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現場‧傅宗文、愛薇:用學習,葆青春 | 中國報 China Press
  • 告别式
  •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學習現場‧傅宗文、愛薇:用學習,葆青春

    傅宗文.54歲;愛薇.76歲
    傅宗文.54歲;愛薇.76歲

    報導:方俊心
    圖:楊淦翔、受訪者提供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學生就像石頭,傅宗文就是那位雕琢的藝術家,“我講了你可能會笑,我當他們是我創作的材料,朋友問我,你還在創作啊?我說,我的作品就是我的學生。”但身分一轉,過去吸收的要把它們慢慢稀釋出來,接著又從學生身上學習到新事物,傅宗文說這樣的轉變,使他感覺更充實。
    愛薇說,學習是她一輩子不能放棄的工作。90年代初,她請教孩子該如何在線上看新聞,逐步摸清了電腦的運作。她說:“我不僅很有興趣學習,而且已有一定的基礎。我確信不怕慢,只怕站,學會它,可以為生活上帶來很大的方便,尤其是對寫作事業,幫助更大。我堅信,只要放下身段,不恥下問,以年輕人為師,沒有學不會的道理。”

    傅宗文的藝術計劃
    日常裡尋找新創意

    即便是思考得比一般人通透的孔子,每隔十年,他的人生就會推向另一個高度,不曾停止。因為各種理由,我們終將一輩子都在學習……

    接近50歲時,傅宗文最大的轉變之一是從學生身分變成老師,學生就是“會走動的作品”,他也在這些創作“作品”的過程裡有收穫。
    接近50歲時,傅宗文最大的轉變之一是從學生身分變成老師,學生就是“會走動的作品”,他也在這些創作“作品”的過程裡有收穫。

    窗戶打開了,外面的樹葉上還掛著搖搖欲墜的水珠,天空是一塵不染的湛藍。傅宗文的眼睛是同樣的澄淨,“我沒有關注四十大關、五十大關這樣的問題。如果你有一個方向的話,你一直做著去的話,可能就不會想到現在我四十歲了、五十大關這樣子。”

    傅宗文,54歲,六年前毅然離開生活了17年的英國,帶著美學博士頭銜回到馬來西亞,現在是藝術工作者、達爾善藝術學院老師。


    三十多歲時,傅宗文已選定藝術為自己的終生志向,創作、研究別人的創作,現在還多加一項,中國人稱傳道、授業、解惑的師者。他說,學生就是“會走動的作品”。

    有一次,他的確想起自己已經50歲的事情。他用倒數的方式計算,要是只能活到70歲,那剩下的時間真的不多了,只有20年可以活。“也沒有太大的焦慮,就覺得真的不能夠再浪費時間。需要積極地做。”想的還是作品的事情。

    回來后跟中學朋友重新熟絡,他注意到群組裡,大家時常轉發的都是跟健康有關的訊息。聚會時大家聊父母和自己的健康問題,這個生病,那個去世,也許三四十歲時會聊工作成就、銀行數字,他不確定,現在很少這類話題了,都圍繞著養生、保健,少不了孩子。

    傅宗文沒有孩子。而他從三十幾歲時已經很關注健康課題。“這不是五十歲的轉變,只是看人生的階段碰到什麼。”三十幾歲時,很多事情像螞蟻爬上甜點一樣,爬上他的生活來了,妹妹乳癌、妹夫中風,大學朋友因中風、心臟病、乳癌去世,親戚也出了點事情。飲食和運動,是他在平均睡眠五六個小時的日常裡,會盡量抽空注意的事,“沒有健康,做不到東西,多大的野心都做不到。”

    三十幾歲確立了自己要往藝術、藝術教學的方向發展,傅宗文便埋頭于此,沒有關注四十、五十歲大關這樣的問題。
    三十幾歲確立了自己要往藝術、藝術教學的方向發展,傅宗文便埋頭于此,沒有關注四十、五十歲大關這樣的問題。

    作品就是我的學生

    阅读更多精彩文章 马上浏览独家配套

    孩子也許是自己老來時的依靠吧?誰知道呢。這樣的問題,當然也有閃過他的腦袋,“但是,可能我明天就沒有了?沒有想得這樣遠,只是想到現在要做什麼。如果太擔心,可能會影響你現在做的事情。”這跟他過去的作品可能有點關聯,禪學,the power of now,他用了一句英文詞語。

    幾年前,他跟朋友著手做一個裝置藝術計劃,計劃完成時,他們總計花了四萬令吉,可是起初,那只是個每人出資幾百令吉的東西。要是大家一開始就憂慮那四萬令吉的資金,他們可能什麼也做不成。全神投入當下的過程,個人就會在過程裡遇到不同的人事物,慢慢領悟到一些東西。

    對傅宗文來說,學生既是他的作品,也像是他的孩子。他引用米開朗基羅的說詞,當石頭還是一塊石頭時,米開朗基羅卻從中看見了那尊雕像的模樣,他只是把多餘的石塊鑿開。

    學生就像石頭,他就是那位雕琢的藝術家,“我講了你可能會笑,我當他們是我創作的材料,朋友問我,你還在創作啊?我說,我的作品就是我的學生。”

    回流是個正確決定

    “老師”的身分是他步入五十之際,跟過去最大的分野。原本他是個不停吸收知識的學生,隨著身分一轉,過去吸收的要把它們慢慢稀釋出來,接著又從學生身上學習到新事物,他說這樣的轉變使他感覺更充實。

    “我覺得自己變得……不敢說年輕啦,至少有update,因為我跟他們混,哈哈。”學生直呼他的名字Andrew,不管是吃飯、唱卡拉OK、旅行,都會邀這位Andrew一起。

    這也是他有意為之的教學方法,師生之間沒有太大隔閡,像朋友一般無所不聊,較容易引導。學生所碰到的問題,其實都會反映在他們的作品上,也可以說,如果有一直跨不過去的問題,作品也會停滯在那裡,他覺得這可能是藝術教育跟別的教育不同的地方。學生的作品越趨成熟、獲獎,學生從思想不深入,漸漸地擁有了自己的想法,都使他感觸。

    他認為自己當初選擇回流是個正確的決定。這也跟他的父母親有關係,以前每次打遠距電話回家,他們都會叫他回來,叫了十七年,他終于回來了,算是信守了當初的承諾,沒有讓他們失望,也不會等到他們不在時感覺遺憾。如今父親母親一天天老去,他可以陪在身邊,忙碌的時候還可以帶他們出去吃頓飯。

    他的日常多數是往返家裡、學校和工作室之間,差不多每天一樣。從一個點到另一個,最多也不過是幾公里的事情。有時定義寬廣的不是數學單位,跟他談著談著,天色不知什麼時候已暗了下來,窗外換上了昆蟲的夜間協奏曲。

    最近,傅宗文在布展“在你我的世界裡”,展示他過去一年中每天拍下的一張照片,看似平凡又重複的日常裡,蘊含了趣味、感動與驚喜。專注于當下很重要。
    最近,傅宗文在布展“在你我的世界裡”,展示他過去一年中每天拍下的一張照片,看似平凡又重複的日常裡,蘊含了趣味、感動與驚喜。專注于當下很重要。

    愛薇的晚年心路歷程
    正向是帖青春良藥

    與其怕老,不如正視它、面對它、享受它。我就是抱著這種心理,面對歲月的流逝。我覺得有一種‘青春藥’可以讓你感覺不老,延緩老,只要你願意服下,那就是不停地學習新知。當你以無比的勇氣和信心,耐心地學習一樣技能或嗜好,你會感覺你並不老,永遠年輕……

    退休后愛薇琢磨過的事情很多,興趣、變老、死亡、后事,每一項逐步摸索與進行。(大將出版社提供)
    退休后愛薇琢磨過的事情很多,興趣、變老、死亡、后事,每一項逐步摸索與進行。(大將出版社提供)

    愛薇,本名蘇鳳喜,76歲,最廣為人知的身分是作家。在50歲那年,愛薇因健康問題提早從職場退下來后,開始關注自己人生下半場該怎麼走,如:該保留自己的興趣嗎?該如何維持呢?

    九年后,她已經為上述問題找到了解答。當時她獲得“最偉大媽媽”獎項,接受我們的訪問時,她說,學習是她一輩子不能放棄的工作。她曾到中國浙江金華師範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游學半年,選修兒童心理和幼兒文學。

    正當同齡長者瞇起眼睛,透過老花眼鏡遲疑地對手機指指點點,愛薇已比他們走前了好幾步,能夠用電腦寫作發電郵,對智能手機的使用也如魚得水,“電腦跟手機的原理差不多啊,”她在電話另一端這麼回答。

    當時國內的科技潮還未開始,美國卻早已走在前端,90年代初,她曾不止一次去探望在美國求學的麼兒,每當他到電腦室做報告,她也跟著去。身處異國他鄉,最想知道家鄉事,于是她請教孩子該如何在線上看新聞,逐步摸清了電腦的運作。

    “我不僅很有興趣學習,而且已經有一定的基礎。我確信不怕慢,只怕站,學會它,可以為生活上帶來很大的方便,尤其是對寫作事業,幫助更大。我堅信,只要放下身段,不恥下問,以年輕人為師,沒有學不會的道理。”

    愛薇的思考軌跡與結晶,收錄在《越老越快樂?》一書裡。她在六十歲后學會用電腦寫作,對智能手機運用自如。
    愛薇的思考軌跡與結晶,收錄在《越老越快樂?》一書裡。她在六十歲后學會用電腦寫作,對智能手機運用自如。

    衰老是人生不可逆的過程

    愛薇也十分重視健康,從年輕就關注保健課題,早睡早起,從不熬夜,也有運動的習慣。退休后,她每週三天練太極,每天早上,除非下雨天,否則都會到家附近的足球場繞行三公里。

    一天天堅持下來,現在出門旅行,有時連年輕人都趕不上她的步伐呢!一邊說著,話筒中邊傳來她的笑聲。飲食方面,她沒有刻意迴避任何食物,只是維持著均衡的飲食習慣。

    “(如果)你問我怕老嗎?當然怕!但是,老,畢竟是人生不可逆的過程。死亡只是遲或早的問題。”就像坐火車一樣,她比喻,有人先到站,就先下車了,有人可以無病無痛一路坐到終點站,壽終正寢。有些人可以活得很長命,像冰心或楊絳,“最近我有位朋友的孩子剛剛意外去世,28歲而已,你又怎麼說?由不得你怕不怕,都要面對。不用怕,也不用去擔心。”

    對于后事的處理,她早已跟孩子討論好了,包括下葬方式和地點,在哪裡舉行,用什麼儀式,都決定好了。“我知道有一些人對這種事非常忌諱,故意避而不談。我的想法比較開放,認為應該及早告訴親人你心裡的打算。”她不想等到那一天,讓孩子手忙腳亂,希望他們能從容、淡定地面對,沒有后顧之憂。

    學習是愛薇的青春不老藥,六十歲之后完成了廈門大學的中國語言文學系學士課程。
    學習是愛薇的青春不老藥,六十歲之后完成了廈門大學的中國語言文學系學士課程。

    學習新知過好每一天

    除了安排自己的身後事,這些年來,愛薇花了很多心血建構起自己的藏書天地,“它們好像我的孩子,如果有天自己不在人世了,這些辛苦收集、購買的心愛書籍,有個好歸宿,替她找到適當的人家,就安心了。”因此,她幾年前已完成了捐贈工作,把整萬冊的書都捐出去了,大部分兒童文學書籍現藏于南方大學學院“愛薇兒童文學藏書區”,一部分非兒童文學捐贈給八打靈觀音亭圖書館,目前自己只留下三百多本。朋友曾向她要書,她不想讓書零零落落地分散,希望能集中一個地方,方便他人借閱和參考。

    “六十歲過后,對人生的想法,可以說更明確、更清晰了,心情也更平靜了。與其怕(老),不如正視它、面對它、享受它。我個人就是抱著這種心理,面對歲月的流逝。我覺得有一種‘青春藥’可以讓你感覺不老,延緩老,只要你願意服下,那就是不停地學習新知。當你以無比的勇氣和信心,耐心地學習一樣技能或嗜好,你會感覺你並不老,永遠年輕。”

    去年她把感悟結集成書,《越老越快樂?》第一篇同名文章,她寫道,她現在都這樣回應關于人生計劃的問題:沒有什麼計劃,只想過好每一天。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