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無不言‧郭史光宏──校本評估的初衷與失敗 | 中國報 China Press
  • 告别式
  •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師無不言‧郭史光宏──校本評估的初衷與失敗

    一位在國際學校執教的朋友在面子書分享,說學校不再使用分數評定學生表現,改以能力指標取而代之。他在帖子裡這麼寫: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這樣可讓老師和學生更清楚知道學習的進程,知道什麼已經掌握,什麼還需努力。所以,老師不再說,這次你只考70,下次要考80,而是明確指出什麼能力已經達標,什麼有待加強。另一個目的是淡化分數帶來的異化問題,讓學習回到原本的單純。”

    讀了帖文,感慨萬千。

    2011年,小學標準課程(KSSR)正式推行。同步出台的,還有校本評估政策。教育部甚至宣稱,2016年的小六鑒定考試(UPSR)將只佔整體成績的一半比重,另一半交給校本評估。校本評估的初衷,其實就是以能力指標取代分數評定,讓教育擺脫應試文化,回歸學習本質。

    想當年,在一次官方課程中,與教育部課程發展司華文科林毓聰科長有過交流。林科長說,校本評估意在具體勾畫學習狀況,改善教學品質。每經歷一個學習階段,教師將針對學生表現進行評估,確認學生對學習內容的掌握程度。


    評估成果,只需向教師、家長和學生三方公開。教師從中進行反思,調整教學進度;家長從中瞭解孩子,給予適當協助;學生從中自我覺察,清楚努力方向。大家無需再糾結于抽象的分數,不用再進行無謂的比較。在能力指標下,大家能更具體地瞭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同心協力幫助他們,讓教與學往更好的方向推進。

    奈何,人算不如天算,計劃往往趕不上變化。乍看之下理想進步的校本評估,在實施過程中波折重重,異化變質,多年后終于宣告失敗。失敗的背后,究竟是什麼原因?

    首先,是各級教育部門的外力干預。

    也許是一番好意,州教育廳乃至縣教育局在校本評估推行之初,密切監督各校評估狀況。提呈的數據過于標青,他們會忍不住質疑;提呈的數據過于慘淡,他們又會忍不住問責。外圍的教育部門頻頻到校視察,檢查評估文件,干涉評估過程。面對重重壓力,無奈的教師開始妥協,開始作假,開始“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再來,是支援系統的缺失。

    阅读更多精彩文章 马上浏览独家配套

    以能力指標取代分數評定的校本評估,教師需要因地制宜,考量學生特點,設計合適的工具,對每一位學生進行針對性的測試評估。這樣的方式,無疑大大加重了教師的工作量,也挑戰了教師的固有思維。教師迫切需要支援。他們需要觀念上的引領、方法上的指導、執行上的助力。然而,官方只是喊出口號、指出方向,就期盼教師完成這“不可能的任務”。對上級要交代,對學生要負責,對家長要解釋,教師的尷尬處境可想而知。

    除了以上兩點,校本評估的失敗,也折射出應試文化的積重難返。幾十年來,家長習慣了以成績論成敗,學生習慣了為分數學習,教師習慣了為考試教學。教育要轉型,需要觀念上的革新、系統上的支援、執行上的魄力。什麼時候,這些條件才能具足?教育的明天,才能看到希望?

    一個長大了的兒童,愛思考的教師。期望能在浮躁的世道,腳踏實地,仰望星空。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