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若鵬:死讀《弟子規》 | 中國報 China Press
  • 告别式
  •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周若鵬:死讀《弟子規》

    讀到溫任平老師在【弟子規:奴性教育的濫觴】一文中批評本國華社盲目推崇《弟子規》,引發線上線下的筆戰。其實關于《弟子規》的討論,早在6月已經有了。我心裡暗自興奮,卻不是因為我反對《弟子規》,而是質疑盲目崇拜中華經典的態度。我學識不比溫老師,看法恐站不住腳。前輩先開腔,我便有空間接接話。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我自然認同四書五經都是中華文化的基石。以《論語》為例,在春秋戰國時期成書,那是2000多年前的事,當年沒有智能手機、沒有男女平權、沒有六色彩虹旗,和現代環境大相逕庭。我一直存疑,古代的做法,在今天如何立足?比如“食不語,寢不言”,現代人忙,平常能和家人朋友相處的時候就是吃飯聊天,用餐不說話就真沒什么機會了(何況大家還忙著滑手機)。又如“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亦在現代有所爭議(雖然這個我很贊同)。

    真理萬年不變

     但我們能不能因為一些不合時宜的做法,就推翻經典呢?當然不能,那叫讀死書。

    經典的價值在其精神,一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真理萬年不變。無論是讀經典還是其他著作,都必須活學活用,因時制宜。《弟子規》說“親有疾,藥先嘗”,現代人讀來當然不是為父母自己先吃兩顆抗生素。當年的藥都是煮的,孩子先嘗嘗水溫,免燙傷父母。我們要教導孩子的是為親人著想,不是學神農嘗百草。“騎下馬 乘下車 過猶待 百余步”,是恭敬、關心的表現,在治安亂糟糟的馬來西亞,我至少要看到長輩朋友安全入屋才放心。如果都單憑字面來解讀,很容易讀書死。傅承得老師在他的《弟子規:成功人生的起點》一書中,就靈活地把古文套用于現代,不妨參考。


    《弟子規》本身若有問題,問題在它老,但毛病更大的是死讀書之人,食古不化的欲借古文僵化孩子。在這資訊暴漲的年代,要“奴化”任何人都不容易咯!小朋友已經開始上網,學得比大人快,隨時會和大人辯論,卻未必真能判別對錯優劣。“但力行 不學文 任己見 昧理真”,正確地教導《弟子規》為孩子的行為奠下基礎,未嘗不是好事。那個“己見”還是很重要,莫“任”之便好。盡信書,不如無書啊。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