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見聞‧聲震花流淌 律動化永恆 | 中國報 China Press
  • 告别式
  •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心見聞‧聲震花流淌 律動化永恆

    日本媒體藝術家土佐尚子
    日本媒體藝術家土佐尚子

    報導:葉鳳玲
    攝影:李文源
    部分圖:受訪者提供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一朵粉色的雲,像玫瑰般綻開花瓣;月下花兒搖曳,彈出金色的露珠兒……日本媒體藝術家土佐尚子的多媒體藝術創作,出現很奇特的畫面,充滿令人想像的空間,她究竟是如何做到的?比如她在拍攝《花道之音》系列作品時,就用高速攝影鏡頭(High-speed camera)以每秒2000幀的速度拍攝,捕捉顏料、混合油和水直接射擊在鮮花上,造成花朵搖曳、水珠飛濺的瞬態律動。

    聲波撼動顏料衝擊
    流光溢彩花月痕

    藝術可以在多重媒體的融合、轉化之間,創造新的表現形式。日本媒體藝術家土佐尚子利用聲音震動及衝擊顏料、混合油、鮮花等,碎化分解液體及物體的律動,映現出沒見過的唯美視覺效果。

    土佐尚子(Naoko Tosa )的《花道之音》由高速攝影鏡頭(High-speed camera)以每秒2000幀的速度拍攝,通過聲音震動的瞬間,產生夢幻浪漫的藝術。

    “在日本,花道(ikebana)指的是插花藝術,根據日本最古老花道池坊流派,它有超過1400年的歷史。我把這個古老的傳統藝術通過四個作品主––春、夏、秋、冬展現出來,每個作品皆用高速攝影鏡頭以每秒2000幀的速度拍攝。”


    到底是怎樣的一個拍攝呢?她把顏料和混合油混在一起,然后利用聲音震動這些液體,並且拍下聲音震動對液體影響的瞬間,像是液體的跳彈、流動。

    還有,在花道老師的協助之下,她把同樣是顏料、混合油和水直接射擊在鮮花上,拍下兩者擊撞之際花朵搖曳、水珠飛濺的瞬態變化。

    “這不只是對花道藝術新表現的探索,也是對四季、時間變化的記錄。”

    《花道之音》在新加坡藝術科學博物館進行建築投影。
    《花道之音》在新加坡藝術科學博物館進行建築投影。

    人越來越忙,思維越來越壓縮

    身為媒體藝術家,土佐尚子有感科技的迅速發展和便利性打破地域關係,讓許多人超出地域圈子而建立多層次、多重身分的社會關係。

    阅读更多精彩文章 马上浏览独家配套

    “尤其在這網絡時代,人是一個多重身分的整體,就像電腦上的若干視窗一樣,都只是人的一個方面。比如我是日本人,在馬來西亞跟大家演講、演講完之后回到酒店休息卻和美國電郵跟進藝術活動。”

    多層次、多重身分是現代人際串聯的“工具”,但同時也意味著生活在高度壓縮的漩渦中,包括精神和心靈的壓縮。

    “大部分的人只忙碌注意追求實用的眼前目標,而沒發現細節隱藏的美麗。”這就是為什麼土佐尚子進行《花道之音》的多媒體創作。

    “社會的聯繫越來越廣,但是人越來越忙,思維越來越壓縮,只看到肉眼(視覺)所看到的,並且相信肉眼見到就是真的,就是全部。”

    “但是,只要有藝術的思維,就能輕易在周圍的大自然中發現美麗,而美麗,往往有治癒的力量。”

    在《花道之音》創作中,顏料、液體在原本空白的空間中互動,色彩斑斕的像是萬花筒世界。當顏料打在鮮花上,花朵因而擺動形成一圈光暈,搭配出唯美的視覺空間。

    為什麼選用花道、顏料為這次的創作方向呢?“花開反映出時間、生命在移動,顏料代表生活裡的四季顏色。”

    借助高速攝影鏡頭拍下“瞬間”,讓觀眾可以在三四倍的慢速度畫面看到“瞬間”的變化,感受生命和時間在移動。

    “就像人短暫的生命。”她說。

    《紅白梅圖屏風》原作和多媒體創作的同名影音版。
    《紅白梅圖屏風》原作和多媒體創作的同名影音版。

    紅梅白梅應聲落,金色顏料流成溪

    2015年,土佐尚子和京都國立博物館合作,以日本國寶《風神雷神圖屏風》為本,創作出大型的投影藝術《21世紀的風神雷神傳說》,直接投影在博物館建築體上,吸引約兩萬民眾到來觀賞。

    琳派是日本藝術史上的重要宗派,《風神雷神圖》是琳派創始人之一俵屋宗達的名作。2015年琳派開山立宗的400週年的時候,土佐尚子運用科技融合多個琳派代表作品,創作出《土佐琳派》(Tosa Rimpa)藝術作品。

    除了《21世紀的風神雷神傳說》,琳派另一位代表人物尾形光琳的《紅白梅圖屏風》、《燕子花圖屏風》也包括其中。簡單來說,這三幅作品都是屏風裝飾畫,《土佐琳派》就是這三幅作品的影音版。

    舉例,《燕子花圖屏風》原作是一排盛開的燕子花,同樣一排鮮花,在經過聲音震動之后,碎花紛落。《紅白梅圖屏風》原作左白梅、右紅梅,中間是幾何線條形成的溪流;同樣的畫面,白梅和紅梅因為聲音震動而墜落,溪流變成金色液體在流動。

    《土佐琳派》的創作和《花道之音》如出一轍──“動態的隱藏美麗和原作不一樣,而且單憑內眼是看不到的,因為它們是由高速攝影鏡頭拍下花朵被音震、液體撞擊的那一瞬間。”

    藝術融合科技,作品活起來

    藝術與科技的融合能拼湊出什麼樣的火花?土佐尚子說,還是要回到最根本:人。

    “我是日本人,日本文化是我的根,如果能把自己文化的根和世界其他文化的根聯繫,從中創造出某些全新且有意義的藝術,我何樂而不為呢?”

    這也是她一直推廣“藝術的思維”的原因之一:“有了藝術的思維,就能發現、看到生活中隱藏許多美的感受。”

    簡單來說,在解決問題的時候,人的潛意識裡會尋找一個可行的解決方向。但是,藝術思維卻探尋有價值的、極其微妙的感覺,它或許平淡如水,但卻是美好事物的源泉,藝術的來源便于此。

    藝術與科技“融為一體”的互動,讓整個作品都活起來,就是土佐尚子的創作核心。她笑說,科技也有其美感,以《花道之音》為例,運用新科技讓不可見的成為可見,能激發藝術的創作靈感,甚至創造新形式的藝術品。

    “觀眾問我,你怎麼拍下這美麗的瞬間?我說,高速攝影鏡頭放在拍攝物體上方,水面上佈上顏料,當音響一打開,聲音震動水面,所有律動和線條就自然跳出來了。”

    “不過,他們最驚訝的是這純粹只用高速攝影鏡頭拍攝,而不是電腦合成製成!”

    聲震律動,如花綻放

    土佐尚子出生于福岡市,高中的時候就立志當藝術家。現在的她是京都大學藝術與科技教授、新加坡大學的客座教授,亦是日本文化廳2016年度文化交流大使之一,曾往多個國家傳播日本藝術文化。

    她在80年代首次嘗試藝術和科技的融合:“我想知道各種物體在聲音的震動下能創造出多麼驚人的視覺效果,結果大部分顯示它們像是華麗的花朵。”

    首先,她製作震動的節奏。其次,調整顏料和混合油的搭配。第三,通過電腦進行編排。最后,使用高速攝影鏡頭進行拍攝。

    “我能控制的只有50%、60%,其他的是大自然的傑作,比如液體不可預知的流動,創造出未知的有機線條和輪廓。”

    顏色呈現亦是土佐尚子關注的焦點。文化會賦予顏色獨特的象征意義,以傳統中國文化為例,黃色只有皇室能使用,皇室建築的屋瓦也是黃色;老百姓只能穿著樸實低彩度的布衣,建屋也只能用灰磚、灰瓦。

    日本也有類似的文化象征,紅和白帶有吉祥之意,寺廟裡經常可以看到這兩種顏色。

    “我的創作中也盡量運用與日本文化、歷史相關的顏色,比如代表平安時代的紅白、京都傳統美食中的繽紛色彩等。”

    奇特的雲層世界。
    奇特的雲層世界。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