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無不言‧郭史光宏──理清作業簿風波的迷思 | 中國報 China Press
  • 告别式
  •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師無不言‧郭史光宏──理清作業簿風波的迷思

    “當家庭作業(homework)佔據了社交、戶外娛樂和創意活動的時間,當家庭作業佔據了睡眠的時間,它就不符合兒童和青少年的基本需求。”——美國教育研究協會(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近日,教育部副部長張盛聞重提《2000年小學作業簿使用通令》,強調明年起將嚴厲執行與監督。民間反應相當熱烈。有者歡呼鼓掌,說教師與學生終于盼來解放的春天;有者極力反對,說教師與學生將無所適從,不利教學。孰是孰非?不妨先理清兩個迷思。

    迷思一:是減少作業簿,不是取消作業:根據《2000年小學作業簿使用通令》,教育部禁止一年級到三年級使用作業簿。這裡的“作業簿”,指的是學校建議學生另行購買、由私人出版社發行的作業簿,而不是教育部免費提供的活動練習本(Buku Aktiviti)。

    換句話說,禁令實施后,學生並不是只剩下課本而完全沒有輔助作業。除了課本,還有活動練習本。這些活動練習本,配合課本的單元,涵蓋了該年段的所有學習內容,篇幅已然不小。

    就個人執教經驗來說,圍繞課本內容進行教學,再輔以活動練習本的討論,就已耗去近八成課時。這還沒算上諸如聽寫、默寫等例行活動呢!遇上假日或學校舉辦的種種活動與競賽,教學時間也會受到影響。


    在此前提下,額外作業簿非但無法提升教學質量,反而會讓師生疲于奔命,為趕課而趕課,增了數量失了質量。因此,禁止一年級到三年級使用作業簿,是有鑒于教育部所免費提供的活動練習本已足夠應付教學所需,而不是認為學生完全不需要輔助作業。

    迷思二:教育是把人教好,不是把課填滿:全國校長職工會會長王仕發校長說,沒有了作業簿,師生很難打發課堂時間。在《星洲日報》的訪談中,他如此表述:“如果是一小時的課,教師用前半段時間完成授課,那還有半小時的時間,該怎麼處理?”

    這段話,我想分兩個層面來談:理論和現實。

    理論上,王校長這番話很有問題。難道,課堂時間是讓師生借作業簿來“打發”?難道,只有作業簿才能達到教學目的?難道,沒了作業簿,教師就英雄無用武之地了?

    要讓學習在課堂中真正發生,有千百種方式,作業簿只是其中一種,而且很多時候還是相當低效的一種。作為教育者,該考慮的是如何辦更好的教育,讓學生學得更好,而不是如何將課時填滿,更好地打發時間。

    阅读更多精彩文章 马上浏览独家配套

    談完理論,面對現實。

    儘管王校長這番話聽起來相當刺耳,但我不得不承認,它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下現實。確實有部分教師長期依賴作業簿,沒了作業簿就不知如何教學。確實有部分教師沒時間與精力,沒能力自編教材。

    然而,就因這樣的客觀現實,我們就選擇永遠抱著枴杖過活,拒絕往理想的高地出發嗎?肯定不是。若是長期依賴,那教師就得下定決心,重新出發。若沒有時間精力,那有關當局就得減負支援。若是缺乏能力,那各方就得攜力培訓,共同學習精進。

    教育是千秋大業,是該帶有理想主義色彩,是該永遠向著明亮那方的。作為教育者,我們該琢磨的是,如何讓學生更好的學習與成長,而不是如何讓師生更輕鬆地打發課堂時間。

    一個長大了的兒童,愛思考的教師。期望能在浮躁的世道,腳踏實地,仰望星空。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