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任平:行為經濟學舉例 | 中國報 China Press
  • 告别式
  •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溫任平:行為經濟學舉例

    芝加哥大學教授李察塞勒(Richard Thaler),有“行為經濟學之父”之稱,榮獲2017年度的諾貝爾經濟學獎。這門學科可在1950-60年找到源頭。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但行為經濟學的崛起,大抵是在1994年,應該沒錯。這門學科,在2008全球市場瀕于崩潰后,愈來愈多人留意到經濟行為的各種非理性表現。

    何謂行為經濟學?一個計程車司機,如果他每天的收入(扣除開銷)是RM250(參考值),某天生意特別的好,僅做了半天,已賺到RM250。他把車子停在路邊,與朋友聊天,提早收工的可能性反而增加。

    某人手肘受傷,可他已付了租用網球場的年費,如果傷勢不甚嚴重,他仍會隔三岔五去打球,即使狀態不佳。人類“厭惡損失”,場地付了租金而不用是一種“損失”。

    另一方面,朋友邀約他去打羽毛球,他會以手臂受傷為理由婉拒,羽球場地的租費不是他付,不去打球沒有“損失”。他不瞭解一個概念:付出去的年費是一去不回頭的“沉沒成本”(sunk capital)。


    市場不景,不少大企業倒閉或撤走,失業率上升,屋業低迷,可屋價就是硬撐拒跌。行為經濟學很早即指出,那是買家一直把屋價高峰價視為“參考值”,不願把屋價降低。這就出現有價無市的現象。

    一旦房價出現崩口,人們急著脫售,市場的非理性行為,迅速引爆房市泡沫。

    一對夫婦,新年將至,妻子送了一件名貴的衣服給他,丈夫欣然收下。其實平日夫妻倆逛購物中心,男人早就留意那件衣服,就是捨不得買,現在妻子買下來送給自己,他高興,太太也高興。

    金錢可買到權利

    從行為經濟學的角度來看,這種高興純粹是心理作用。他們兩人共享家中財富,兩人都沒有額外收入可以自由支配開銷。

    阅读更多精彩文章 马上浏览独家配套

    確乎是心理作用。行為經濟學受到心理學的影響。早在1976年,塞納因有緣拜讀丹尼爾康納曼(Daniel Kahneman)與阿莫斯特維斯基(Amos Tversky)的論文,得到啟發。

    前者是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很少人知道這兩位經濟奇才,同時也是心理學家。

    投資人在股市投資組合是100萬元,一年之后資本累積120萬,賺了20萬。投資者不會因為年度收入多了20萬而改變消費行為:他不會大吃大喝,把20萬亂花。

    如果投資人是因為中彩票收入多出20萬,他會傾向于奢侈性消費。同樣都是收穫20萬,消費方式卻不同,何以如此?當事人的心理傾向于:“錢來得容易,花得要爽快”。

    另一個有趣的現象,或許有助于解釋“時間-金錢”與行為經濟的關係。某托兒所限定家長在傍晚7時要把孩子接走。城市塞車,逾時載孩子的現象時常發生。

    托兒所所長想到一個辦法,遲接載者一律得罰錢,數額根據遲到時間而定。新的制度設立,問題反而更加惡化。

    金錢可以買到時間,遲了接載就不必向托兒所的管理者道歉。準時載孩子的責任,成了金錢可以買得到的權利。

    做過玉石買賣的人都知道,當成品在對方手上時,會埋怨對方要價太貴。等到自己買了玉石,預備轉手賣給他人,又會覺得以前定的價格過低,非把價錢調高不可。

    這是行為經濟,其他商品買賣,雙方的心理狀態不外如此。

    以上的例子,散佈在塞勒的論著,整理出來,與大家分享。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