的語言等,猜測到對方的性格。

    “從事舞台表演藝術,經常得在舞台上扮演各種不同的角色,有的角色在現實生活裡見識過,有的完全沒有接觸過……平常和人對話,聽他講話的方式和語言,大概猜測他的性格,這對我在舞台上扮演不同的角色很有幫助。”

    上個月憑著《奶奶來了》奪得“戲炬獎”最佳男主角的他,一直在努力耕耘編導工作。從不同的書、不同的人吸收到的養分,一一回饋于朝往更專業的舞台表演上。

    “得獎之后對自己要求更高?演員本來就是要表演,不管得不得獎,長期以來都對自己有所要求。拿到獎,可能表示現在的自己去到了一個位置,但是對‘自己有所要求’這一點一直都沒變。”

    看書不是考試 不必逐字查

    有的人覺得,沒有讀完一本書,就不能說讀了一本書。陳志堅認為,看書不是讀課本,重點並非是“讀完”,而是“學到該知道、該需要”,即使是跳著讀,只要抓對重點,也能掌握一本書的內容。

    他記得小學一年級的時候,當別的小孩買玩具玩耍,他反而是買英文書來看,在看的時候,身旁會放有一本英文字典,方便隨時查閱不懂的生字。

    “直到現在,看英文小說之時,我還維持這個習慣。不過,已經不像當年每一個生字都會去查,而是常出現、會影響文意的理解,以及讓我想瞭解的字,才會去查字典。”

    他笑說,看書應該是大概抓一個畫面和想像就可以了:“不用一直逐字看、逐字查,果真這樣做,那就是考試了。”

    當然,查生字之后比較不容易忘記,而且一個單字常有很多意思,須視文本內容來決定正確的意思。不過,看書不是考試,不要被書牽著鼻子走,而是主動的學習和思考,這才是閱讀最重要的目的之一。

    陳志堅在“戲炬獎”舞台上發表得獎感言,臉上顯出激動神情。
    陳志堅在“戲炬獎”舞台上發表得獎感言,臉上顯出激動神情。

    多元涉獵自我充實

    看書不難,有時候選書比較難。有的人買書多半是臨時起意的消費,書店的陳列、擺設與氣氛,或者網絡上的推薦。陳志堅是如何打開浩瀚書海的大門?他說,他是有主題性的選書。

    “買書的話,我會看主題,儘量讓自己涉獵不同種類的書本。在選書時,書的類型是很重要的一點,不管是科幻、推理、恐怖、武俠、愛情或是勵志,各式各類不同的書都有它的特色。”

    他說,多元的閱讀會對事情形成多元觀點,因此在閱讀時,他並不會只偏重其中一種,而是每一種書都儘量涉獵。

    “多閱讀不同種類的書籍,能夠獲得的比只閱讀單一種類更多元的知識,能夠更加的充實自己。”

    許多人也會跟從自己的喜好而選書,陳志堅也不例外。“自己感到有興趣的作者,或者題目有趣、吸引人的,也會買來看。”

    在選擇想讀的書時,了解自己的興趣並且先從書本的簡介來了解這本書,這樣就能讓選擇時變得比較容易。同時,挑選時也要記得多方面涉獵不同的書,讓自己得到更多樣化的知識。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要好好享受看書。如果強迫自己讀一本並不真心想讀的書,只會讓閱讀變成瑣事。”他相信只是要給對菜,看書胃口大開,對書仍會愛不釋手。

    無論網絡或紙媒有讀有收獲

    在某種程度上,閱讀並沒有離開我們。如果說書籍曾經是我們的精神食糧,如今手機和電腦則是“新器官”,我們利用它來完成與外界訊息的交換,認知所處的世界。然而,從網絡以及朋友圈得來的訊息,以及從書籍得來的訊息,是不一樣的擷取經歷。

    “跟朋友、群組聊天,彼此可以直接給予反應,有雙向的對話和溝通,有時候還會從中引發思考別的問題。”

    “一個人看書比較像是欣賞文字的過程,因為字裡行間的文字會營造畫面、故事,看的時候心裡會有感覺、疑問、思考。”

    看書就像是打開不同的世界,裡面的黑白文字構造出一個獨一無二的花園,讀者可以在這裡跟著漫游,更可以用自己的角度看世界,所有的可能性被賦予到書頁裡的閱讀過程。

    動態的網絡社交和靜態的閱讀,陳志堅說,他兩者都喜歡。“前者直接、馬上式的對話和反應,一來一往有火花。而看書需要醞釀,因為你有疑問,書本不會回答你,需要自己去思考和尋找答案,這個過程需要時間。”

    畢竟,書是別人通過自己的體驗得出來的結論,看書可以從中獲得某些東西,但那只是別人的生活、體驗,要轉化成自己的所感所悟,必須要安靜思考,反覆著墨和不斷累積,時日久了,就是自己的了。


    兩位「亞答屋84號圖書館」成員。
    兩位「亞答屋84號圖書館」成員。

    養成習慣自然有時間!

    喜歡握卷、翻卷的黃麒達和楊潔,不只是沉醉在個人的閱讀天地裡,更和志同道合創辦“亞答屋84號圖書館”,一起來推動閱讀……

    大多數人把看書列為“雜事”,是在“正事做完后”才執行。用這種態度看書的人,肯定“沒有時間看書”或看得不多……

    黃麒達是閱讀常客,說到看書或閱讀,他認為,胥視惰況而定。“有些學生或是從事教學的人說沒時間看書,如果看書是指跟自己所學習、職場領域有關的,沒時間是很普通的事情。”

    他說,看書對于許多人而言,是需要特意抽出時間處理的事情。這樣的時間,或許還需要有剛好的空閒、剛好的心情,集合了這些,文字拼湊起的世界仿彿才能存在。

    “如果閱讀需要時間,需要挪出空間來調整自己的狀況,對這些人來說,看書當然變成一件嚴肅的事情。”

    相反,對于愛看的人來說,看書則是一種習慣,自然而然會看書,不用特別抽出時間和空間。

    身為社會活動家,為了撰稿,偶爾看書也是在工作。“我可能需要兩三天寫稿件,這個時候就會看相關稿件的資料,雖然我沒有抽空規律地看書,但因為寫稿,需要不同的吸收,大量讀書只是分內事。”

    看書這件事,快跑的、多看的未必能贏,因為一切在于智慧明哲,一打開書,就像是被放進了一個奇幻世界裡,大腦無意識地產生各種辯證思考與點子……

    黃麒達與閱讀結緣,始于大學時期;說結緣,那是因為他當時看書看得十分頻密。原來在他大一的時候,拉曼大學剛好創立辯論社,因為和教練熟絡,他也成為其中的一員。

    閱讀成為生活主題

    “不過,我並不是在台上活躍辯論的隊員,主要是做幕后設計攻略和架構、收集資料。看書的原因很簡單,就是為了要備賽,因為當時的教練提供很多古靈精怪的點子,為了論述的完整性和整體結構,必須密集看書來收集資料。”

    因為這樣一個原因,閱讀后來成為他生活裡的主題。不再為備賽,不再為別人,書于他一直有著很強大的吸引力,從書的世界觸目所及,心中所感,都是黃麒達心往神馳的一個空間。

    他說,越是對生活不滿意,就越想、越會閱讀,因為想在書的世界裡找出原因,豐富生活層面。這也是為什麼心靈雞湯、勵志書是市場上歷久不衰的原因之一,大家都想透過文字和知識,在無形中提升能力、改變觀念、開拓視野,為生活、生命帶來反轉的契機。

    “我不去批評一個人培養閱讀的習慣,因為閱讀的原因是因人而異的,就像我之前說的,看回本身專業的書,未必是閱讀,這是職能所需;看食譜是要放輕鬆,未必是重要的。”

    黃麒達的藏書。
    黃麒達的藏書。
    楊潔推薦的香港《Breakazine!突破書誌》,是一本內容圖像化,以創意圖像去探討城市社會現象的書誌。
    楊潔推薦的香港《Breakazine!突破書誌》,是一本內容圖像化,以創意圖像去探討城市社會現象的書誌。

    讀心理書瞭解人類演化

    喜歡閱讀,對某些人來說是一種習慣和信仰,他們在這裡找到與世界接軌的窗口,也找到與人對話的話題……

    黃麒達愛看演化心理學的書籍,所謂的演化心理學,簡單來說就是從演化論去看人的心理變化。“比如人的原始性,在人類演化的漫長歷程中,人類發明只是幾千年的時間,所以人不喜歡閱讀是符合人的本性,愛看書才是怪胎。”

    他認為,透過多閱讀,讓自己去涉獵不同的知識,可以提升個人的能力;但如果別人不能、不喜歡這樣做,他也不會強逼別人去這樣做。

    “我認為有用的東西,能幫助對方的東西,但未必對方認為有用或有幫助。”生活總是充滿各種選擇,關鍵看你是否能在這遍地的紛繁裡,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上YouTube或懶人包也可以學習,只要願意花時間從日常生活中取材。”

    閱讀帶給黃麒達的樂趣之一,就是和朋友聊天之際,話題特別多,而且可以引用很奇怪的點子。

    “演化心理學解釋了人類的許多行為,比如女性為什麼愛名牌包包?從演化心理學來說,這是原始分工所致,女性的原始分工是採集,把採集到的果子放進籃裡。從這個原始基因,解釋了女性愛買包包,是因為包包就是盛放採集物的籮筐或者籃子。”

    “當然,消費主義、女性主義又有不同的看法。這就是看書的樂趣,我們未必接納它的看法,但是它讓你可以吸收不同的看法,站在不同角度看事情。”

    他說,有時候看書是重複知道即知的訊息,因此有時候閱讀並不是一個有樂趣的事情:“除非你從中發現新的東西,那樂趣才大。”這就是他鼓勵涉獵不同知識閱讀的原因,因為新領域最容易有新發現。

    經過思考方能記牢

    我們很容易聽完一首歌、看完一部電影、甚至追完一部電視劇。但是,閱讀一本書,似乎對大多數忙碌的現代人而言,有點困難……

    楊潔認為,看書和閱讀有程度上的不同。看書不需要太深入思考,如看漫畫、小說,裡面比較缺少哲理和思考,印象晃過,不會有太多的記憶。

    “閱讀是必須進入書裡的脈絡,有理解、人事物、社會現象……必須經過閱讀才能進入沉澱、了解、思考,最后融化在自己身上,有進入身體的記憶。”

    她說,多數人看書而不是閱讀,甚至看書的時間都沒有,是許多原因造成的。

    “本地出版內容的設計,有沒有讓讀者可以很輕鬆拿出來閱讀?比如日本的書籍可以放進口袋,攜帶方便。還有,內容編排能不能讓人在十多分鐘搭坐輕快鐵時裡,剛好讀完一個章節?或是上廁所五分鐘,能不能有五分鐘看完一個章節?”

    她語帶感慨,書店、書展出現最多的是美容、烹飪等生活百科的書籍,這往往帶給讀者一個“工具性閱讀”的錯覺及習慣。

    “要食譜就看烹飪書,要減肥看美容書,要輕鬆看輕小說……閱讀變成一種功能性,為了捕獲資訊,慢慢就會失去閱讀的樂趣。”

    “上班下班、開車塞車、等人,現代人一整天不停地移動,為了應對生活上的瑣碎事情付出許多精力,拖著疲倦的身體回到家裡以后,只想看看娛樂性的東西來放輕鬆,不想增加負擔,這也是沒時間閱讀的原因。”

    網絡雖快理解片面

    信息爆炸聲不絕于耳,而且總是碎片化,話題切換的頻率也很快,讓人喪失了專注閱讀的能力……

    現今多數咖啡館變成熱鬧的社交場所,能讓人安靜看書或思考的比較少;本地也沒有廿四小時營業的書店,缺少寧靜的閱讀空間和氛圍。

    楊潔透露,有時候她覺得頗挫折,有些年輕學生不愛聽理論,只是依靠網絡媒介去吸收資訊。

    “網絡媒介確實提供很快、很多的資訊,但是這些資訊是片面的、破碎的,而不是系統理解的框架,把它如何轉化成知識還有一段距離。但是,大家不覺得這是一個問題,甚至接納當中混亂的判斷或表達。”

    她始終認為,要有系統性的理解,只能通過閱讀或教學,畢竟學習知識重在理解,而理解只能通過閱讀和思考才能實現。

    不過,她也說明,有些書可能不深奧,但讀的時候心裡得到解放,覺得不孤單,這也是很美好的閱讀體驗。

    “有一些人不是為了獲得深奧的知識去看書,可能是為了獲得心靈上的抒發和共鳴。比如憂鬱症,如果你是工具性看書,它就是用個人的方式去解決一個社會問題。但是如果往更高的角度,它並不是一個人孤單的處境,而是其他人也在發生,其他地方也有,讓人從中獲得一種力量去保持正面思想。”

    找喜歡的來看逐步擴張版圖

    書對某些人來說是形影不離的,它就是有那麼一種趣味,使人沉澱俗慮,都應該去試一試……

    “閱讀是痛並快樂著的!”楊潔回憶大學時代,她的英文不好,經常一邊閱讀原文書,一邊查字典,而且幾乎是逐字查,去做拼湊的了解。

    “就因為之前有過痛苦的問題,打下了基礎,因為一個字、一個字查,讓我比一般人了解更多。”

    她說,閱讀的快樂雖然不是馬上發生,有時候是看著看著,就突然有頓悟、感覺。

    “閱讀有一種前瞻性的思考在引領你,雖然沒有經歷過,但是有同理心,可以了解為什麼人會成為這個樣子?為什麼事情會發展成這個狀況?”

    以前她有做筆記的習慣,但是現在很少會這樣做了。訪問中翻看過去自己在書裡留下的筆記,她發現了自己的成長,“雖然現在寫不出筆記了,哈!”

    談到選書閱讀,楊潔建議,可以嘗試以一本喜歡的書為基準,擴大範圍去找基準書推薦的書,或是書裡提到的人名、地名、事件,逐步建構適合自己的書的版圖。


    蘇植涵認為,越覺得沒時間越要逼自己看書。
    蘇植涵認為,越覺得沒時間越要逼自己看書。

    包藏一本書候車時閱讀

    許多人會把“書看不完”歸咎于“沒有時間”,但是生活裡有許多零碎時間,都可以利用來看書……

    “多久沒有看書?我一直都有在看,搭巴士、坐輕快鐵的時候在看;外出用餐,等食物上桌之際也在看;下班回到家雖然很累,也會翻一兩頁看,至少要動一下書。”

    廣告美術設計師蘇植涵認為,越覺得沒時間越是要逼自己看書,因為看書帶給一成不變的日常生活一道風景線。

    “看書允許每一個人站在一個高度去看世界。有句話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不是每個人都有條件去行萬里路,但卻能讀萬卷書。閱讀有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能夠開闊視野。”

    在乎閱讀的品質

    他的包包裡永遠放有一本書,在等巴士、在輕快鐵裡、等待一些瑣事,都可以隨手拿起書來翻個幾頁,隨時有書可讀。不要小看這些零碎的時間,你不知道下一班巴士要等多久、辦事會弄多久,往往一本書就在一個月裡看完了。

    他沒有替自己設下多少的“閱讀量”,因為思考理解的程度是“閱讀品質”。“每個人的閱讀習慣不同,只需自己跟自己相比,養成看書習慣、透過看書提升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書放在包包重不重?這根本不算什麼,我也不太在意這些,現在的出版書籍體積大小都固定了尺寸設計,除非是厚皮封面精裝本,就會放在家裡看,不會帶出門。”

    他笑說自己看書有個“缺點”,那就是看下一行的時候,有時候會跳錯行,重返之前看過的行數;有時候看不懂,又會重看,因此拖慢了閱讀的進度。

    “像小說,如果某個段落看不明白、看不懂,可能會導致后續情節讀起來不順,心裡有點龜毛,所以還會重看。我一定會看完、看明白一本書的內容,才換上另一本,除非它真的很無趣,才會半途放棄。”

    可能是一種職業病,蘇植涵甚是注意書籍的設計。他喜歡有設計感的書,這是他選書的標準之一。

    “白先勇的《孽子》,我找了許久都找不著喜歡的設計版本,最后用白紙把書包起來。還有另外幾本書,同樣是因為看不順眼它的設計,用別的紙包起來。從二手書攤買回來的書,很多都是舊爛了的,全部也都包起來,眼不見為淨。”

    書中世界小小烏托邦

    書對蘇植涵來說是一種長期投資,可以一直重複看,慢慢思考。問他看書是為了什麼?他笑說,要逃離常規。

    “打開書就是打開一個zone,讓我可以逃離日常的衝擊,像是工作煩、等咖啡上桌無聊。書中世界就是一個小小的烏托邦,允許我做自己想做的人,比如我可以跟著書裡的主角一起去探險。”

    “看書的樂趣就是提供一個想像空間,從文字描述讓我想像主角是長這個樣子的、那個時代的環境是這樣的……在腦海裡有一個個人小劇場。”

    當然,不只是滿足了很多達不到、天馬行空的幻想,看書也讓他獲益良多。

    “書裡的文字表達方式有很多種,可以冷靜、澎湃,可以感性、理性,而且文字精準,完善表達想要表達的內容。我覺得,我或許也可以從中學習如何完善的表達。”

    向書學習之余,蘇植涵也曾經在書中讀到自己,發現自己。巴金的《家春秋》講述一個大家庭瓦解的故事,讓他體會甚深。

    “這跟我的家庭故事有點相似,我出生在一個大家庭,從小就和堂哥、堂弟玩在一起,但后來因為利益衝突的關係,叔伯輩分家,我們堂兄弟就很少見面了。”

    《家春秋》故事的最后,主角們把散落的家庭重新凝聚起來,這也是他和堂兄弟們近年努力做的事情。

    “看書讓我得到許多,特別是正能量,從書中發現,原來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不只是自己一個人才有,別的地方也一樣有,不再那麼輕易抱怨,釋懷許多。”

    看山識山攀登知識領域

    谷歌搜索引擎是蘇植涵的大師,看書過程中,任何不明白或想進一步了解的東西,他都會通過Google來撥開疑雲,查個清楚。

    “我覺得現在和以前看書最大的分別是,以前看書碰上生字或不明白的地方,就要查字典,或是問家人、老師,如果查不到或是大家都不懂,這個疑問就會慢慢忘記。現在可不一樣了,馬上就能上網解決問題。”

    舉例,他看過一本講述登山的書《聖母峰之死》,裡面有許多登山的專門術語,以及對他這位“不懂登山”的門外漢來說非常冷門的登山知識。

    做筆記幫助記憶

    “看這本書的時候,我也上網搜查相關的登山資料,才了解到登山的重要條件甚至所需旅費,真的學到滿多的,雖然看了書過后確定自己是不會去登山,哈!”

    雖然帶有追根究底的好奇心,會做和書內容相關的后續查詢及確認,但是蘇植涵卻不做筆記。“做筆記會助長健忘,因為會依靠筆記,我寧願自己記住,記憶越多,學習更多。”

    另外,也因為他不喜歡書裡留有任何痕跡,所以不做筆記。甚至,有時候發現書折到或翹起來,他心裡都會暗自“啊”一聲,因此非常介意借書給不熟悉的人。

    “朋友看到我的包包裡有用布或塑膠袋包住的東西,就知道那一定是書。我都會把書用布或塑膠袋包裹好,才放進包包裡,除非那書剛好夠塞滿包包,或是包包夠穩重,書放進去不會搖來搖去。”

    暢銷書排行榜只當參考

    文學類排行榜、非文學類排行榜、投資理財……

    踏入書店往往就會看到這樣的排行榜、暢銷書,但是蘇植涵有自己的選書管道,不會迷失在資訊森林裡,亦不會買人云亦云的書。

    “所謂的排行榜、暢銷書,有很多原因造成,市場行銷策略、讀者投票、作者名氣拉動銷量等,但它未必是好書,未必適合我。排行榜對我來說是一個參考,讓我知道現在市場上有這樣的書,僅此而已。”

    他有三種類型的書籍不看,第一是內容斷章取義的洗腦類書籍;第二,因為喜歡繁體字的優美,不看簡體書;第三不看工具書。“工具書雖然可以提供基礎、系統化的了解,但我更喜歡自己努力上網搜查、學習。其實,之前我也買過手工包的工具書,但都不是自己想要的,書裡很多都是沒有想法的東西,而且跟著工具書學習過程無趣,很快忘記。”

    他認為,自己動手上Google找資料,或是上YouTube看視頻教學,這些動作記憶,將知識深刻進腦中,不容易忘記。

    至于會選怎樣的書來看呢?他說看主題,對這本書的主題有興趣就會看。“比如,一些很跳tone的書,像是講述心路歷程的旅游書,這要比介紹熱門景點的書來得好。”經典小說如李碧華的《霸王別姬》也是他的心頭好。

    無關電子或紙本重在閱讀這動作

    隨著現代人生活重心的改變,人們逐漸不窩在書桌前看書,而換成以電子工具來閱讀書籍。蘇植涵也是其中一位電子書讀者。

    “很多事情要順應時代的腳步,而不是對抗。有些人喜歡電子書,有些人還是喜歡到書店買書,沒有好壞,只是每個人的喜好都不一樣。”

    “不過,我覺得紙本書要找回讀者,還是需要透過網絡。像我就是從網絡上看到《后宮甄嬛傳》這本書,覺得很喜歡,后來才去買紙本書。”

    他說,電子書是一個超大的收納空間,裡面有許多選擇,而且多數時候讀者都可以知道從哪裡找自己喜歡的,選擇權加大。

    “先不論紙本書或電子書的優劣,最重要的前提是,多數人有沒有做到‘看書、閱讀’這個動作?就選一個自己喜歡、適合自己的方式就好。”

    不過,紙本書可以放在手裡翻來翻去,這種“手感”是電子書缺乏的。在買紙本書之時,蘇植涵會翻看題目、簡介、目錄及作者之序。

    “題目就是一張名片,讓你知道書的主題;目錄和簡介有時候可以看出書的內容;作者寫的序往往是最讓讀者感到共鳴的地方。我也會抽讀其中的篇章,因為想知道文筆流不流暢、文筆風格是否適合自己的閱讀口味,不然買了看不下去很浪費!”


    不必從頭讀到尾挑重點!

    學習系統化看書,累積足夠的閱讀量,能夠幫助及豐富一個人更快成長。

    “閱讀”的好處人盡皆知,但對許多人來說,連工作都沒時間了,哪來多余的時間去看書?

    其實,大家之所以會認為“讀書很花時間”,是因為從小就被教導要“把書好好讀完”;然而,只要意識到“我是想解決什麼問題而看書”,就可以捨棄不重要、不需要的部分,只吸收必要的資訊,讓每天閱讀變成可能。

    這種系統化閱讀的概念是“學到該知道的知識”,而不是“從頭到尾讀完”,了解作者想表達的主張、抓對重點,比看完每個字更重要。

    1.先了解整本書的大方向

    拿到書之后,如果不是小說,可以從第一頁讀、跳到中間讀,或是先看結果。人的大腦重視前因后果,如果先了解書的架構與方向,大腦在建立完該書的框架后,吸收書中細節就會更快。

    閱讀新書時,可以用這幾個步驟幫大腦熱機:先看書背面的簡介、看完書中最開頭作者寫的簡介、花十至廿分鐘把文章的開頭跟結尾先讀過一次。

    2.不要怕遺漏

    找尋其中八成的重點,會比較快吸收。儘管抓重點式的閱讀會有漏網之魚,但由于迅速讀懂許多書,掌握到更多資訊或知識,所得到的回報大于只讀完一本書。

    不必擔心“沒讀到”這個問題,讀書的目的是為了充實自己,以便達成各種目的與目標,只要能獲得足夠的資訊即可。捨棄完美主義,是效率閱讀的第一步。

    3.讀到卡關時不要停留太久

    遇到不曾學過的新知識,不要因為卡關而停留在那幾頁太久,直接繼續往下讀會是更好的方式。或者,在卡關的地方做記號,之后重讀或事后翻閱時,不懂的地方將不再那麼陌生。

    更重要的是,不要因為卡關而就把書停下來放著,準備下次再讀,這樣只會減少你再拿起那本書的動力。卡關只代表暫時無法理解,可以先跳過之后再回來。

    4.限制時間內讀完

    沒有時間限制,就會連多餘、沒用的部分也去讀。因此,限制自己的讀書時間,並且在看書時心中默唸書中文字快一點,通常這樣讀書的速度就會提升很多。一本商業書,在一至兩小時內讀完是最恰當的,而“強化已具備知識”、“作者經驗談”、“潛能開發”這類書籍,一小時就綽綽有餘。至于“全新範疇”、“外文書”等,可能就必須安排約兩小時的讀書時間。

    5.透過瀏覽抓重點

    好書讀起來令人回味的原因,在于作者會在重點段落間建立一座座拱橋,讓讀者在大腦中把重點串起來。因此,快速瀏覽能更快讀到下一段重點,遇到重點或不懂時再放慢速度。

    首先要看的是“作者簡介”,假設作者是企業人士,就可以吸收到與實務相關的經驗與智慧;若是學者,內容可能較偏向學術研究。

    接著閱讀書腰和封底文案,再看前言、目錄、后記,就能看出整本書的輪廓。先在腦海中備齊這些內容,再確認自己的閱讀目的,開始閱讀時,重點自然就會跳進眼簾。

    6.別一開始就想把筆記做完整

    以吸收效率跟日后運用知識來說,做筆記對閱讀很有幫助。建議不要在閱讀的同時,就想把筆記做完整,只要將重點描述就好,這是因為事后補的筆記,其實更有幫助。

    換句話說,大腦在資訊輸入、整理、消化之后,才會紮實轉化成知識。也就是說,光“讀”不足以讓大腦把資訊轉化成知識,看書時節錄重點,之后再找空檔補足筆記與心得,將會對原本讀過的地方有更深入的理解。

    做筆記其實比深讀還有效,因為在做筆記時會重新複習重點、幫助消化內容,而這些,才是決定一個人對一本書吸收多少的關鍵。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