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任平:文學跨界:開發題材,刷新語言 | 中國報 China Press
  • 告别式
  •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溫任平:文學跨界:開發題材,刷新語言

    幾年前我在《星洲日報》的專欄《靜中聽雷》發表〈以文述樂:挑戰難度〉,闡明用文字描繪音樂之難。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我以〈琵琶行〉的“大絃嘈嘈如急雨,小絃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為例,說明以文述樂雖難,但並非完全不能做到。如實地說,“大珠小珠落玉盤”已成為中國古典詩音樂意象的典範。

    這促使我在70年代在《學生週報》,企圖用文字“再現”(re-create)Saint Saens的Danse Macabre,效果不錯,讀者的反應也很好。我又把杜步西(Debussy)的〈月光曲〉寫成現代詩,詩收入《流放是一種傷》。

    以詩述樂難,以文述樂亦難,前者似乎比后者更困難。二者都是跨界行為,從文學跨出去,用語言描述音樂的聆聽體驗,用文字勾勒音樂起、承、轉、合的形態。

    跨界可帶來意想不到效果


    由于跨界成功,我后來又寫了50行詩〈第一交響詩〉,倣傚symphonic poem的第一主題與第二主題交替穿插(第一、三、五詩節寫的是心靈世界,第二、四、六節寫的是世俗世界),讓這兩個主題不斷在對比、碰撞下產生張力。這首詩后來被選入馬華文學大系。

    在形式上跨界,可以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在知識、科系跨界,作家/詩人必然面對嶄新題材的挑戰。

     以陳克華為例,他是醫學教授,可以從容寫詩集《BODY 身體詩》。即使我再努力,亦無法在醫學知識與相應的語言,與陳醫生相頡頏。換句話說,陳克華寫的身體詩,我寫不出來。

    我寫〈與韓愈論道〉,不能不正襟讀韓愈的文學與政治主張(偶然發現韓文公晚年患憂鬱症,需另文討論)。我寫〈熵〉與出〈負熵〉兩首詩,不能不去讀entropy 與negentropy。去年今日(3月23日),我戴上京劇面具(persona)寫成〈崑曲一瞥〉:

    他在台前拂袖,假裝氣惱

    阅读更多精彩文章 马上浏览独家配套

    心裡,卻覺得好笑

    很多動作都得掩著半邊臉

    露齒是忌諱,既使多次洗刷

    仍難掩長年抽菸的污垢

    遊園驚夢,皂羅袍

    他翻了很多個觔斗

    一字腳跌坐,功力再高

    始終是個跑龍套

    我接下去還寫了好幾首與京劇有關的詩。由于知識的自然外延,我也讀了(不敢說是研究)好些有關粵劇的資料,后來還在一項文化研討會上提呈報告。

    新題材需新語言表述

    寫作是一種消耗性的心智活動,僅僅依賴童年、少年的回憶與自己的經驗去寫作,一個人最多寫20篇作文,就交代得一清二楚了。

    為什么這么多人寫父母(平凡而偉大,照顧無微不至,生病期間……)?孫隆基的巨著《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分析得好:“每個人在成長過程,必然會面對不同程度與性質的挫折、打擊,中國人的文化枕墊(cultural matrix)是回到母體,回到母親的子宮內繼續受到羊水的保護……”(大意),難道大家真的甘于“在文學上永遠是個長不大的孩子”?

    2015年詩社編纂與出版了《天狼星科幻詩選》。“科幻”的定位是“科技幻想”。我們有科幻電影(從《銀翼殺手》算起的科幻電影100強)、科幻小說(張系國、張曉風),當然也應該有科幻詩。詩社成員接觸科學、技術這方面的書籍,視野隨之拓展。

    新題材需要新語言去表述、去呈現,包括詩在內的文學,就是這樣蛻變出來的。你讀哲學、心理學、社會學、經濟學、海洋學……你的作品便有相關知識的烙印,詩的語言,因為不斷有新的因素而不致僵化、僵斃。(2017/03/23)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