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聚焦‧打破瘋子污名 | 中國報 China Press
  • 告别式
  •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健康聚焦‧打破瘋子污名

    迷思與誤解,造成了精神病患者往往遭到社會大眾歧視、唾棄和孤立。其實,正規現代化治療+完善醫療制度 +患者家屬配合+友善社會氛圍,是打破“瘋子”、“神經病”污名化的理想方案,讓患者可以安心就醫,重新貢獻社會!

    報導:陳筱柔
    圖:受訪者提供、互聯網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精神健康面面觀】下篇

    精神疾病誤解多

    及早診治+社會支援,讓精神疾病患者勇敢跨出「瘋癲」世界,重新投入社會!

    印象畫派代表畫家梵谷、香港巨星張國榮、韓國男團SHINEE成員宗泫、性感女神瑪麗蓮夢露……這些你我耳熟能詳的名字看似沒有交集,其實都有一個共同點:精神疾病!梵谷是精神分裂症患者、張國榮與宗泫都因無法走出憂鬱症而選擇在事業巔峰期自殺身亡、判定為自殺的瑪麗蓮夢露,死因雖然至今仍諸多揣測,但生前一直掙扎於吸毒成癮、抑鬱和焦慮,卻是不爭的事實。


    他們的驟然離世或選擇自殺,其實都在告訴我們一個事實,對於精神疾病患者,我們都存有太多誤解、歧視與無意識的譴責與疏離,因此始終無法真正同理與正視精神疾病患者的心聲與需求,也不懂得如何陪伴及共同面對,自然也就未能在他們需要時及時伸出援手!

    無論你覺得精神疾病離你有多遙遠,真相是全世界所有國家的精神疾病數據節節上升、公共醫療與經濟負擔持續增加,進而對社會和國家的生產力和穩定性產生重大影響。

    你也許聽過心肺復甦急救或各種應付不同疾病(例如:中風)的急救方案,但是,你知道嗎?精神健康問題,也可以採取急救措施!

    馬來西亞精神健康協會總秘書長兼前任會長拿汀洪金定強調,人們需要更了解精神健康,才能及時辨識各種精神疾病的前兆,幫助身邊有精神健康困擾或陷入精神健康的家人與朋友。
    馬來西亞精神健康協會總秘書長兼前任會長拿汀洪金定強調,人們需要更了解精神健康,才能及時辨識各種精神疾病的前兆,幫助身邊有精神健康困擾或陷入精神健康的家人與朋友。

    辨識各種精神疾病前兆

    馬來西亞精神健康協會總秘書長兼前任會長拿汀洪金定強調,人們需要更了解精神健康,甚至接受精神健康急救的培訓,才能及時辨識各種精神疾病的前兆,幫助身邊有精神健康困擾或陷入精神健康的家人、朋友,從而間接降低不幸事件的發生幾率。目前,我國最常見的精神健康問題包括憂鬱症、焦慮症、精神分裂症和躁鬱症,而這些精神問題不僅僅會對患者造成精神上的困擾,也會導致學業問題、家庭衝突、濫用藥物、暴力、甚至自殺、自毀等行為。

    阅读更多精彩文章 马上浏览独家配套

    她指出,精神健康急救的學習主要包括以下四個重點:

    A(Access評估及接觸)
    E(Engage聯繫與溝通)
    G(Give Support & Help支持與幫助)
    E(Encourage給予鼓勵)

    Access:接觸當事人、評估和協助他們處理危機。
    Engage:聯繫當事人,學習溝通並以同理心、非批判性方式聆聽他們的心聲。
    Give Support & Help:給予當事人支持,提供他們相關的知識。若發現情況危急,協助當事人向家人、朋友或醫療單位等求助。
    Encourage:鼓勵當事人尋求合適及專業的援助,以及鼓勵他們聯絡相關的支援單位。

    面對精神疾病,不僅是患者或家屬的問題,更需要社會公眾的諒解,一起攜手與精神疾病患者朝著康復之路前進。
    面對精神疾病,不僅是患者或家屬的問題,更需要社會公眾的諒解,一起攜手與精神疾病患者朝著康復之路前進。

    協助精神病患重返社會生活

    精神疾病患者,其實就在你我身邊,從我們熟悉的明星、藝術家、企業家,到默默無名的親朋戚友,都有可能成為精神疾病的候選人。因此,藉由更全面了解精神疾病的醫療現狀、以及現有醫療支援與服務的不足之處,為患者和家屬提供更完善的醫療與社區資源,甚至是讓他們重返社會生活,是個人與整個國家社群需要共同努力的事項。

    社會迷信、誤解、和歧視導致患有精神疾病的人具有強烈的“病恥”感,這也間接成為患者回歸正常生活,甚至是及早治療的最大障礙。馬來西亞精神健康協會副主席(簡稱MMHA)黃章元醫生表示,公眾教育、精神健康急救培訓、網絡教育平台、促進社區醒覺意識等,都是精神健康相關醫療單位和協會,目前和未來需要關注的方向:“唯有提高人們對於良好精神健康狀況的醒覺意識,才能更好地預防精神疾病、更早辨識出精神健康出問題,從而推動更有效的治療及救助方案。”

    事實上,所有醫療專家都會強調及早醫治精神疾病的重要性,這樣才能減低患者病情復發的機會,避免陷入腦功能受損越嚴重、復發次數越多的“惡性循環”。因此,無論是患者或家屬,甚至是社會大眾,都必需開始接觸正確的相關資訊,並學習如何辨識、處置和預防精神疾病的方法。

    擺正心態認識精神疾病

    當大眾以負面態度看待精神疾病,甚至避開和歧視精神病患者,都會加劇患者的心理壓力,甚至影響他們的康復,當然也會導致社會對疾病的誤解和歧視日趨嚴重。因此,污名化是精神疾病和健康領域未來進展的最大障礙,而精神疾病也不總是如你我想像的那樣。事實上,精神疾病跟心臟病、糖尿病、高血壓一樣,都是一種需要適當治療和教育,獲得支持的醫學狀況。

    如何從個人開始終止精神疾病污名或避免歧視精神疾病患者?你可以參考以下幾個簡單的建議做法:

    做出承諾 並堅定立場

    拒絕延續污名化或標籤化精神疾病,首先自我承諾改變對於具有精神病患者的措辭和態度,比如:避免使用“瘋子”、“不正常”、“殺人魔”之類的負面字眼來描述精神病。另外,也可以請別人停止污名化精神病以及使用上述傷人的措辭,幫助人們認識精神健康問題。

    打破沉默 勇於面對

    如果你自己個人曾經感覺消沉、有壓力或是焦慮,不要默默忍受痛苦,聯絡你信任的朋友或家人,向他們訴苦或求助,別讓恐懼或羞恥使你無法獲得支援。如果發現身邊親友出現類似情況,也應該勇於發聲,鼓勵他們抒發自己心聲,或協助他們尋求醫療援助。

    自我教育

    知識是破除迷思和刻板印象的強大工具,不妨多認識有關精神健康的議題以及污名的破壞性影響,若有機會也可以同理心角度出發,向精神病患者詢問他們的經驗,以更深入了解他們的心聲。另外,也可以參加公眾講座或精神疾病相關的支援團體,公開談論精神病能夠提升個人知識水平,同時也減少精神病的污名化現象。

    馬來西亞精神健康協會副主席(簡稱MMHA)黃章元醫生表示,社會迷信、誤解和歧視等現象,都可能會導致精神疾病患者具“病恥感”而沒有及早接受治療。
    馬來西亞精神健康協會副主席(簡稱MMHA)黃章元醫生表示,社會迷信、誤解和歧視等現象,都可能會導致精神疾病患者具“病恥感”而沒有及早接受治療。

    找對方法尋求幫助

    精神疾病求助無門或想要了解更多精神疾病相關資訊?你可以透過以下幾個方法尋求協助,或瀏覽相關網站搜尋醫療支援單位:

    ——預約前往精神專科診所、醫院會診
    ——如果在非辦公時間或緊急情況,請盡快前往醫院急診科。

    【相關支援網站】

    ★馬來西亞精神健康協會
    網站:www.mmha.org.my
    電話:603-7782 5499)

    ★馬來西亞精神疾病專科
    網站:www.psychiatry-malaysia.org

    ★各地政府醫院聯絡
    網站:www.moh.gov.my

    ★馬來西亞臨床心理醫學協會
    網站:www.malaysiaclinicalpsychology.com

    ★馬來亞大學醫院心理醫學部
    電話:603-7949 2068
    電郵:[email protected]

    ★UKM國立大學醫院精神專科部
    電話:603-9145 6142、6143
    電郵:[email protected]

    ●各家私人醫院、精神健康中心網站

    精神疾病
    八大常見迷思

    迷思1:精神健康問題並不普遍,我絕對不會有這種健康問題?錯!

    真相:精神健康問題非常普遍,任何年齡、智力和收入水平、種族和文化背景人士,都可能受到影響或發生這問題。根據統計,全球每四個人之中,就會有一人在一生中患上某種精神問題或疾病。

    迷思2:精神疾病是終身性、難以醫治的病患,患者永遠不會好轉?錯!

    真相:隨著醫學不斷進步,現今醫學界治療精神病的方法比過去有效,很多患者情況都會在接受治療后逐漸好轉或康復。事實上,接受正確治療與妥善管理病情的精神疾病患者,可以重新投入社會過正常和獨立的生活。

    迷思3:有精神健康問題的人不能承受工作壓力,所以無法工作也不會是好員工?錯!

    真相:我們身邊很可能都有朋友、同事、家人患有或輕或重、程度不一的精神疾病。事實上,正常工作也有助於患者的康復及投入社會。病情控制良好的患者,生產力其實與其他員工一樣。

    迷思4:精神健康問題的起因是意志薄弱、性格脆弱或自怨自艾造成,提高自我控制便能輕易管理好疾病。錯!

    真相:精神疾病與個人性格的缺陷(如懶惰或脆弱)並無關係,比如憂鬱症並不僅僅性格不夠堅強或自憐導致。精神健康疾病是一種醫療上的疾病,與大腦改變有關,也如同其他疾病般與生理狀況、環境、社會心理等因素,都有一定的關聯。在精神疾病的影響下,患者有時也許會因判斷能力受損或衝動控制障礙,而發生不當的行為,但這不代表他本身意志薄弱。

    迷思5:精神疾病患者與正常人截然不同,他們都很危險,而且會危害他人?錯!

    真相:精神疾病患者,其實就是患有精神疾病的人,如同許多患有各種生理性疾病(例如: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的患者一樣,分別在於前者是精神健康出問題,而后者是生理方面或器質性疾病。另外,統計數字也顯示,有精神健康問題人士危害自己(例如:忽視自我需要、自殺)的機會更高,並不是如同電視劇或媒體報導般經常誤導性或放大部分嚴重精神疾病患者的症狀,將所有精神疾病患者都描繪成暴力狂、殺人魔或犯罪者。

    迷思6:去看精神科就代表我“瘋”了,別人知道了也會這樣想。

    真相:所謂的“發瘋”,是少數精神疾病的症狀之一,比如有幻覺或妄想在干擾,但會診精神專科醫生絕對不代表一個人是瘋子。其實,現今社會越來越多人接受,有精神健康問題或心理困擾就應該及時就醫這個觀念,沒有什麼好羞恥或害怕。我們身邊或許也有不少人曾看過精神科,只是礙於人們的無知與對精神疾病普遍存在的誤解,不方便公開告訴他人而已。

    迷思7:精神疾病的藥不能隨便吃,吃了會被藥“控制”,需要吃一輩子?錯!

    真相:很多人(尤其是亞洲社會)對西藥始終存有許多成見,譬如:吃西藥副作用很多、很傷身體等等,對精神科藥物更是衍生出各種吃藥會戒不掉、藥物吃多大腦會變笨或病情更糟糕等偏見。事實上,精神疾病與高血壓、糖尿病等同樣是慢性病,因此會因應不同病情可能需要長期服藥治療,而不是因為一旦吃藥就需吃一輩子。

    事實上,精神病藥物需要每天規律服用方能發揮其最大的效果,否則隨便停藥(例如:抗憂鬱藥物、情緒穩定劑等等)導致再次或頻密復發,就會讓治療變得更艱難。

    當然,藥物只是精神疾病治療的一部分,也需要配合各種生活調整,以及社會環境的接納與包容,才能讓患者的康復之路走得更舒坦一些。

    迷思8:精神疾病不能醫也絕對好不了,所以讓患者自生自滅是最好的方案?錯!

    真相:精神疾病也如同其他慢性疾病,是可以治療的。患者可以通過藥物控制、配合適當療程與復健計劃,使病情恢復穩定,重新回到職場或正常生活。大部分精神病患者都不希望自己孤立無援被遺棄在社會角落,與家人、朋友甚至是同事保持聯繫,獲得來自他人的關心,都是幫助患者康復的重要元素。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