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任平:選擇性遺忘:團結與建國 | 中國報 China Press
  • 告别式
  •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溫任平:選擇性遺忘:團結與建國

    “團結就是力量”這話人人會說,這首歌不少人還會唱。在1971年,馬華公會以陳修信為首,即曾號召過全國華人大團結。那次的華人大團結運動,以失敗告終。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80年代中期,東姑拉沙裡退出國陣,另外成立四六精神黨,對抗巫統,兩方面都打著團結馬來人的旗幟。“團結”的意義變得費解,各家有各說。政黨詮解團結,正如政黨演繹“人民”一詞,都各有各的道理與盤算。

    國家是在內部成功整合(integreted),各族群臻至某種團結協議才能建構的。我經常問年輕的朋友與熱誠稍稍過了頭的記者一個很簡單的問題:“團結”是通過異質性(heterogeneity)的摒棄(或暫時放下)還是通過同質性(homogeneity)的認同,而成為一個“共同體”(community)的呢?“共同體”賦予法律形式、意義與執行力便是“國家”,或國家的雛形。“共同體”的所有成員統稱自己為“我們”(We)。

    接受收編或面對清洗

    我們通常不接受“他們”(others)與其他人的“他性”(otherness),這種現象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古希臘的城邦政治與城市國家。陌生人或他者要嘛接受收編,要嘛得面對清洗。


    李維史陀(Claude Levi-Strass)的分析十分具體:兩種策略,一種是“吞噬策略”,把陌生人同化(同質化),把對方的異質性、特殊性用各種方式消磨掉。最厲害也是最有效的手段是從教育著手,這方面大家都瞭然于心,無需贅述了。

    另一種是隔離政策,南非的白人政權實施過,即把其他人、陌生人困限在所謂“少數民族聚居地”,他們被置于邊界之外,被邊緣化。隔離政策使黑人不能享有與白人同等的權利,在教育及社會福利方面“啃麵包皮”。建議大家讀人類學家李維史陀的名著《熱帶的憂鬱》(Tristes Tropiques)。

    讓我們進一步研究“同質性”與“殊異性”這個問題。同質互相認同,差異互相排斥,OK,為了大局,為了建立團結的基礎,有關各造大多會釋放善意,求同存異(這點很重要)。在現實裡當各團隊打算攜手團結時,卻往往受到細微(但往往是關鍵性)的差別,使真正的團結變得困難或脆弱。甚至在討論如何團結的重要協商會議上,各執一詞,爭持不下。在馬來西亞,國陣與希望聯盟均面對類似的反團結因素。伊斯蘭黨與行動黨交惡,乃勢所必然。

    政黨遺忘過去始能合作

    我們可能要回來面對一個鐵一般的現實,全球絕大部分(非洲例外)國家都是文明社會,文明社會必定多元。在國家尚未獨立之前,一定發生過不少內戰甚至受到歐美列強殖民。要成立一個新國家,法國的歷史學者哲學家勒南(Ernest Renan)提出了“選擇論”,“遺忘”過去的不快經驗與衝突事件,建構新的國家。這種“創造性遺忘”對所有族群與團體都有遺憾,但也只有這樣,國家與國家在交戰之后(像中日、德法,這兩對死對頭)可以在一段和平時期后重新握手談判,甚至握手言歡。

    阅读更多精彩文章 马上浏览独家配套

    勒南的歷史哲學的觀點是,只有“創造性的遺忘”,國家誕生的暴力、族群、宗教等紛爭才可被忘卻。

    政黨與政黨的合作亦然,只有選擇性地遺忘過去的碰撞,始能言合作,才能“恩恩愛愛”(馬袖強語)在一起,用“雞蛋”或“子彈”打戰搶灘(馬袖強語,不敢掠美)。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