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勢堂‧戲有益 劇中思考人生 | 中國報 China Press
  • 告别式
  •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架勢堂‧戲有益 劇中思考人生

    20180319interview01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特約:子若
    攝影:岑家豪
    今日登場:中國資深教育戲劇家李嬰寧教授

    在現實功利的社會裡,商業狂潮滾滾來襲,戲劇逐漸沒落成娛樂大眾的消費品,且失去它的教育本質。

    青少年學習戲劇,能干什麼?相信很多家長都把持負面或偏見的看法,但素有“中國教育戲劇第一人”的李嬰寧表示,“其實,青少年在戲劇當中能找到自己,認識自己,認識他人,以及認識社會,找到自己的成長方向……”

    人生永遠沒有太晚的開始,臨老學英語
    藝術就是科學的未來


    在與李嬰寧教授會面前做了些功課,在搜索資料過程中,最吸引我的一篇文章是,作者把李嬰寧教授形容為“摩西奶奶”(1860~1961)。摩西奶奶是一名大器晚成的美國著名原始派畫家,她76歲開始作畫,80歲舉辦個展,100歲啟蒙了渡邊淳一,她最廣為人知的一句話是:“人生永遠沒有太晚的開始”!

    彼時此刻,端坐在我跟前這位現年77歲的嬰寧奶奶,頂著一頭令我羨慕的超級短白髮。白髮是智慧的象徵,短髮是硬朗的特徵,加上那張被歲月走過卻沒有留下過多滄桑的臉頰,好奇她在古稀之年擁有一個怎樣逆轉的人生風貌?

    李嬰寧于1942年出生,山東諸城人,1968年畢業于上海戲劇學院戲劇文學系本科,隨后,一頭栽進戲劇的世界,曾任劇團高級編輯,共有二十餘部話劇、廣播劇和電視劇等創作,並且多次獲得中國國家級的獎項。她也勤于筆耕,另有小說、散文、劇評、文藝隨筆等近百篇發表于中國報刊。

    李嬰寧教授指出,劇作家的責任就是要傳達正面的能量,而並非製作出讓觀眾笑一笑以后,無法作延伸思考的純娛樂作品。
    李嬰寧教授指出,劇作家的責任就是要傳達正面的能量,而並非製作出讓觀眾笑一笑以后,無法作延伸思考的純娛樂作品。

    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

    這是她在五十多歲以前給自己創造出來的一座人生花園,然而,戲劇訓練了她強大的創造力,以致于她的人生沒有界限,只有繼續行走,持續修剪人生花園至極致。在一個因緣巧合之下,她接觸到教育戲劇(Drama in Education),進而以高齡復加高調的姿態,投入這個有別于以往的戲劇行當裡頭。

    阅读更多精彩文章 马上浏览独家配套

    為了讓自己在周游列國的交流與學習過程中,能像海綿般吸收,她報名上社區老年英語班;為了讓孩子擁有天馬行空的創造力,她用二十多年時間把教育戲劇的課堂帶到中國各地,造福成千上萬的老師與孩子,在古稀之年迎來“中國教育戲劇第一人”的稱號!

    在我倆見面的前一天,那是3月14日,當天是當代天才科學家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年~1955年)的生忌,同時也是著名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安祥離開塵世的日子。

    在時間長河裡,他們用了短暫數十年光陰,向全人類示範了想像力所釋放的創造能力之無限大,愛因斯坦說過:“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與此同時,跟許多偉人一樣,霍金向來對藝術特別偏愛,而眾所皆知,凡藝術皆能開啟人類的想像力與創造力,“藝術就是科學的未來”是以成了一種說法。

    學習本樂事,為何變苦差?

    從名人之生之死,我跟嬰寧奶奶的話匣子也就打開了!“五六歲就跟著姐姐參加戲劇演出,對我而言,那不過就是過家家的游戲,都是在玩!”在大學畢業以后的卅年編劇生涯裡,其創作的劇作內容都是面向年輕人,她始于抱著一個希望,那就是通過自己的劇作,帶給青少年一個正面的人生觀、價值觀與世界觀。

    當商業大潮來襲之際,戲劇逐漸落到扮演娛樂大眾的消費品 ,進而失去它的教育職能本質后,嬰寧奶奶毅然決然停寫劇本,“有感這舞台已經不適合我了。”后來,她為了參與國際學術交流,卻得不到出國的批准,索性在五十歲那年提前退休,隨后負笈國外參與國際女劇作家和國際戲劇與教育聯盟會議。

    這兩個會議讓她震撼了!“他們在一個群眾當中、在一個場子當中,就可以演起戲來了。”任何地方都是舞台的形式,讓她遇見了。尤其是巴西戲劇改革家、戲劇教育家和戲劇活動家奧古斯托博阿爾(Augusto Boal,1931~2009年)的工作坊,后者向來主張還劇于民,因為人人都有創作的天分與權利。

    這個呈現形式與她的定位不謀而合,在她的想法當中,“青少年要在戲劇當中找到自己,認識自己、認識他人,以及認識社會,找到自己的成長方向,擁有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與世界觀。”但九十年代以后,中國社會普遍認為“考高分”才是邁向成功的關鍵,“孩子們的學習非常苦!”

    李嬰寧教授不只是積極培訓教育戲劇師資,還把教育戲劇帶進中國的學校。
    李嬰寧教授不只是積極培訓教育戲劇師資,還把教育戲劇帶進中國的學校。

    混入生活元素,通過想像取經驗

    “若然我們可以用一個比較好的方法,使學習變成讓人喜歡與歡喜的事情,它就不會苦了!”有了演出的形式后,再來就是戲的內容,她在澳洲看見學校全體孩子上場,演出的是自己的生活,包括:性教育、學校霸凌課題,再把孩子熱忱的搖滾等元素結合到戲裡,手法相當活潑,“這都是老師帶著孩子做出來的!”

    教育戲劇不是限于讓孩子們去模仿、表演、去背大人寫好的台詞,也不是一般的兒童演劇、戲劇觀摩賽和課本劇表演,而是讓孩子們通過想像來學習經驗過程。當時,她並不完全瞭解這一塊,因此在不懂英語的情況下,她到了英國伯明翰城市大學(前稱是中央英格蘭大學) 的戲劇與教育研究中心上課。

    “原來並沒有太認真,后來,發現太值得學了,于是趕緊把英語學上手。”她開心地說道:“當時我都已經56歲了,前后花了兩年時間到上海社區大學的老年大學,跟一群老頭兒、老太太一起學英語。”

    迄今,她的英語程度不算精通,但,也能讓她聽懂教育戲劇的門道,這樣的認真源于打從內心的熱情,而熱情始于一個人對自己正在做的事到底存有多少愛!

    說真話沒人信?世界好人多還是壞人多?
    拋出疑問讓觀眾思考

    嬰寧奶奶說道,她本身特別不願意說教,“我想要通過讓孩子參與戲劇,進入到故事的境遇去探索和發現,經歷故事最深刻的部分,而產生和生活連接的深人入思考和感受。”這也是為何她再三強調,游戲不是目的,戲劇也不是。

    她以早在1984年編寫了一個戲劇作品《放鴿子的少女》為例,戲裡敘述一個老太太在路上遇到腳車騎士撞了逃事件,剛巧,路上有個放鴿子的好心少女,她把老太太送往醫院就醫,結果,令人意料不到的是,少女卻被老太太和她的子女誤認為是肇事者。

    “這個女孩心中最大的疑問是:為何我說的真話,沒有人相信?這個世界上到底是好人多,還是壞人多呢?”她指出,這部劇想要傳遞的是一個少年在成長當中對社會的認識,對自己與他人的認知。

    利用劇中角色改變性格

    “其實,在這事件上並沒有所謂的好人與壞人,就只是每個人都有其困境,老太太與她的孩子或許是比較自私罷了,但她們不至于是壞人。”在看似充滿負能量的表面情境下,它其實給觀眾、給青少年機會提出問題並作深層思考,“這並非通過劇作家去明言,而是觀眾尤其是青少年的體會認知。”

    “少女后來對老太太的孩子產生了同理心與同情心,而這些感受和思考可以複製到現實生活中,協助他們最大限度地從生活中學習。”在面對人生冷暖與否的當兒,這種方法可以發展孩子們的個性化、社會化、情感、智力和身體。

    她繼續說道,身為劇作家,其責任就是要傳達正面的能量,而並非製作出讓觀眾笑一笑以后,無法作延伸思考的純娛樂作品。此外,讓孩子參與戲劇的經驗,在戲劇中如同在生活中,思想和感受不是割裂的。

    好比一個在現實中比較膽小或者不被看見的孩子,他要是能在戲劇裡頭扮演隊長的角色,這孩子其實是在為自己創造一段經驗,期間的經歷與感受不能被忽略與忽視,“他在想像中製造了經驗,這段經驗勢必會在現實中成為本身一個生命條件 。”

    這是所有藝術化的學習,尤其是戲劇會經歷到的感受(feeling)、思考(thinking)與新認知(new understanding)三個層次的轉變,“這樣的變化絕非一蹴而成,而是需要經過潛移默化、循序漸進的影響,以及老師的引導,才能達到的層面。”

    “如此一來,他才會運用到現實裡頭。”青少年通過戲劇創造的價值,更具有人文精神,同時擁有高階的思維和心智發展。為此,嬰寧奶奶從來都在心中留有一個重要的位置給青少年,為了明白和懂得他們,她特別喜歡跟他們“混”在一起,跟他們在一起,她感覺自己特別年輕,也不會跟時代脫節,“我還常常向他們學習呢!”

    嬰寧奶奶與許昂老師異口同聲說道,通過教育戲劇的學習,讓青少年經歷感受、思考與新認知,三個層次的轉變,這需要潛移默化、循序漸進地影響與引導。
    嬰寧奶奶與許昂老師異口同聲說道,通過教育戲劇的學習,讓青少年經歷感受、思考與新認知,三個層次的轉變,這需要潛移默化、循序漸進地影響與引導。

    每個人都有一張地圖

    這一回,嬰寧奶奶帶同她培訓的學生——許昂老師跟我們分享的這些戲劇活動與本質,其實就是教育戲劇,也是嬰寧奶奶在英國學習到一技之長,這種戲劇化教學方式,在二戰以后的西方國家發展蓬勃,在語文、數字等學科上都能運用得宜。

    一般上,在我們的認知裡,只有戲劇教育,那麼,兩者之間的不同點落在哪兒呢?嬰寧奶奶解釋,傳統的戲劇教育一直都有,只要有戲劇就有教育的功能與作用,它也不缺想像力和創造力,但它侷限于現成的劇本裡頭。

    但是,教育戲劇的方法卻未必以演戲為最終的形式,它大量採用戲劇的元素,讓孩子在裡頭親身體驗,擴大其縱向與橫向的認知範圍,以生活當中無法碰到的假設情景去進行教育,同時間在拓展孩子的想像力、創造力、判斷力、批判力、團隊合作能力等等的鍛煉,“這就是戲劇在教育當中。”

    “與此同時,它的針對性非常強,只要老師瞭解每一個孩子就能給他不同的議題去鍛煉。”她說,這是參與式、互動式和思辨式的學習形式,“它把孩子的範圍擴大了很多很多。”許昂老師隨口補充說道:“有別于強行把知識塞進腦袋,這叫著真正的學習!”

    猶如歌者姜育恆所唱:“每個人都有一張地圖”,青少年的頭腦亦然。他們自幼就會自動繪製出屬于自己的地圖,“過程中,總有一塊是缺失的,這一塊恰好是戲劇當中需要把真實的世界展示在孩子跟前。”戲劇就是要讓孩子去感受與瞭解社會,不管路多長、歲月多倉促,這張及早地圖終將讓孩子抱著責任心、同理心、擔當能力通往社會,走向世界!

    我們的故事自己來說…

    這些年來,她們積極地把教育劇帶進學校,當中有一段經歷是嬰寧奶奶特別提及的,那就是把這套教育方式搬到工讀學校。按照維基的解說,工讀學校是對有違法和輕微犯罪的中學生進行特殊教育的學校。

    “我們每週都派老師到學校,給這些邊緣孩子上戲劇課。”在經過老師的明確瞭解后,他們讓這群介于十三至十七歲的孩子重說自己的故事,進而發現每個孩子都面對家庭問題,包括單親、祖父母帶大,或者父母常年不回家,“過程中,他們假借別人的身分去說出自己的故事。”

    在經過一個接一個工作坊的活動以后,老師把每個孩子的部分生活經歷串聯起來,編成一個約廿分鐘以學員出走為主軸的戲劇─“你好,鄭克寒”,“期間,看見孩子很大的轉變。”她說,有的孩子從來就不把寫作文當一回事,可在說故事的過程中,有的台詞獲老師讚賞且運用在劇裡頭,“孩子因此獲得了信心,進而嘗試去寫更長的字句,也開始寫作文,甚至參與劇本的創作。”

    最終,呈現在大家眼前是這批邊緣孩子的集體創作,做到“我們的故事,我們自己說、自己演。”她說,儘管有的發生是負面的,在經歷老師的調整之后,它讓孩子經過自我療癒的過程,不愉快因此得到了完全的釋放。

    每年都言休的李嬰寧教授,卻從來退不下來,她笑說,社會需要、老師需要……“在我的朋友圈裡頭,大概是三千人,全都是老師。”她唯有繼續走在這條教育戲劇師資培訓的路上,“這裡頭有我的理念與信念,也是奧古斯托博阿爾生前一直強調的,那就是戲劇應該是每一個人的權利,任何人都可以在任何時候進入戲劇。”

    嬰寧奶奶不只有摩西奶奶遲暮之年的創造力,她也像美國繪本作家芭芭拉庫尼(Brabara Cooney)的繪本代表作《花婆婆》(Miss Rumphius,1982年)裡的花婆婆,撒下美麗的種子,只想讓這個世界變得更美麗。而嬰寧奶奶希望通過自己的實踐,把戲劇還給每一個人,展現美的根本是給予、是奉獻!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