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東海岸頭條】暫遷沒回頭.馬來攤進駐 為食街成歷史 | 中國報 China Press
  • 告别式
  •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今日東海岸頭條】暫遷沒回頭.馬來攤進駐 為食街成歷史

    文德甲莫喜乾路為食街,近10年來不斷湧入馬來檔及外勞檔。小圖為1970至1980年代的文德甲為食街,擁有40個華人美食攤位。
    文德甲莫喜乾路為食街,近10年來不斷湧入馬來檔及外勞檔。小圖為1970至1980年代的文德甲為食街,擁有40個華人美食攤位。

    (文德甲18日訊)曾在1980年代輝煌一時的文德甲莫喜乾路華人為食街,在歲月洗禮后,如今變相成為馬來街或外勞街,當年的華人經濟命脈之一的情景不復再。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如今,淡屬小販公會有意結合小販力量,推動美食活動,逐步促成街頭美食,希望有朝一日發展成為美食街,進而成為一條嶄新的華人文化街。

    根據文德甲土生土長的前輩受詢時說,早在1960年代,地主為了要帶旺莫喜乾路一帶的人潮,打造40個以華人美食為主的檔口,并成功在10至20年內,成為車水馬龍的熱鬧美食街道。

    當時,部分檔口24小時營業,全年無休,因此入夜后仍有許多民眾聚集在檔口,成了道地的特色之一。

    直至1980年代末,淡馬魯市議會為了整頓檔口,提升基設以改善衛生問題,指示40檔口暫時搬遷,但此一搬就無“回頭路”,所有小販各奔西東,部分則遷入市議會在文德甲火車站附近準備的新檔位,并營業至今。


    華裔檔口僅剩十餘個

    淡屬小販公會主席董則坤說,市議會當年是顧及許多小炒或大炒檔口,都位于電纜下方,擔心構成安全問題,才會提議整頓。

    他說,當時,一些原是在街頭的夜市小販,如售賣乾糧、衣服、菜飯等,逐漸遷入為食街,並在1990年代后開始,出現許多外勞及馬來檔口,以致如今華裔檔口僅剩10余個。

    “公會當時曾呼吁計劃結束營業的小販,把檔口交回公會處理,但許多小販都自行轉讓他人,因此華人檔口不知覺中流失。”

    他認為,如今與其花心思復原為食街原貌,不如民間組織可攜手合作,齊心打造另一條新的美食街。

    阅读更多精彩文章 马上浏览独家配套

    輝煌期人潮擁擠
    ★秦天來(60歲,為食街涼水小販)

    我在為食街營業20多年,近10年開始,確實有許多馬來攤位及印尼人湧入做生意。

    在輝煌時代,民眾得擦肩逛街,人潮擁擠,如今的人潮已經大大減少,生意額也下滑,相信為食街已無法恢復當年的輝煌。

    生意逐步有起色
    ★鄭錦先(73歲,火車站小食中心興記雞飯小販)

    當年淡馬魯市議會指示為食街40個檔口需暫時搬遷后,我是于1993年,首個遷至火車站附近小食中心營業的攤位。

    由于地點較偏僻,這裡人潮不如為食街旺盛,不過幾年后,陸續有其他在為食街營業的老字號檔口也跟隨遷入,大家堅守多年,生意如今才逐步有起色,當年的為食街情景,僅能成為歷史。

    華裔民眾少遊覽
    ★何運佑(80歲,市民)

    想當年,文德甲為食街充滿華人氣息,聚集許多華人美食,如今變相成為外勞街,遊覽該處的華裔民眾也已減少。

    當年,一些搬遷至火車站附近檔位的為食街小販,面對人流不多,一直堅守至今,才看見起色。

    希望日后能再有一條聚集華人美食色彩的文化節,如同登嘉樓及文冬般的出色,也可成為文德甲的景點之一。

    歡迎闢新為食街
    ★郭明發(71歲,市民)

    為食街在1980年代輝煌時期十分熱鬧,大家晚上會聚集在該處吃東西喝茶,也是鄰近縣屬遊客訪文德甲聚集地,是華人經濟命脈之一。

    如今,若晚上出來喝茶,一般只能到馬來嘛嘛檔或小食中心,當年的為食街熱鬧氣氛已不再。

    若日后再有一條新的為食街,相信市民都非常歡迎,也有望促進區內經濟發展。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