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都想從他口中得知 至高無上的快樂 | 中國報 China Press
  • 告别式
  •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世人都想從他口中得知 至高無上的快樂

    20180115interview01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特約:子若
    攝影:謝蔚卿
    部分圖:互聯網
    今日登場:當代禪修大師、世界上最快樂的人 詠給明就仁波切(Yongey Mingyur Rinpoche)

    2018年伊始,《架勢堂》繼“來自世界的快樂祝福”和“再接再厲,快樂為伍”兩篇文章后,本期做客者恰巧是被稱為“世界上最快樂的人”——詠給明就仁波切(Yongey Mingyur Rinpoche)!

    這位來自喜馬拉雅山區偏遠村落的世界著名禪修大師,小時候有過恐慌症,長大后曾走在死亡邊緣,他是如何克服這一切的呢?毫無疑問,每個人都想從其實也會不快樂的仁波切的口中,得到至悅的答案。

    並非憑空獲得 快樂是修來的!


    跟世界上最快樂的人聊訪,絕對是一件至樂至殊勝的事!這快樂有外在也有內在。

    現年43歲的詠給明就仁波切(Yongey Mingyur Rinpoche)時而睿智含蓄、時而風趣幽默,談話內容無不發人深思、省思,不過三言兩語就直入人心。

    在六位兄弟中,明就仁波切排行老麼,兄弟中有4位是以仁波切的身分弘法,當中,哥哥措尼仁波切(Tsoknyi Rinpoche)也曾做客2015年新年伊始的《架勢堂》,是國際電影巨星李察基爾(Richard Gere)心中認定的“世界上最好的上師”,得以先后面對面採訪兩位當代禪修上師兄弟,這絕對是一場不可思議的殊勝因緣!

    早在三歲時,噶舉派十六世大寶法王認證他為詠給明就多傑之轉世;四五歲時,寧瑪派法王頂果欽哲指出,他也是寧瑪派大巖取者甘珠爾仁波切之轉世。七八歲就自習禪修,11歲進入佛學院學習,兩年后即開始第一次三年的傳統閉關,成為有史以來最年輕的閉關上師。

    他第三次閉關于2015年11月結束,現于世界各地巡迴分享,近四年半珍貴的隱姓埋名且居無定所的閉關禪修經驗;去年10月中,他再次來到了大馬主持開心禪修營,並進行佛法開示,他親口跟我們分享了是次的閉關經歷。

    阅读更多精彩文章 马上浏览独家配套

    我的閉關經驗

    進入臨終感官漸模糊,覺知漸清明

    2011年6月4日清晨,明就仁波切帶著數千印度盧比(rupee),突然且悄然離開了印度菩提伽耶的德噶寺,在街頭、在林裡過著沒有具體行程的閉關生涯 ,“大家都知道我會閉關,但真正的規劃無人知,只有我懂。”

    在首個月裡,“日子非常難熬,一天都過不了。”他只好買了一張廉價的火車票輾轉經過瓦拉納西(Varanasi)前往佛陀涅磐的聖地拘屍那羅(Kushinagar),“在那裡,我住進了一家簡樸的招待所;逾三星期后,錢都花光了。”身無分文的他只能流落街頭露宿和乞食,“這是生平首次在街頭討食。”

    “我在想,我可以去哪裡乞食?”結果,他到了一家餐館,那裡的人讓他傍晚再去,結果,他討到的是些剩食,“食物不太乾淨,導致上吐下瀉和發燒。”這種情況持續四天,他身上無錢買藥,只能不斷喝水,“我以為我要死了。”

    他心中暗自盤算,要繼續留在街頭,抑或回去寺院呢?當時,他身在拘屍那羅的街頭,那裡有游客也有朝聖者在走動,“如果我借個電話打回寺院,就可以回去了。”回與不回的抉擇在心中停不了地盤旋。

    稍后,他決定不管發生何事,就跟著狀況走下去。直至再過一天的半夜兩點鐘,他感覺身體完全沒有在運作了,聽不見、看不到,整個身體逐漸陷入癱瘓狀態,完全動不了,“那個時候,我開始進入臨終禪修。”

    臨終禪修的精髓是讓心安住在覺知中,持續地安住在覺知中,“所有的感官越來越不清晰,但覺知卻越來越清明。”最后,他經驗了四大分解的過程,感受到了地大、水大、火大和風大的過程。

    四大分解與消融后,蹦亂跳的瘋猴子隨之消融,“直至最后,我不知道是否還在呼吸,卻感覺完全打開了。”他強調,覺知是不會消融,他能感覺到心的本質,那是清晰、明亮,廣大無邊的空間,超越概念,猶如與萬物在一起,“這是一種無法形容的殊勝感覺。”

    明就仁波切不只是講經說法,同時也推出好幾本禪修暢銷書,當中有全球知名度非常高的《世界上最快樂的人》(The Joy of Living),還有《你是幸運的》(Joyful Wisdom)、《請練習,好嗎?》、《帶自己回家》(Turning Confusion into Clarity),以及兒童禪修繪本《小吉寶貝》(Ziji)。
    明就仁波切不只是講經說法,同時也推出好幾本禪修暢銷書,當中有全球知名度非常高的《世界上最快樂的人》(The Joy of Living),還有《你是幸運的》(Joyful Wisdom)、《請練習,好嗎?》、《帶自己回家》(Turning Confusion into Clarity),以及兒童禪修繪本《小吉寶貝》(Ziji)。

    曙光出現眼前萬物皆是美

    “我持續安住在這個純粹的覺知中,直至清晨8點鐘。”曙光出現了,他也回來了!“慢慢的,我的耳朵可以聽到,眼睛可以看到,我動動手指再看看周圍,當時覺得眼前的街道美極了!”

    不過在這之前罷了,他直言,自己並不喜歡這條骯髒街道,並不停自問:為何我在這裡?是否做錯了選擇?我真的不屬于這個地方?加上,街道上很多野狗、蚊蟲,都讓他感覺不自在。可是,經驗了那個過程后,“街道宛如自己的家!”眼前的那棵大樹和綠葉,看起來是如斯清新與清晰,微風輕輕吹過,內心昇起了莫大的感恩與欣賞,“非常欣喜自己還活著。”

    爾后,他口渴了,站起來打算去找個井來打水,可是,走不到幾步路就暈倒在地上,有個人把他送進了醫院,並給了他一些錢。在醫院住一天出院后,他去了北部的拉達克(Ladakh),繼續其閉關生涯。這一回,他選擇在同一個地方作短期逗留,並且不斷地轉換閉關地點。

    往后的日子裡,他終于學懂了哪裡可以住、哪些食物可以食用,“我吃很多的玉米和水果,尤其是香蕉。”在那四年多的時間裡,通常,夏天在喜瑪拉雅山區裡修行,冬天則回到山下的佛教聖地游走。

    在這期間,他風趣地笑言:“我學會了如何鑽木取火、怎樣煮食!”語畢,他才語重心長地說道:“首先,在每天面對許多挑戰與不確定因素下,對禪修起著提昇的作用;再來,我學會了生活,一切從零開始,需要解決的事情太多了,學會善用各種方法好好活著。”作為仁波切,他從未有過普羅大眾的生活,是次太多隨遇而安的閉關經歷,帶給了他全新體驗。

    當恐慌是朋友 好好相處

    在明就仁波切心目中,父親祖古烏金仁波切是個溫柔仁慈、有智慧,受人讚頌而仍然謙遜與自信,是對他影響至深的人,「他是我的父親、我的老師,也是我的偶像!」

    有句話說:“童年是奠定未來人生的基石”,跟明就仁波切聊訪的話題從他的成長歲月開始說起,“我有個非常棒的童年環境。”他用了“wonderful”這個英文單詞來形容自己出生與成長的地方,“我在喜馬拉雅山脈的馬納斯魯峰(Manaslu)出生,那是世界第八高峰啊!”

    這座巍峨高峰山下周圍林立許多雄壯的山峰,“那裡還有非常漂亮的村落。”他來自于努日(Nubri)山谷裡一個名字叫薩瑪岡(Samagaon)的小村落。此村位處偏遠且偏高的聖山,外界形容這是一個幾近被世人遺忘的山之村。

    1975年,他在這個位處尼泊爾與西藏邊境南面的世界屋脊之地誕生,“我的家庭很可愛。除了父母親,還有祖父母,他們都是禪師。”他的父親是20世紀知名禪修大師祖古烏金仁波切(Tulku Urgyen Rinpoche ,1920~1996),“我有一個很好的母親,她就像是我的朋友。”

    20180115interview03

    童心,最難定下來!

    在漂亮的村落裡有個可愛的家庭,加上長輩都是有成就的禪師,他理應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但他卻說:“我有恐慌症。那一年,我才七歲。”他晚上睡不好,心跳會加速,對雷暴和暴風雪產生恐懼感,“當我下到城裡時,又會害怕陌生人、汽車,甚至是煙花。”

    “我很不開心。”小小年紀的他,用盡一切能力讓自己開心起來,努力地忘掉恐慌,“我盡情地玩耍……剛開始時,只是對朋友訴說自己的狀況,而不是父母親,因為我認為,他們不會懂。”他堆疊沙堡,甚至找個山洞在裡頭築起石牆,“我模仿大人進行禪修。”他希望,可以通過這些方法來讓自己安下心來。

    “可是,它一點作用都沒有。”直至兩年后,他才把持續發生的狀況,如實告知母親,“我問媽媽,自己是否應該跟父親學習禪修?她回說:這是一個好主意。”然而,他心裡卻又擔心著父親不會教他,“他可能認為我過于年輕,甚至嫌我笨啊!”在他不知情下,母親把他所思所想轉達了給父親知道,此后,父親便正式把他帶進大圓滿與大手印的佛法世界。

    “當時,我喜歡禪修的概念,但不喜歡練習過程,因為對小孩而言,那是很沉悶的。”他憶述:“我學禪的目的,是要祛除心中的焦慮感,可是,父親卻要我觀呼吸,這未免太悶了吧!”他幼小的心靈有存疑,“這怎麼可能對我有幫助呢?”

    有點心不在焉的他,如是斷斷續續跟隨著父親學習長達四年的禪修,期間,他笑言:“整個學習過程如股市般上上下下,有時坐禪可以持續半個小時乃至一小時,隨后,再過兩三週后才再來坐禪一次。”語畢,他逕自笑了起來,還自嘲自己是個懶散的人,“無論如何,禪修起了作用。”

    不再介意 恐慌反而消失了!

    直至13歲,他心中興起進入印度智慧林(Sherab Ling)三年傳統閉關的意願,“我覺得,只要我去閉關,懶惰就不會來找我了。”由于他的年紀太小,一般都認為他無法承受嚴苛的閉關考驗。最終,在他跟其父親的請求下,泰錫度仁波切(Tai Situpa)允許他參與是次閉關,並且成為當時最年輕的閉關者。

    “在閉關第一年,不僅恐慌情況變得更糟糕,懶惰也跟著我進來了,不僅如此,恐慌與懶惰居然變成了好朋友!”他深知情況不妙,並且距離完成閉關的時間還有兩年多,他不能就此這樣下去,經由父親與泰錫度仁波切的指導下,“我學習不再對抗恐慌,而是接受它,並與它共存。”

    禪修的第一件事是藉由觀呼吸看清自心,“我們專注于呼吸的一進一出上,在同一個原理下,我也可以專注在恐慌上。”他指出,這個專注力就是內觀體內感受,包括心跳、昏沉等狀態,“當你專注于恐慌時,恐慌化為碎片,心裡頭細微感受,恐慌就不是一個堅硬的巨石了。”

    他形容,這個狀態就像剃鬚泡沫,外面看似岩石,裡面卻是由無數泡沫組成,“在這個過程中,所有事物皆無法永恆地存在,呼吸、感受、表相都在不斷地變化。”他把它視為有趣的過程,如此一來,往后他不再介意恐慌感了,“當它到來時,我昇起一種興奮感,只需要觀恐慌,哈哈!”自此之后,他終于克服了自幼如影隨形的恐懼,就算恐慌的症狀還在,但他直言:“我不介意呀!”

    他把恐慌視為朋友,“它來了,就看著它。”三四個星期后,他發現連症狀都消失了,“我失去了一個好朋友!”正因為如此,他充滿熱情地把這個禪修經歷向世界各地的人分享。如今,他近乎每年都繞全世界一次,年間四、五個月都是走在巡迴演講和開示的路上,樂此不疲!

    快樂不過是張Sim卡 連接覺知,啟動它!

    在美國威斯康辛大學一項名為“快樂與禪定”的研究中,當年26歲的明就仁波切接受核磁共振儀檢試,在快樂指數上有破表的驚人表現,在《紐約時報》報導中,他被譽為“世界上最快樂的人”,從此與這個稱號劃上了等號。

    儘管被稱為“世界上最快樂的人”,他也有不開心的時候,但,幸好有禪修!他透露,只要碰上具有挑戰的問題時,他會馬上進入禪修狀態;若是生活安逸,就很大的可能忘記禪修。

    他指出,真正的快樂就是源自于內心的滿足感與喜悅,而未必一定要依靠外境,依賴外境取得的快樂是變化無常的,“從咖啡、股市,或者通過各種消費來取得快樂,那是空洞且不真實的快樂。

    “我們需要把經已儲存在內心的覺知、愛與慈悲、智慧全部連接在一起,並維持對其有所認知。”他表示,快樂就像智慧型手機的Sim卡,你只需要啟動它就行了。”

    見人無數的他說,現代人最常面對的問題,莫不是緊張、焦慮、抑鬱、自咎,就是缺乏自信心,禪修有助于對治這些問題,但許多人對禪修有所誤解,以為什麼都不想、清空你的思想,“禪修其實是跟覺知連接,覺知是禪修的精髓,不管你知道或不知道或有迷惑,每個人原本就有覺知。”

    有句話說,覺知呼吸就是覺知自己的心,“你可以進行簡單的禪修,那就是呼吸。”自然地感知一呼一吸,即是覺知,“覺知呼吸是可以隨時隨地進行的修行。”人們一直都想抓住平靜、留住快樂,但是,我們一直都擁有它,需要的是隨時啟動自我覺知!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