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勢堂‧有說故事的才華莫荒廢! | 中國報 China Press
  • 告别式
  •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架勢堂‧有說故事的才華莫荒廢!

    哪怕是一個梨渦淺笑,張艾嘉都能展現她迷人的態度,給人們一個誠懇的答案!
    哪怕是一個梨渦淺笑,張艾嘉都能展現她迷人的態度,給人們一個誠懇的答案!

    特約:子若
    圖:李玉珍、電影公司提供
    架勢人物:台灣著名導演、編劇、演員及歌者張艾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以如此近距離接觸這位世界華人影壇班霸,張艾嘉讓我徹底明白什麼是“水靈靈的眼睛”,這雙會說話的明眸,深邃而透亮,從她的眼神中,能折射出世間許多事物。

    跟她聊《分貝人生》也聊天下,從微觀的個人生活議題到宏觀的全球貧窮乃至國際局勢,她的洞察寬而深且遠!

    穿梭正常不正常 演活無常!

    觀賞電影《分貝人生》首映后,翌日,張艾嘉就這樣由大馬導演陳勝吉自編自導的電影,走到了身在專訪現場的我眼前,不同于戲裡的神情恍惚、目光呆滯、情緒暴躁、語無倫次的模樣,她穿著一襲清新碎花開領長袖襯衫,配搭祖母綠百褶過膝半身裙,這身著裝顯得特別清麗優雅。今年64歲了,但,她一點都不顯老,渾身散發的知性魅力,總是燦爛了每一個眼前人!


    在過去那個九月風起時的日子裡,張艾嘉挾著渾身勁兒飛抵我國都門吉隆坡,為她相隔兩年后再次純粹以演員身分參與演出的電影《分貝人生》進行密集宣傳活動;從電影首映禮到個人分享會再到輪番上陣的媒體專訪,這位被維基百科形容為“入圍金馬獎和香港電影金像獎次數最多的電影工作者”的她,以獨有魅力席捲所到之處、所見之人。

    她在《分貝人生》飾演一個精神狀況不穩定的貧窮母親角色,每當意識清醒時,她表現的是一個尋常媽媽對一對子女尋常的關愛備至與真情流露,但礙于不願意定期服食藥物,以致戲裡的她經常陷入與現實世界脫節的幻想世界。

    無語淚雨,演員觀眾交會

    但凡她以此狀態出現時,我心痛于她“不是不想愛,只是無力給愛”的不尋常狀況。張艾嘉不僅與戲裡飾演其兒子阿強的本地年輕演員陳澤耀,發生激烈的肢體衝突,最為殘酷的是,這個根本毫無還手之力的瘋媽媽,必須經歷兒子強行把其雙手捆綁起來時的無盡掙扎,直到最后無止的靜默抗議。

    演員雖無言,觀眾的心卻流下了淚雨!媽媽與兒子之間的無可奈何,每一幕都使人看了胸口有一種椎心的痛,想哭卻哭不出來。電影結束后,我聽到最真實的觀后感來自于報館的一位男同事,他說,看到戲裡的張艾嘉就像看到自己的親人(同為精神病患者),“她把精神病患者的兩個狀態詮釋得恰如其分!”

    阅读更多精彩文章 马上浏览独家配套

    于是,以此觀后感作為此次訪談的開場白,話剛落下,張姐反問:“真的啊?”我想,這無疑是對一個演員最好的評價,意味著她不是在演而是呈現真實面貌。像她這樣一個資深演員,如何對這個反覆無常的複雜角色,有著如此細膩到位的詮釋?

    “其實精神病有太多類型,我其實是感受到一樣東西,那就是在看到很多類似東西的時候,我怎樣讓它跟以往做的稍微有點不一樣。”戲裡的她,不同于一般精神病患角色的面貌,“這個女的正好處于一個吃了藥以后會正常,可是,不吃藥馬上就來了,只要有東西觸碰到她的痛點,就發作了。”

    她不諱言,這個分別是讓她最難拿捏的部分,“什麼時候她是正常?什麼時候她是不正常?什麼東西又會讓她怎樣……這個要自己非常清楚的掌握到。”她對此角色的理解是,服藥后就可以在短時間內正常對待孩子,“可是,那並不是真正的正常,不過是利用藥物把她所有的焦慮、恐懼與輕嘆等情緒都壓抑下來,而這些東西依然在裡頭呀!”

    在電影裡,張艾嘉必須穿梭在現實與幻想兩個不同世界之間。
    在電影裡,張艾嘉必須穿梭在現實與幻想兩個不同世界之間。

    笑,有時比哭還苦!

    至于張艾嘉有否參照過任何的對象版本,把變化無常的精神病患者演得絲絲入扣,尤其是歇斯底里的時候,她笑一笑以秒回的速度答說:“其實,歇斯底里並不難,我反而覺得,在不歇斯底里的狀態是最難的。”

    “我覺得,這些人有的時候是很怕見到人,所以,常常會找一個角落,我能感受她常把自己逼到一個角落去,並且走不出去,因為那是一個死角。”為此,她常常獨自躲到一個角落去揣摩,“我曾看過關于這種案例的書籍。”

    與此同時,她也觀賞過一個外國女孩子演的精神病患者,當中記憶特別強的是,在不知所措的時候,她會笑並以笑來掩飾自己的不安,“我們常常就覺得苦的女人會笑,但其實不然,我覺得她應該是用另外一種反差更大的方式,去渲洩自己的情緒。”她說,那種笑是苦的,“讓人會覺得心疼。”

    空了眼神空了心投入戲中!

    在電影裡,張艾嘉有很多時候就獨坐在四壁暗沉、四處雜亂,壓迫感十足的狹小組屋裡,她在那個當下想的是什麼呢?她不假思索地回答:“空白耶!”她解釋到:“若非放空自己,那是很容易讓腦子裡的某種形象控制自己,反而變成形象化的東西。”

    “若是空白的話,可以在一剎那間讓自己的眼神空了、心也是空的,那一剎那有什麼感受就讓它發生好了!”走進戲裡需要醞釀,走出戲裡亦然,每當如此考究的內心戲完成,導演喊卡之后,她會讓自己慢慢、慢慢地靜下來。

    尤其當她跟兒子有強烈的對手戲時,“我都需要一點時間安靜下來。”此時,她不忘自我調侃一番,“我對導演說,這種戲我不能拍太多,因為沒有那個體力了!”語落,我跟她齊齊笑了起來。

    至于像這樣有著複雜度和層次感的角色,她又否面對過抽離角色的挑戰?她直言,這個之于她不是太難,“當然,我們演戲演得比較久了,哦……進入那個狀態,然后演完,完了以后,讓自己安靜下來。”而這幾年來學會打坐的她,覺得這個方法對她有莫大幫助,“我就會走開了。”

    藉著這個打坐的答案,我于是順著話題往下問,她從打坐究竟獲得了什麼助益呢?她輕輕笑著說,打坐給了她很多很多東西,“首先,它讓我的魂魄回到該回到的位置,心會比較能靜下來;一旦心得以靜下來,就比較能清楚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自己該幹什麼或者不該幹什麼。”她繼續說道:“甚至腦子常常想不通的東西,當你心靜時,欸,那聲音就會出來了。”

    在《分貝人生》裡,張艾嘉與陳澤耀有多場激烈的對手戲。
    在《分貝人生》裡,張艾嘉與陳澤耀有多場激烈的對手戲。

    學習新東西 樂做適合的事

    在翻閱資料時,讀到兩年前曾做客《架勢堂》的台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執行長聞天祥寫過的文章裡頭提到,張艾嘉曾于1977年在南國電影雜誌發表過一篇以“我喜歡接受新的挑戰”為題的文章。

    事隔多年以后,她是否還是個喜歡挑戰的人呢?“我們也不要講‘挑戰’這個字眼,挑戰有點那個……”她停了一下,接著說道:“這樣說吧,我接納很多新的不一樣東西,我會的就去做,我不會的就去學習,可是,若然真的覺得不適合或是沒有辦法做到的,我就用欣賞的態度去看人家做得好。”

    有什麼東西能難倒張姐呢?她馬上笑回:“有……太多了!”接著說道:“我希望自己可以自在地活著,所有來的東西是我可以handle(處理)的,假如那變成一件很吃力、很辛苦的事情時,我就會發現那不是一件適合我做的事情了。”

    對于沒做過的事情,她說,若是做得很快樂,在當中有了樂趣,“這意味著我一定有丟下很多執行此事之前無形中做過的功課或準備,那是自己從來沒有想過會用到的。”她認為,這些東西都是平時累積出來的,而不是說只是為了這個而去做什麼東西。

    這番語重心長的回答,讓我不得不提前帶進張艾嘉較后說過的一句話,她說:“我知道上天給了我一些能力,我珍惜它,好好的去做它,並且沒有讓它荒廢掉,然后,一路走過來。”這種珍而重之而善用之的心態,與其成長背景有莫大關連。

    她聲稱,自己並不是來自于一個很富有的家庭,當空軍的父親(張文莊)因墜機遇難去世后,她跟著祖父母長大,一家人都是拿政府的輔助金成長的,“所以,對于生活中擁有的一切都倍感珍惜。”她在人生早年就領悟到“一切都不是天上掉下來”的道理,包括她的才華。

    世界動亂沒有贏家

    因此,貧窮之于張艾嘉並不陌生,我倆從《分貝人生》這部描述大馬社會底層社群貧窮際遇的寫實電影,漸進式切入貧窮的議題,張姐說:“在我的整個生命當中,我一直去做一些扶貧工作,不管非洲、印度、斯里蘭卡,甚至是朝鮮,都很早去過了。”

    “所看到是大環境的貧窮,孩子們不只是兩個人穿一條褲子罷了,而是生下來都不知為什麼,明天在哪裡?”她揪心于在東非索馬裡(Somalia)看到孩子們的眼神是空的,“他們不懂為何人要活在這個世界上?”反觀,在地球另一邊廂,印度大城裡的孩子,或許同樣面臨貧窮,但只要給他們一丁點東西,他們就快樂得不得了,“那是因為他們還有家人同在,因此展現出的態度也不同。”

    這種非一般走天下的游歷讓她深刻體會到,“人生很大的東西就是,對擁有的東西要珍惜,可以有機會還能往明天繼續延續下去,那是有希望的!可是,在許多戰亂地方,當地人是不知道下一秒是怎麼辦的。”

    天災無法躲避,但人禍卻是可以避免,她最痛心疾首的是,人們還在不停毀壞整個大環境,“不管是教育的問題也好,環境快速發展也好,資訊過多也罷,自私、自我甚至失去安全感,這個世界正處于一個不斷在搖動、在混亂的局面。”

    她接著又說:“在戰亂的國家裡,我親眼看到的是一個無法推動的大環境,孩子們別說有學校上課,就連一個正常的居住環境,甚至一口乾淨水都喝不到,所有問題都被製造出來了。”所以,她帶點憤慨的語氣衝口而說:“世界上最恐怖的就是戰爭了!”

    正因為如此,她特緊張朝鮮與美國之間的摩擦,“如果今天任何一方真的決定要做某件事情,這不僅僅關乎到兩個國家,我可以跟你講,整個世界都不是贏家,人類就會一直在變。”從大環境課題上,她有了更透徹的體悟:“我覺得,每一個人在做每一件事情,都會影響到一些東西或是一些人。所以,別小看自己!”

    張艾嘉以她執導的新電影“相愛相親”來祝福《中國報》讀者,惟有“愛”才能讓世界變得更美好!
    張艾嘉以她執導的新電影“相愛相親”來祝福《中國報》讀者,惟有“愛”才能讓世界變得更美好!

    好與不好都接納吧!

    跟張艾嘉從電影《分貝人生》說起,來到訪問尾聲,也說一說她的分貝人生吧!在將近50年的電影人生路,“全能”或“全才”成了她的代名詞,不論是歌者、演員、編劇、監製或是導演身分,她都能把它做到最好,至于當下的她,她說:“現在處于一個和諧的狀態,就是有時候會聽到一個‘kong……’的聲音。”她以不波動的穩定音吟出此聲,音量則由強轉弱,她還特地把它拉得長長,“可以持續很久的!”

    “雖然事情很多很忙,但我盡量把自己的心態調整到一個安靜的區,不然,我沒有辦法去做好每件事情,像這趟宣傳之旅,我來了后看電影再做該做的事情,開心去完成每一件事情。”不久后,她執導的新電影《相愛相親》也將上映了,由演員轉個身又是導演,她快人快語說道:“哪個身分都一樣的!反正,自己能做多少就做多少,當然,做得好的時候也很開心的啦,哈哈哈!”

    從真實人生回到電影結束之時,兒子阿強駕著偷來的大房車載著不知情的媽媽去游車河,媽媽笑了,兒子靜觀,后來,車窗外下起雨來了。張姐特別喜歡這個結局,“乾旱那麼久了,終于等到了雨水;餓了那麼久,終于可以吃上一個雞腿了。這個世界好像又有希望了!”然而,今天可以過了,明天又是另外一天,“畢竟沒有誰可以保證明天一定會是怎樣過,只能是盡量在每一個今天好好做好今天的事,再往明天的路邁進!”

    她原來以“特別演出”身分參與這部電影,最后卻發現個人的戲份意料之外得多,“所以,它代表世界上很多事情,不是你想像怎麼樣就怎麼樣,它有很多的出其不意,有好的也有不好的,我們都接納它吧!”與來自中文影壇上最佳女主角與最佳編劇的一席之談,字字皆珠璣!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