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杏林‧中醫論治地貧症 從心肝脾腎著手 | 中國報 China Press
  • 告别式
  •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漫步杏林‧中醫論治地貧症 從心肝脾腎著手

    特約:林芳如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地貧症在中醫臨床中屬于“虛勞”、“積聚”、“疳證”、“童子勞”的範疇。

    地貧症主要臨床表現是:嬰幼兒期發病,慢性進行性貧血,輕度至中度黃疸,肝脾進行性腫大等,重症地貧症的嬰兒,體格發育障礙,出生幾個月后,由于造血的骨髓過度增生,導致前額和面頰骨骼隆起的地貧症特殊外貌。

    體征:病兒自出生至9個月后,貧血逐漸加重,臉色蒼白,輕、中度黃疸。腹部膨隆,肝、脾進行性腫大。3至4歲起,生長發育遲緩、精神萎糜, 肌肉消瘦、體弱無力、易感染,但智力如常。頭顱增大,額部隆起,鼻樑坍陷, 眼皮浮腫等特殊面容。

    中醫學認為地貧症病位在腎,與心、肝、脾三臟有關。上焦心生血,中焦脾胃造血,下焦肝藏血,腎主骨生髓藏精。骨髓的造血機能旺盛與否,和腎有關,血為精所化,肝腎同源,肝與造血也有一定關係。


    故心肝脾腎四者與造血有關,尤其是腎和造血關係最為密切,這就為地貧症的分型、論治要從心肝脾腎著手,尤其要從治腎著手,提供了理論依據。本病若遷延日久,或久病不愈,腎及肝脾心,導致出血、感染、發熱。感染和嚴重貧血可導致死亡。

    分型治療對症下藥

    1. 脾腎陽虛、精血不足型:

    表現:面色萎黃或白,食少納呆,腹脹或便溏腹瀉,完谷不化,或五更洩瀉,腰痠腿軟、形寒肢冷,乏力懶言,或有腹內結塊,舌質淡紅,苔薄白,脈沉細弱。

    治法:以溫補脾腎,填精補血為主。

    阅读更多精彩文章 马上浏览独家配套

    2. 肝腎陰虛,虛火內生型:

    表現:面白顴紅,頭暈目眩,腰膝痠軟,潮熱盜汗,咽干口燥,甲爪枯槁,肌膚甲錯,鼻衄,皮膚瘀斑,舌紅蜂少苔,脈細數。

    治法:以滋養肝腎、補血填精為主。

    3. 心脾兩虛,氣陰虧損型:

    表現:面色萎黃、心悸怔忡、失眠健忘,手足心熱,頭暈目眩,食少倦 怠,腹脹便溏,婦女月經不調,或閉經,或崩漏,或見皮下紫斑,舌質淡嫩 紅,脈細無力。

    治法:補益心脾為主。

    4. 濕熱內濕,脈絡血瘀型:

    表現:身目發黃。臉色晦暗,脅下結塊,腹脹納呆,或見皮膚瘀斑,鼻衄,齒衄,舌見瘀點,苔白或黃,脈細數或有結化。

    治法:清熱利濕,理氣化瘀為主。

    台灣台北人,江蘇省南京中醫藥大學畢業,專長中醫婦科、兒科、內科、針灸、推拿,現于新山懸壺濟世。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