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子權:請好好活下去 | 中國報 China Press
  • 告别式
  •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甄子權:請好好活下去

     媒體應該大篇幅報導自殺新聞嗎?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媒體助長自殺的蔓延,學者最常舉出的案例之一,是80年代日本當紅青春偶像岡田有希子之死。

    當時有媒體以煽情手法報導這起跳樓身亡案,詳細說明自殺過程,結果引起“自殺模仿”潮,日本年輕人自殺率比前后兩年大增40%,而且都是跳樓身亡。

    自殺是傳染病,更經典的例子,作家陳文茜在“憂鬱與自殺的隱喻”中,舉出1933年匈牙利歌曲《Szomor’u Vas’arnap》(英譯《Gloomy Sunday》),“數以百計的人聽完BBC、法國、美國電台播放后,有的割腕、有的自縊、有的投河自盡”。

    不當的自殺新聞報導,的確會促成自殺的蔓延,媒體不該包裝、美化、煽情式報導;自殺是因為許多因素造成的,有其遠因與近因,媒體不可自判、簡化,以單一論述解釋,避免二度傷害,這是西方一些傳統媒體對自殺案“冷處理”的原因。


    不過,適當的報導往往可減少自殺的傳染,《英國精神醫學會期刊》研究確認了這個說法。

    尋找勇氣

    學者提出“帕帕基諾”效應(Papageno effect),以著名歌劇《魔笛》裡頭的捕鳥人Papageno企圖尋短獲仙童打救,強調關注自殺傾向的初期警號,協助企圖自殺者找回活下去的勇氣。

    媒體適當報導,配上輔導熱線和專家意見,會讓人們更關注身邊的人,如媒體報導后網民給力尋人、小朋友報警救回自殺母親等新聞,還有專題報導中一再強調的正念:想想愛你復被你所愛的人會多么痛苦,一定要好好活下去!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