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德和:寫意寫——風琴與歌聲 | 中國報 China Press
  • 告别式
  •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趙德和:寫意寫——風琴與歌聲

    從盧浮宮走到蓬皮杜,從畢加索博物院走到奧塞,再從羅丹走到電影博物院,聽著導覽員生動的說明,確實令人茅塞頓開。看畫的第一印象固然真實誠懇,但卻是通過瞭解畫著背后的故事與背景,才能開拓詮釋畫作的其他途徑。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透過聆聽,我們看見了畢加索《夢》裡隱藏的色情,雅克路易大衛如何在《約瑟芬的加冕》裡編造美麗的謊言,羅丹的《沉思者》放在左膝上的右肘,如何同時表現出肉體的美與思考的苦。

    我們也非常幸運地巧遇美國現代藝術博物院(MoMa)在LV Foundation藝術博物館的聯展。該展展出的作品超過兩百件,從革命性的商業設計,到流行文化的藝術作品都得到主辦當局的精心挑選,這有點像聆聽類似The Greatest Hits或精選經典集這般的唱片。雖然這種游覽性質有點掠影浮光,缺乏深入,但想深一層,能在觀賞完達利的《記憶的永恆》后,下一秒看的是愛森斯坦《戰艦波將金號》裡有名的“奧德賽階梯”片段,也是別具趣味的。

    游奧賽博物院當天,則讓我們嘗盡苦頭,因為出門稍晚,我們接近一點才到達,那時候人龍已不見頭了。過后,我們花了半小時才發現排錯隊伍,加上天公不作美,雨水把我們的大衣幾乎淋濕,但心裡想著館裡的雷諾瓦和莫內,便咬緊牙關熬了過去。

    進館時已四點,我們必須在兩小時內,把許多重要名畫盡收眼底,我們以近乎走馬看花的速度,妄想把所有的畫作都看一遍,但事實證明這是不可能的,這趟博游也成了巨大遺憾。


    站在莫內《魯昂大教堂》前,腦海浮現的是德彪西《下沉的大教堂》這首前奏曲,心想這音樂和這畫作是多麼完美的結合,雖然德彪西非常厭惡“印象派”這標籤,其實對於當時的印象派畫家而言,該詞更具有強烈的貶義。當天印象最深,也在第一眼便被深深打動的,莫過於卡耶博特的《刨地板的工人》,赤膊的三位刨木工,宛如虔誠信徒跪禱般為地板進行刨刮工作,自然陽光把刨過與未刨的地板照得分明,簡單的題材,畫中工人的身體充滿活力,但又使人深感疲累,這也許就是藝術吧?在日常景象中發現“美”的蹤跡,可惜當天無緣看見庫爾貝的《世界起源》。

    觀賞現代藝術作品時的挑戰,無疑比觀賞許多文藝復興的畫作來得大。后者賞心悅目的特質非常直接,反映在畫布上的現實是陌生但熟悉。

    所以,當我們站在《迦納的婚宴》前,震撼是理所當然的。但同時,羅斯科或紐曼的色域繪畫,也引發了截然不同的感受。這裡我突然想到巴哈的復調音樂與格拉斯(Philip Glass)或極簡主義音樂之間,那完全不同的類型,卻都能對人的情感激起漣漪,甚至波浪。巴哈在流動的和聲(對位法)中找到美感,格拉斯卻在和聲的重複(固定音型)中找到它。

    定義藝術可能是個徒然的作業,但如果假設藝術的意義是潛藏於它的流動性的話,那我們也許能在羅斯科的畫布上,那游走於兩個鮮明顏色間的模糊地帶中找到它。每天游完博物院后的行程都一樣,我們走下帶有尿騷味的地下鐵,在列車裡,可能會聽到懷才不遇的賣藝者的風琴與歌聲,也可能會聽見流浪漢乞討前的一番自我敘事,慢慢等待著共和國廣場那一站。

    鋼琴教師,音樂、電影與書籍的雜食動物,零嘴雖少吃但不否認該營養價值所在,偶爾藉健身來消除罪惡感。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