愧疚揭疤 電影救贖 | 中國報 China Press
  • 告别式
  •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愧疚揭疤 電影救贖

    導演蘇忠興(左),李洺中
    導演蘇忠興(左),李洺中

    報導:劉淑娟
    攝影:李文源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全馬首部福建話電影《海墘新路》是導演蘇忠興的半自傳電影,里頭刻畫出他對媽媽和哥哥的那份愧疚之情。正如男主角李洺中所言,導演選擇透過鏡頭和畫面,赤裸裸的揭開自己的傷疤…這份勇氣從何而來,又談何容易呢?

    以親情作為主軸的電影《海墘新路》,描繪著一個家庭不為人知的故事。年幼的Sunny無法理解媽媽為何總是寵愛和忍讓患有精神病的哥哥,令他產生莫大的怨懟,直到成年后的Sunny以導演身分回到家鄉拍電影,才慢慢打開心中的枷鎖,傷痛也得以撫平。

    電影落幕前媽媽對Sunny說:“他是我兒子,如果我不疼愛他,還有誰會疼愛他呢?”很簡單卻很揪心。對導演蘇忠興而言,Sunny的角色或是他宣洩情緒的出口。“電影中的Sunny生氣媽媽、認為哥哥讓自己丟臉,但他沒有想過媽媽為什么會那么疼愛大哥?人總是自私的,只要覺得他人做得不對,就會一味的責怪對方,卻沒有設身處地先為他人著想。”

    很多時候,我們把愛情和友情看得很重,卻忽略了親情的無私和偉大。我們可以輕易地對家人發脾氣,把他們的付出看成理所當然。這是“親情”給予的“特權”,但不意味著可以濫用,更不要等到子欲養而親不在時才言悔。


    蘇忠興表示:“這部電影是我向媽媽致敬的。當年我誤會她,也誤解了精神不太好的哥哥,我沒有試著去了解他們,只覺得哥哥的存在造成我的不便,所以我一味的排斥他,卻沒有想過要怎樣幫助他…”如今親哥哥已不在人世,而哥哥臨終前對他說的那句話:“May the Force be with you(願原力與你同在)”,永遠刻在他心中。

    父過世學會珍惜

    在男主角李洺中身上,有著同樣的懊悔。小時候的他感受不到家里給予的愛、溫暖和安全感,一度叛逆到差點與母親打架。“小時候家境清寒、父母親的感情也不好,姐姐很年輕的時候就出去闖,哥哥(李銘順)則去了新加坡工作幫補家用。我把大多數的時間給了朋友,家里的事情一概不理,變得很叛逆,不管家人做任何事情,我都覺得不對。”

    心中的怨恨一直到父親過世,他驚覺家里只剩下媽媽和婆婆兩老,這才懂得珍惜和把握與家人相處的時光。“現在我看到媽媽的樣子,就會想到我以前怎樣對她,而她又是怎樣對我好…”

    媽媽騎摩哆載自己上學、再窮也會買新鞋、手錶給自己等往事,一幕幕湧上他的心頭。“以前的這些舉動,對我來說都是理所當然的。可是現在想回去,這就是愛的表現。雖然我們家很窮,但她還是希望我過得好。”

    阅读更多精彩文章 马上浏览独家配套

    堅持原創上大銀幕

    《海墘新路》的電影劇本于2010年完成,這也是導演蘇忠興經歷事業瓶頸期后,為自己而寫的故事。這部由國際知名攝影大師杜可風掌鏡,李洺中、楊雁雁、梁瑞鈴、葉良財等主演的電影,于5月4日登上大銀幕。

    從小與家人用福建話溝通的蘇忠興,一開始就堅持要用道地檳城福建話來拍電影,儘管碰釘、遇挫無數,但他仍不願就此妥協。“我完成劇本后到處去找投資商,新加坡和中國方有興趣把它拍成電影,但他們卻要改成中文劇本,我推了,結果就是找不到錢也拍不成電影。直到檳城喬治市藝術節找我辦演出,我就先把電影劇本改成舞台劇劇本。”

    舞台劇的熱烈反應,加速電影的拍攝,而李洺中則是導演欽點的男主角,一路從舞台劇演到電影。對于導演的器重,他心存感激,“我拍戲這么久以來,第一次有人指定要我演某個角色,這種肯定比得獎還要難。”

    給機會本地演員

    李洺中欣賞蘇忠興大膽啟用本地演員當主角的視角,反之對華人市場的電影工作者感到無奈。他也舉例,大多香港、中國影帝都是從電視劇出身,但為何馬來西亞電影工作者會認為電視劇演員拍不了電影呢?“他們會覺得馬來西亞演員沒有號召力,甚至認為馬來西亞演員沒有電影的質感,所以很多本地電影會找外國演員主演,再搭配一些本地演員。”

    確實,大馬電影邀請“外援”的情況很常見,這對電影票房或多或少有些幫助,但它也看似抹殺了本地演員的努力和付出。“不管是電影還是電視工作者,如果他們不給機會自己人,那要怎么去平衡呢?你會怪觀眾只看外國戲,其實你也一樣,看重外國演員卻看不起本地演員。不好意思,我用了一個比較直接的字眼…但我想幫馬來西亞演員說一句話,不是我們不行,是我們少了那個機會。”

    憑著《金山公主》( Puteri Gunung Ledang)在馬來影壇闖出知名度的蘇忠興,投身影視業長達31年。對他而言,演員的人氣和市場號召力是其次,選角時的第一直覺更為重要。“感覺對了就不要有太多的擔憂和顧慮。難道要先去看對方的instagram有多少追蹤者,如果有200萬才找他來試鏡嗎?坦白說,我覺得這樣的行為很stupid。”

    儘管已貴為視帝,演技早已毋庸置疑,但原來李洺中也曾敗給了人氣。“我不知道為什么現在的人都很注重這些數字?其實有些是買回來的,而且粉絲也有分幾種類型…偏偏我的粉絲、喜歡看我表演的人都比較成熟。就像麥特戴蒙(Matt Damon)來馬宣傳,你看到台前的那票人,就是會主動追星的,但還有很多默默支持卻沒出現的人,這不代表那些人不支持他。我覺得…現在的世界都變了樣。”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