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故事‧打造故事館 | 中國報 China Press
  • 告别式
  •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主題故事‧打造故事館

    ↓海外嘉賓、院民、志工和公眾一同栽下小白花,把愛延續下去。
    ↓海外嘉賓、院民、志工和公眾一同栽下小白花,把愛延續下去。

    報導:譚絡瑜
    攝影:李文源
    部分圖:受訪者提供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一座故事館,是活的博物館!隆雪兩地,最近有兩間民辦故事館落成,雙溪毛糯希望之谷故事館和茨廠街鄉音館,滿載著上一代長輩的記憶,它用心說故事,給下一代人聽……

    風和日麗的星期天早上,從吉隆坡驅車來到雙溪毛糯,希望之谷(Valley of Hope)晨霧正開始散去,花圃鮮花綻放,小屋外曬起了衣服,一群老人家坐在公平咖啡店喝茶聊天,這是一個有歷史、有人文溫度、有堅韌生命力的園區 。

    距離2月25日開幕禮已過去近兩個月,雙溪毛糯麻風病院民眾會堂前一整片小白花,長得欣欣向榮。希望之谷故事館每個週末開放讓公眾參觀,並已舉辦了幾場活動,包括3月國際建築繪圖學生測繪古蹟,以及與藍樹林幸福站攜手聯辦國際幸福日系列活動,4月15日也有一場Sisters紀錄片分享會。

    記錄昔日悲歡


    希望之谷是馬來西亞第一座生命故事館,記錄了雙溪毛糯麻風病院院民們的故事,同時是具有世界人類病理歷史價值的古蹟,也是一個充滿生命力和愛能量的空間。

    開幕禮當天,雙溪毛糯麻風病院參議員陳彥妮,促成希望之谷故事館的這位堅韌女子,在致辭時感動落淚。“感謝所有人的貢獻,故事館是屬于大家的。若不是院民們精彩的故事和文物,故事館不可能成形。他們堅韌不拔的生命力,應該被更多人看到,下一代有權利知道麻風病院的歷史。”

    雙溪毛糯麻風病院參議會主席陳興對故事館的成功籌建感解良多,故事館可以讓下一代年輕人來參觀,了解麻風病院以前的情形和這些老人們的故事。病院建立至今88年,目前仍生存的康復院民約有幾百人,這些老人家多年心願是委托參議院把他們的故事記存下來,留給后代的人,讓人們知道他們過去悲喜交集的命運。他也希望,文化部未來繼續保留希望之谷,讓院民有個安居樂業的地方。

    展示抗爭麻風病血淚

    希望之谷是一個記錄、收藏和展覽麻風病院社區集體記憶的平台,透過感人的故事和動人的情節,與民眾分享這個曾經讓人聞之喪膽的疾病,其患者一生的遭遇。

    阅读更多精彩文章 马上浏览独家配套

    陳彥妮解釋,其實他們在2013年開始籌備網絡故事館,在網上展示院民的古董、文獻、文物和故事,后來大家就一直很希望有一個實體的故事館。2016年發動“你是真英雄”眾籌計劃,通過群眾集資,籌集到故事館的籌建經費。

    故事館除了展示院民與麻風病抗爭的血淚歷程以外,也為參訪者提供一個舒適的環境,帶領民眾融入這個社區,從事各種文創、休閑或親子活動,使它成為活文化遺產。

    “我們希望可以有一個地方讓大家聚集在一起,聆聽老人家的生命故事。另外也歡迎藝術家來辦展出和活動,鼓勵父母帶孩子來踏青。故事館將扮演橋樑的角色,拉近院民和公眾的距離。”

    她希望未來可以辦更多活動,讓院民在這里講故事、唱歌、辦音樂會,甚至讓他們現場演繹自己的生命故事。“這里算是一個溫馨的小空間,讓大家聚在一起,近距離接觸這些生命勇士,從中得到啟發,互相學習,互相交換能量。我希望這里是結合很多很多愛的地方。”

    值得一提的是,希望之谷是馬來西亞第一所民辦麻風病故事館,也為日后申請加入世界文化遺產的願景,注入了一股強而有力的推進劑。

    20180415heart03

    一圖勝千言
    空谷迴響方聞

    11年前,一張美麗的照片,讓人重新發現慢慢被遺忘的雙溪毛糯麻風病院,拍這張照片的人,是現今馬來西亞工藝大學建築系講師林永隆。他當時是去附近的甘榜拜訪馬來友人,偶爾發現這個美麗社區,也是他第一次聽到麻風病院。好奇之下,他開始搜集文獻,深入了解雙溪毛糯麻風病院的歷史。

    2007年,雙溪毛糯麻風病院東院面臨拆遷,被瑪拉工藝大學徵用建立醫學院。林永隆以個人名義寫信給文化、藝術及文物部、衛生部、雪州衛生局及高等教育部,闡述雙溪毛糯麻風病院社區的歷史價值,要求完整地保留這片極為特殊的文化遺產。另一方面,他也身體力行,帶著自己的學生進行測繪工作,並且承擔起導覽工作。

    同年,隆雪華堂青年團舉辦社區導覽活動,陳亞才帶領,林永隆和張集強導覽,率領參加者到雙溪毛糯麻風病院社區實地講解和考察。從那時開始,教師、大專生、記者、社會運動工作者、藝術工作者等來自不同領域的人士,漸漸聚在一起,關心並討論雙溪毛糯麻風病院社區的價值。接著,隆雪華堂召集成立“搶救希望之谷支援小組”。

    出席故事館推介禮時,林永隆心情難掩興奮,“沒想到一張照片,可以喚起更多人關注和保衛這個地方。而一個運動必須持續經營,才會看到結果,我很佩服彥妮的堅持。”

    曾經是搶救希望之谷成員的莊白祺,多年來帶親子團走進希望之谷,她喜歡這兒的整個環境,希望通過教育動員更多人來保護這片歷史古蹟。

    來聽我們說故事

    16歲的年輕志工葉菁,帶領一群叔叔阿姨參觀故事館。她是麻風病康復者后代,爸爸是麻風病院的小孩,另有個小時被送走然后尋回的姑姑。葉青和表哥現在是希望之谷的導覽志工,與公眾分享發生在這兒,也屬于他們家歷史的真實故事。

    她臉上綻放笑容:“感謝彥妮姐姐和社會熱心人士幫助成立故事館,我們以此為驕傲,也很開心能夠回饋,希望未來更多的人走進希望之谷, 來聽我們說故事。”

    麻風病院民通過故事館與全世界分享他們的生命故事,啟發年輕下一代。
    麻風病院民通過故事館與全世界分享他們的生命故事,啟發年輕下一代。
    當年“搶救希望之谷”小組部分成員在這大日子重聚,特別有感觸,(右起)陳亞才、藍氏君、莊白祺、林永隆、楊兩興。
    當年“搶救希望之谷”小組部分成員在這大日子重聚,特別有感觸,(右起)陳亞才、藍氏君、莊白祺、林永隆、楊兩興。
    年輕志工和麻風病康復的公公婆婆,開心聊天。
    年輕志工和麻風病康復的公公婆婆,開心聊天。

    真英雄 走出悲情

    打造一座故事館,是上千人集資眾籌匯集,也是多位建築師和設計師腦力激盪的成果。《Like周刊》帶你走入位于雪州雙溪毛糯的希望之谷故事館,細讀他們的設計巧思。

    在各方支持與贊助下,耗資七十多萬令吉的希望之谷故事館已于今年2月落成。它坐落在民眾會堂內,共有兩層樓高,整個建築以鋼鐵和玻璃為主要材質,設計風格簡約、自然且現代感十足。

    希望之谷故事館由多位大馬優秀建築師、設計師和藝術家義務幫忙打造。鄭順升是其中一位建築師,其設計概念是盡量不影響歷史建築原有結構的前提下,建造一個有多元用途功能的故事館。

    “為了不破壞原有建築,這座故事館的設計是架高並與牆壁分離,更像是一個獨立巨大盒子,裝載著麻風病院的故事。輕盈建築材質減少了博物館的沉重感,而由于經費局限,鋼架、玻璃、木板建材盡量用本地原料和再循環材料。”

    故事館樓下是展覽區,通道設計成時光走廊,讓人穿越閱覽麻風病院過去的歷史。樓上空間是會議室和多媒體影視廳,空矌的設計別有用意。順升希望公眾走過樓下麻風病歷史故事旅程,來到樓上感覺豁然開朗,象征麻風病患者生命先苦后甜。

    有意思的是,建築師選用聚碳酸酯板做牆面,除有採光作用,也使這個封閉空間與外面世界產生連接,從里面隔著半透明牆隱約可見會堂里的動靜,也可听到外面的聲音,象征麻風病院的生活。“麻風病患者以前住在封閉病院里,與外面世界隔絕,而外界看病院也像蒙上一層紗。”

    分四區,了解過去現在

    另一位年輕建築師黃治達負責設計戶外樓梯部分,包括輪椅使用者的升降機及殘障廁所,鋼架樓梯種上攀緣植物后就會變成巨型綠植花架,兼具實用及美化功能。他坦言參與設計之前,對麻風病院歷史並不很了解,去年一整年經常來這兒開會、設計、督工跟進,對于這個美麗社區不僅加深了解,也多了一份感情。“我希望透過設計讓公眾從不同角度去看東西。”

    社區藝術工作者楊兩興和藍氏君,與年輕的“土聚社”設計團隊,負責設計故事館內容展覽的部分。故事館展覽區分成四個區塊,分別是:社區大事紀、院區職業展、院民生命線及生耕林天時攝影展,資料搜集由志工完成,院民提供內容和文物。

    楊兩興原先概念是以開放空間展示,因為考量到永續性,而改為博物館式展示。展示方式頗有巧思,珍貴文獻和工具陳列在小箱子里,有些舊照片做成活頁,看板三語說明十分詳細,走一圈故事館你就會了解希望之谷過去歷史以及院民生活。

    藍氏君解釋,為了更原汁原味呈現院民的故事,而採用了粗糙樸素的三夾板打造展示區,高低不工整的木板保留了原色甚至上面的釘子,象征麻風病人的生命雖然有缺陷但強韌。

    接下來,故事館第二階段計劃是制作人文地圖,讓公眾可以跟著人文地圖路線參觀院區內修復的歷史古蹟,也將有28位真英雄的生命故事,分佈在院區展示,參觀者可以看到他們居住生活和工作過的地方,甚至拜訪他們和互動。

    打造文化園區,轉化危機

    UCSI大學建筑系講師張集強多年來參與國內古蹟保存及文化保育教育推廣,他也是10年前“搶救希望之谷運動”中堅分子。如今回顧,他覺得那一場危機的發生讓人看見這個地方,影響更多人走進來捍衛保存,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希望之谷故事館的成立很難得,除了記載歷史教育下一代,也創造了一個公共空間供人使用。民間發起民主社會是一個重要的動力,而不是等政府來處理。”但政府的認同,也很重要。他呼籲政府指定雙溪毛糯麻風病院社區為國家文化遺產,喚醒公眾對文化古跡的保護意識。

    “我們夢想把雙溪毛糯麻風病院打造成一座歷史文化園區。” 他期盼人們來參觀完故事館后可以走出戶外,去院區看美麗的小房子、聽故事,或坐下來喝杯咖啡吃點東西,用慢一點的速度了解這地方。

    拋開哀嘆,積極關注生命

    出席故事館推介禮其中一位嘉賓是臺灣師範大學文化創意產業學教授夏學理。兩年前,夏教授來馬主持文創課程,友人介紹彥妮給他認識,得知希望之谷故事館籌建計劃,並受邀造訪雙溪毛糯麻風病院,希望他能給一些意見。

    “來到這里后,我很感動,但很坦白說以我的經驗,若以麻風病人可憐身世為重點募款是很難獲得成功的。同情和可憐往往不能真正打動人,正向和積極才能感染人,帶領更多人參與行動。于是我們當下開會討論,調整設定募款計劃的方向,並建議以“你是真英雄”為主題。”

    “你是真英雄”讓院民們以全新視角看待自己的人生經歷,募款計劃很成功,兩年裡集合社會大眾力量建起了故事館。“台灣文創開始得較早,很多城鎮都有各自的地方文史故事館,同時也辦得不錯。我們台灣也有麻風病院博物館,但我認為希望之谷可貴在于它不只是個實體的故事館,更像是一個開放的活生命故事館。台灣一些故事館只有硬體,就是收集、陳列和教育功能,是已“死去”的歷史。但在希望之谷,你不僅可以在故事館讀到這里的歷史和院民的故事;走出故事館,你有可能在病院、花圃、小屋、茶店、路上遇見故事里的人,你能和他們說話,親耳听這些英雄們說故事,這種體驗是非常美妙而又難得的,在全世界也少有。”

    他說:“我盼望希望之谷盡早被列為國家文化遺產物資,這個院區得以永久被保存下來,也祝願故事館能夠永續經營,繼續教育下一代。永續經營是所有文創產業的挑戰。”

    希望之谷故事館坐落在雪州雙溪毛糯麻風病院的民眾會堂里面。
    希望之谷故事館坐落在雪州雙溪毛糯麻風病院的民眾會堂里面。
    院民生命線展覽區,講述麻風病人送入院后的生活。
    院民生命線展覽區,講述麻風病人送入院后的生活。
    建築師黃治達負責設計通往一樓的戶外樓梯空間。
    建築師黃治達負責設計通往一樓的戶外樓梯空間。
    建築師鄭順升設計故事館時,盡量體現麻風病人的精神。
    建築師鄭順升設計故事館時,盡量體現麻風病人的精神。
    台灣文創教授夏學理受邀來見證故事館開幕,內心十分感動。
    台灣文創教授夏學理受邀來見證故事館開幕,內心十分感動。

    余韻風雨打不散
    鄉音再次繚繞

    4年前,一場暴雨將張吉安獨力打造的茨廠街鄉音館毀了。4年後,鄉音館在有心人資助之下,重新在吉隆坡諧街196號開館。

    在2014年10月21日,一場暴雨突襲吉隆坡茨廠街,年久失修的毗鄰屋瓦及水槽,將大量雨水沖入鄉音館,浸濕街坊留下的部分文獻資料、老街的口述資料。由于老建築出現危殆裂痕,業主不願承擔任何建築修復,迫于無奈,無限期休館。2018年3月4日,終于等到開館的曙光,鄉音館重返老街。

    在文化商業中找平衡點

    鄉音館新址在諧街,就在著名景點興都廟對面,這棟漆成黃色的老建築相當搶眼。樓下空間是《鄉音乩童‧拾參》攝影展及不定時舉辦活動,樓上空間是《老茨廠‧老戲伶》戲曲文獻展。

    東盟文化傳藝推廣基金會創會會長拿督斯里洪志勇認同吉安鄉音考古的理念,大力支持鄉音館重開,物色多個地點後選定現址。他透露,新鄉音館空間每月租金1萬2000令吉,投入近20萬令吉,花了三個月時間裝修。老建築盡量保持原狀,僅加固了內部結構並重新舖設電線,因為安全考量,木樓梯也換成更牢固的鋼鐵樓梯。他說:“我們知道在大馬經營文化事業賺不了錢,如何讓鄉音館能永續經營下去是一個挑戰。希望未來能在文化和商業之間找到平衡點,或與其他團體合作,大家一起來守護百年老街,讓傳統文化長長久久流傳。”

    顧問拿督斯里丘進財認為,鄉音館成立是一個好的開始,營造一個讓鄉音和文化交流的空間。大馬華人一直被說注重賺錢多過文化,但據他觀察,除中國以外,大馬是將華人傳統文化保存得最完整的國家之一,我們更應該珍惜保護。

    走文創路,牽手籍貫美食

    4年前關閉了鄉音館後,吉安並沒有停下腳步,一直都在做鄉音採集計劃,去年離開電台後更全身投入鄉音計劃,包括把采集的鄉音拍成視頻在網上播放。如今鄉音館重開,他感到高興之餘,不諱言每逢下雨天聞雷聲就有陰影;感謝東盟文化傳藝推廣基金會支持個人理念,同時也思考如何永續經營鄉音館。

    他有感現在很多故事館只是標本式的展示,鄉音館除了展示,更希望將民間藝術和鄉音延續,復原已消失的東西。于是,未來他計劃把劇團老戲伶和民間藝人找來,讓他們有表演的機會,並把他們懂的知識和才藝傳承給下一代。

    藝術無價,許多人解讀為推廣藝術不應談錢,本地人習慣免費看民間傳統戲曲演出,如何改變人們的思考消費和模式,讓人願意為藝術付費,使藝文空間能夠永續經營,顯然是一個挑戰。吉安並不排斥現今結合食物與文化的文創路線,但堅持不本末倒置,鄉音館不會變成咖啡館,但有可能與籍貫食物文化牽手。

    融匯采集、展示、交流、演藝的鄉音館,導引傳統與現代的藝文家進駐老社區。開館儀式上,余家和笛子奏樂,張吉安持香祭天地。
    融匯采集、展示、交流、演藝的鄉音館,導引傳統與現代的藝文家進駐老社區。開館儀式上,余家和笛子奏樂,張吉安持香祭天地。

    時光倒流
    回味老街歲月

    茨廠街鄉音館起源于“2010年燈佑蘇丹街運動”,在暫時休館四年間,MRT開進了老街,老社區順應著這座城巿發展腳步迅速改變,更多老街坊離開了,新來的移工和新投資入駐。吉安坦言,沒辦法阻止改變,所以更希望鄉音館在這變革當中,留住老街的溫度和精神面貌。

    “鄉音館后面的停車場從前是中華戲院,旁邊的恩記唱片行依然在播放時代曲,但許多人已無法想像從前茨廠街的輝煌歲月。鄉音館開在這里,就是希望有一個保留文化的空間,讓人走進來,看看舊照片、聽聽戲曲,感受百年前老街的風貌。”吉安分享,某天一位澳洲游客無意中走入鄉音館,參觀後很是驚喜,特別感動在商業氣息濃厚的吉隆坡老街區,保留了一個真正屬于華人文化精神的空間。

    聽鄉音品美食

    鄉音館今年三月重開至今一個多月以來,舉行了粵劇體驗工作坊、粵劇折子戲演繹會及《阮是秦琵琶》音樂會。接下來會有更多民間藝術活動,像舉行音樂會和傳統戲曲如潮劇、粵劇、福建歌仔戲、廣東南音演出,將開辦鄉音課室,請老人家來教籍貫鄉音等。除了歡迎游客、本地人來參觀和參加活動,也歡迎老街坊回來敘舊,說說老街的老故事。

    協助吉安打造鄉音館的Asteri制作總監林乾峰透露,鄉音館未來計劃樓下搭建一個小舞台及增設小型點心樓,賣一些籍貫食物小吃如點心、梅菜扣肉、雙皮奶,訪客可以來聽傳統戲曲、看藝術演出,同時也品嚐到籍貫老味道。

    想像一邊聽著廣東南音,一邊品茗吃點心,仿佛時光倒流,重回茨廠街成記茶樓歲月……光是想就很期待,你不也是嗎?

    茨廠街鄉音館

    地址:196, Jalan Tun H.S.Lee, Kuala Lumpur(興都廟對面)
    開館時間:星期四至星期日,1pm至7pm (若有特別活動演出除外)
    面書專頁:www.facebook.com/petalingstreet.heritagehouse/

    從別處找回來的古董卡座,找到了最合適的安身處。
    從別處找回來的古董卡座,找到了最合適的安身處。
    張吉安身後為半山芭老師傅王超風當年所畫的粵劇六國大封相背景布幕。
    張吉安身後為半山芭老師傅王超風當年所畫的粵劇六國大封相背景布幕。
    丘進財認為,華社除了重視教育和儒家思想,應該更珍惜傳統藝術和文化。
    丘進財認為,華社除了重視教育和儒家思想,應該更珍惜傳統藝術和文化。
    洪志勇認同吉安推廣鄉音的理念,大力支持鄉音館重開。
    洪志勇認同吉安推廣鄉音的理念,大力支持鄉音館重開。
    林乾峰期待,未來鄉音館結合傳統藝術文化和籍貫味道的新嚐試。
    林乾峰期待,未來鄉音館結合傳統藝術文化和籍貫味道的新嚐試。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