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勢堂·一顆文化心在動 | 中國報 China Press
  • 告别式
  •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架勢堂·一顆文化心在動

    離開一座城需要勇氣,移居到另一座城需要耐心!從吉隆坡遷移到居鑾,蟄居多年,洪瑞業這個文化人自此與這片山城,有了剪不斷的情感連繫。“居鑾在動”藝文活動如今來到第四屆,正如他那一顆文化心始終在跳動!

    特約:子若
    圖:鄧珮珍、子若
    今日登場:大馬著名填詞人、“居鑾在動”創辦人洪瑞業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洪瑞業透露,辦“居鑾在動”的最終目的,旨在讓當地年輕人及早看見藝文在生命中是可以創造的。
    洪瑞業透露,辦“居鑾在動”的最終目的,旨在讓當地年輕人及早看見藝文在生命中是可以創造的。

    文化苦行僧 落腳蝙蝠城

    七年時間,洪瑞業如苦行僧一般,努力體現一個文化人的精神,用一連串藝文活動挑戰固有環境與生活脈絡……

    那天,在這座有“蝙蝠城”之稱的市鎮裡起了一個早,只為了前往位于酒店附近的居鑾湖濱公園;天微亮,那裡已經來了許多晨運者,跟著大伙兒沿著湖邊走著走著,走到一個小廣場時,居然遇見了同樣起了個早的大馬著名填詞人、“居鑾在動”發起人洪瑞業。

    彼此都沒有想到對方會那樣早起,更別說在公園裡遇見。其實,這裡是他跟孩子常來的地方,像所有父親一樣,他看著孩子如脫韁之馬般自由自在于廣場上奔跑,偶爾,他也跟孩子玩鬧了起來,你一言我一語,慈父的模樣自然流露。


    他邊玩邊跟我和“紅姐姐”洪繡晴聊起天來,咱倆此番特地從吉隆坡南下柔佛居鑾(Kluang),完全衝著他跟他策划的“居鑾在動”,而近年來鮮少親身上場講故事的紅姐姐,也為這個活動獻聲,給當地的大小朋友講繪本故事。

    快樂陪伴孩子成長

    早晨的不期而遇,自然不在採訪計划內,然而,當我看到他跟一對兒女爬上小山坡離去的那個背影時,內心不禁感動起來!那是一個有擔當的背影,不僅作為三個小孩的父親,更多的是,一個文化人與這片山城情感的連接,如苦行僧般刻苦認真,努力去體現一個文化人身在地、心在動的精神!

    回首當初,他純粹為了讓三個孩子遠離吉隆坡擁擠的教育環境,搬離大都會,毅然決然回到太太的家鄉居鑾定居。按照原來的計划,他也沒有想過在這個地方想做或會做任何特別的事,一心只想繼續其詞曲經紀工作,維持養家餬口的責任,再來,就是在這個有山有水的地方專心致志地陪伴孩子長大。

    尚記得,2010年洪瑞業就做客《架勢堂》了,當時是他移居到居鑾的第一個跨年。在那次電郵專訪裡,他回答道,朋友質疑他離開吉隆坡的決定,于是他跟他們開了個玩笑,“如果一年后我沒回到吉隆坡,意味著我已習慣了居鑾。”當時專訪距離他的一年大限尚有兩周。

    阅读更多精彩文章 马上浏览独家配套

    七年過去了,顯然他沒有再回到吉隆坡居住了,只是,人在居鑾的他,卻用一連串藝文活動,挑戰固有環境與生活脈絡,以致于多年來耳聞無數次“居鑾在動”消息的我,終將心動化為行動,決定到居鑾親身參與他親手籌謀策划,並已辦到第四屆的“居鑾在動”,再次聆聽這些年來他的日子過得如何。

    在弍號咖啡館裡,跨月進行藝文活動。
    在弍號咖啡館裡,跨月進行藝文活動。

    蟄居三年 按兵不動

    離開一座城需要勇氣,移居到另一座城需要的是耐心!洪瑞業于2009年把家搬到居鑾后,他花了三年時間去“接地氣”,用他身為寫詞人擅長的敏銳觸覺,對此城一切事物進行入微的觀察。

    他接觸一些曾在昔日幫忙經營海螺餐廳、小風帆音樂餐廳的朋友,當時此城也只剩下一家民歌餐廳,“偶爾會去看,但在車上聽一聽就走了。”他認為,時下聽歌的人不能再滿足于一把吉他、一個鋼琴的呈獻方式,並意識到民歌餐廳的模式,會在市場淘舊換新的鐵律下失去立足點。

    把友情的觸角如章魚般伸出去之后,他從人們口中瞭解到一個固有現象,那就是有在地人依然懷念九十年代夜店的全盛時代,並認為那才是居鑾歌舞昇平的最好年代。

    再來,當油棕價格大好時,當地會出現收購園坵的現象,在他看來,若果錢都如此埋在土地裡,不管是園坵抑或建屋子,這對文化始終沒有起著正面助益。

    如同地球上每一個居住地,都離不開在固有環境與歷史背景下,衍生出獨有生活習慣與方式,這習慣久了即累積成當地的主流文化。洪瑞業直言,初時,內心的感覺是寒的,以致初來的三年裡,他都按兵不動。

    以烏克麗麗為號召

    洪瑞業始終覺得,許多東西不能一路用同一個模式做到底,更何況,作為一個文化人,他理解這個地方需要新文化的衝擊,于是伺機而動。直至2012年,台灣出現紅不讓的小吉他──烏克麗麗(ukulele),他的腦海閃現了一個念頭,那就是辦一個沒有考試而純粹開心地玩樂器的事情。

    想做就做!2012年年杪,他跟太太決定開一個以烏克麗麗為主題的咖啡館,“我的終極願望是將它成為‘藝文空間’。”不過,他清楚知道這四個字之于人們,是陌生並會讓人產生抗拒感,他說,最后取了“小食堂,小樂器”這個簡單名字,顧名思義就是有東西吃、有樂器賣。

    由于不曾有經營咖啡館的經驗,所以,烏克麗麗的熱潮成了他用來吸引人們走進咖啡館的一把利器。但凡事需要看到全局、看得長遠,他明白一旦大部分居鑾人都接觸過烏克麗麗時,難免會迎來退熱潮期。于是他同時開始往外跑,帶著烏克麗麗推廣課程(三個小時學六首歌)在全國的大城小鎮跑透透。此舉是為音樂推廣,也是為積累生存條件。

    破除固有模式 再創可能!

    今年49歲的洪瑞業,骨子裡始終流竄著不曾腐朽的音樂與文化血液,套一句他用來形容四年前的自己的話:“守不住寡”,他最終還是在2013年辦了一個“小音樂節”,“不為什麼,只因為還是想落實‘藝文空間’這個理想。”在這個屬于“居鑾在動”前身的活動裡,他找來了六組藝人輪番上陣演出,純粹以音樂為出發點。

    他坦言,當時反應沒有想像中的好,然而,事有可為亦有不可為,這件事之于他卻非常重要。在第一屆“居鑾在動”出現之前,他不定時在其咖啡館舉辦不同類型的小藝文活動,並且面向不同社群團體,“但凡受邀的演講者都有特定的嗜好或專長,有騎腳車、旅行、海底保育等不同領域的人。”他指出,如此就做了差不多卅場!

    這是不可以小看的場次,尤其從他口中知道,有些場次的出席人數甚至少于十人,唯有經歷過的他才知道,這是需要多少自信才能繼續走下去的一條路!當然,支撐著他的其中一個關鍵點是,不同的主題可以接觸到不同的社群,“如此一來,這家店面向的群眾就會逐漸擴大了。”

    看見孩子的笑顏,即是看見未來!但未來取決于成人用什麼態度,對待一座城的生態與生活模式。
    看見孩子的笑顏,即是看見未來!但未來取決于成人用什麼態度,對待一座城的生態與生活模式。

    音樂,助人宣洩情緒

    慶幸的是,這批前來演出的藝術工作者,都知道外面的世界正在發生一些創新的事,近的有“邦咯海島節”,遠的則有“簡單生活節”,“他們都很清楚我想做什麼,所以,這些同道中人抱著幫忙的意圖來到居鑾。”

    至于那些參與活動的在地人,他說,年齡層大概是卅歲以下,有的是在當地工作,有的則是逢週末從外地回到居鑾的人。卅場小藝文活動下來,他開始認識這些所謂的顧客,后來都成了朋友,“他們也喜歡這樣的藝文活動,但喜歡是一回事,願意挑戰這個大環境又是另外一回事,兩者之間的角色扮演是有距離的。”

    而他,終究扛起了這個重責大任,于2013年、2014年及2015年,持續三年辦了三屆的“居鑾在動”,不問而知,藝文事業從來都不會一馬平川,但他始終抱持的希望是,“外面的世界都在變了,居鑾的孩子們不必等到上大專學院以后,才知道音樂是一條可以走的路。”

    他認為,學音樂不純粹為了考試,它可能可以成為生活中其中一個宣洩情緒的管道,“當他們面對過不去的關卡時,只要用烏克麗麗彈一首快樂的歌,說不定就可以過去了呀!”他覺得,這個獲得比考取優異的成績更重要,尤其當下的年輕人有很多情緒問題,這不失為梳理情緒的途徑。

    他提出了一個自問自答的問題:“為何有人願意騎著腳車,從關丹沿著三號公路一直騎走到哥打峇魯?”他解答說,表面上,它看似“年不輕狂枉少年”的舉動,實際上,它能為年輕人建立自信心,亦是勇于挑戰制式的生活模式,“只是,這些都不能用語言來說明,惟有通過活動去體會,若能開竅即能擁有了不同收穫。”

    對洪瑞業來說,如果從小藝文活動到居鑾在動,能在青少年心裡埋下種子,並走在藝術文化的路上,這就足夠了!
    對洪瑞業來說,如果從小藝文活動到居鑾在動,能在青少年心裡埋下種子,並走在藝術文化的路上,這就足夠了!

    響應同一個生活步調

    只要身為人始終會有累的一天,尤其是心累。從2013年年杪到2015年走在藝文活動的這些年間,洪瑞業心生倦累,那是因為他看不到居鑾人的凝聚力,“不是大家一起來改變社區,而是各自為政,這不是一個積極正面的現象呀!”

    眼見整合的工作未成形,整個居鑾卻一窩蜂分掉這塊正要長大中的藝文蛋糕,他對此情景確實有少許失望,間接使他于2016年停辦一年的“居鑾在動”,同時也把咖啡館結束,“累了!需要休息了!”與其說休息,不如說是給自己一個自由的時間,到天下去沉澱、去感知,再去探尋重新出發的理由。

    期間,他到了中國、台灣等地參與各種藝文活動,算是給自己心靈一個補給的機會,“我到了台灣的簡單生活節,在那裡,我發現它推廣的是一個生活態度,群眾非去不可並非衝著台上的表演者,而是這個社群裡的每一顆生命,都在響應同一個生活步調,于是大家走在同一條路上,並且走在一起。”

    他腦海裡靈光一閃想到:如果繼續做,會做什麼?“往年的‘居鑾在動’只用三天兩夜來完成,繼續做的話,就必須要有大膽的變化。”于是,配合新咖啡館弍號(Somehow Cafe)的落成,他把第四屆“居鑾在動”變成一個跨月活動,“七月和八月的每個週末持續進行。”

    跨月進行,帶動風氣!

    洪瑞業解釋,三天兩夜的活動很快成為過去,恰巧很多嘉年華會以此時間模式進行,“我不想讓人們覺得,‘居鑾在動’只是眾嘉年華的其中一個。”所以,他決定拉長時間進行,“在拉長之餘,它可以讓居鑾人想到:我能不能去弍號,因為那裡有一場講座,一個工作坊和一場演出。”

    過去一個月內,在弍號輪番上陣的專場有舞台劇、音樂會、手作坊、繪畫班、座談會,甚至簽唱會,他們之中不管是熟悉抑或不熟悉的臉孔,旨在打開一扇扇藝文之門,給大家趁興而來,滿載而歸。

    他的盼望是,在兩個月內,可以讓大家慢慢產生“我有這樣的週末也不錯”的想法。至于八月以后是否還會持續下去?他答道:“有可能……正在試著這個可能。”大家就拭目以待吧!長遠而言,他期待有真心誠意的人願意領養未來的“居鑾在動”,讓它的路走得更久、更遠!

    在這個專訪裡,聽到的字字句句皆是利他的真心話,這不僅是他住在這座城,而是他也把這座城搬到心裡去,于是起了愛之深說之切的情感。我想說的是,若要一座城市變得有靈魂,更有溫度,就需要有說真話、做真事的靈魂,為它的風貌把脈、為其底蘊把關!儘管說易行難,但時間會是最好的證明。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