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一文:心裡有底,下筆有神 | 中國報 China Press
  • 告别式
  •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張一文:心裡有底,下筆有神

    一帶一路視野下的馬華文學創作,要合乎時代潮流、順應底層讀者意願,堅持以底層百姓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做到筆尖朝下、主題向上,為底層華文文學愛好者提供新的精神指引。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深情底理,偉大的文學莫不根植底層。心裡有“底”、書寫底層,一直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五百多年的詩歌311篇,又稱《詩三百》。其中,《風》是《詩經》的精華部分,反映的都是底層勞動人民的生活狀況和思想感情。

    今年是中國現代文學的百年紀念。1917年肇始的現代文學,絕大多數流傳至今的名篇巨作,都是筆尖朝下,關注底層的。魯迅被稱為“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數,向著敵人衝鋒陷陣”,他始終關注現實,對社會底層有直接深刻的瞭解和憐惜。

     他的作品對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民如閏土、祥林嫂等,寄予了厚重的同情。他的筆尖在很多時候是朝下的。對于新時代的馬華文學創作者來說,魯迅的底層情懷依然值得我們繼承與發揚。

    事實上,魯迅的“鄉鎮底層敘述”、老捨的“城市底層敘述”、趙樹理的“農村底層敘述”三者共同構成了鄉土中國“底層敘述”風景。


    新世紀以來,中國筆尖朝下、心裡有“底”的作家,更是代不乏人。李雲雷認為,“中國大陸近年來最好的小說都是關于底層的,就是我們能夠看到的真正的好小說,絕大部分都是關于底層的。”中國魯迅文學獎第二至第五屆得獎中短篇小說,有九篇都在講述“打工故事”,屬于“底層文學”,包括王十月的《國家訂單》、范小青的《城鄉簡史》等。

    與此同時,筆底煙花要燦爛,必須主題向上,講品位、講格調、講責任,書寫正氣篇、傳遞正能量,這既是新時代馬華文學應有之義,也是作家筆尖朝下的必然要求。

    主題向上作品擦亮文化

    主題向上的創作傳統由來已久。杜甫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白居易的“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文天祥的“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等,無不充滿著一股浩然正氣與激昂情懷,作為沒有斷過流、始終傳承下來的中華優秀文化,正面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讀者,也成為世界文學的筆底春風。

    改革開放后,中國的文學一度受自由化思潮影響,出現了不少頹廢派、下半身寫作等主題模糊甚至低下的作品。例如有些所謂“底層寫作”,吧唧的是淺薄、短暫、低級的樂趣,總戴著一幅有色眼鏡看待鄉下的勞苦大眾或進城的農民工,肆意誇大城鄉之間的差距。

    阅读更多精彩文章 马上浏览独家配套

     這樣亞健康甚至是不健康的創作思路,今天看來,已經難以為繼,不應該也不可能進入新時代。以諾獎得主莫言為代表的優秀中國作家,正以更多主題向上的作品,擦亮“底層敘事”的文化品牌。

    很難想像,主題向下、人物斜槓的作品,能夠承擔新時代馬華文學重生的光榮使命。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國家,不可能建構在主題向下的文藝作品中。主題向下的作品也必然不能夠體現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精神。只有主題向上、人物陽光的文學創作,才能激勵廣大讀者愛國、敬業、誠信、友善。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