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德和:寫意寫——人類命運的循環 | 中國報 China Press
  • 告别式
  •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趙德和:寫意寫——人類命運的循環

    觀看《母親!》這部電影時的心情很兩極,我想我愛它,但同時也厭惡它。這部電影是寓言性的,整部電影沒有人名,處處充滿各種隱喻(或明喻)的象徵與符號。她,母親(珍妮花羅蘭斯飾),與他/祂,詩人(哈維爾巴德飾),是一對夫妻,在隔絕人煙的郊外過著平靜的二人世界,但過后被頻頻出現的不速之客打擾。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首先到訪的是詩人的書迷“男人”與其妻子“女人”,詩人認為這些訪客有助他的創作靈感而盛情招待,甚至來者不拒。隨后出現在家中的陌生人從兩位變四位,四位變八位……最后家裡充斥了無數的狂熱崇拜者,把房子變成人間地獄,並將“母親”逼至瘋狂。

    “這是個瘋狂時代,在這將近八十億人口的世界裡,我們面對許多嚴峻課題:生態環境崩潰、前所未有的滅種率、難民危機、宛若人格分裂的美國,在具有地標性的氣候條約中扮演中介角色,卻在數月后退出參與、古老氏族與信仰紛爭持續衍生戰爭與分歧。”導演艾羅諾夫斯基更坦言,基于某種原始焦慮與無助,以及迫切讓人們得知目前世界的灰暗,他只花五天便把劇本首稿寫好。我覺得《母親!》恰恰被這“警惕眾生”動機所造成的不耐煩、不沉著所累。

    運用聖經故事作為隱喻載體的電影,近年屢見不鮮,此片“爭議性”我覺得言過其實,大概是因為電影裡較血腥的一幕所致吧?所有出現的符號、象徵、隱喻都如此輕而易懂,而缺乏深層意義的可能性。

    以隱喻象徵表現意識形態,固然能提升電影藝術層次,但絡繹不絕的表現也會使人疲憊:家=地球、母親=大地之母、他/祂=上帝/創造靈光、男人=阿當/男性、女人=夏娃/女性、兩兄弟=該隱與亞保/資本主義下的施虐與受害者(?)、陌生人們=全球暴漲的人口/非理性之體現(?)、馬桶內一倏而過的毛髮狀物體=抗議延用動物皮革?黃色藥粉=?


    我看見戲裡“男人”是阿當的隱喻,顯露男人肋骨旁的傷口那一幕,除了引導觀眾認知這動機以外,還有什麼意思?“女人”嫵媚妖嬈且不聽勸阻的個性,導致失手打破詩人的寶物,是多麼似曾相識;還有為爭奪家產而互相殘殺的兩兄弟等,縱然耳熟,但也僅此而已。

    母親為詩人誕下的孩子,是隱喻哪位聖經人物早已不言而喻,“祭祀”更是導演挑撥觀眾容忍極限的一幕,但在這一幕之前,電影整體結構已失衡。前半段“舊約”部分所營造的不安氣氛非常高明,鏡頭幾乎從頭到尾讓觀眾依賴著“母親”這個角色的視線,來觀察週遭發生的事情,這使得角色的恐慌不安,直接傳達給觀眾,也讓觀眾對角色產生同情與感同身受的情緒,這也許是導演的初衷吧?

    但“新約”部分,導演仿彿變得非常不耐煩,把隱喻都變成明喻,像個喋喋不休的牧師(或母親),劇情發展高潮的過程,好像一段漸強(Crescendo)處理得過火的樂句一樣,而有功虧一簣的感覺。

    《母親!》縱然苦口婆心,但嘮叨永遠都不是最有效的溝通技巧。悲劇性的結局,在所難免,導演在結尾套用了尼采“永恆回歸”的概念,表達人類命運的困境與惡性循環,但有趣的是,上帝並沒有死,但諷刺的部分也一樣。

    鋼琴教師,音樂、電影與書籍的雜食動物,零嘴雖少吃但不否認該營養價值所在,偶爾藉健身來消除罪惡感。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