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德和:寫意寫——漂浮在暗黑 | 中國報 China Press
  • 告别式
  •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趙德和:寫意寫——漂浮在暗黑

    《Deux》這張專輯裡收錄了普朗克(Francis Poulenc)唯一的一首小提琴奏鳴曲,巴托克(Bela Bartok)的第二號奏鳴曲,拉威爾的吉普賽,還有一首由匈牙利作曲家多納伊(E.von Dohnanyi)改編德利布(Delibes)的圓舞曲(取自芭蕾劇Coppelia),作為整張專輯裡唯一一首鋼琴獨奏,最后以拉威爾的〈吉普賽〉結尾。選曲方面,無論從歷史角度,或音樂性來看都非常用心,而且環環相扣,從普朗克奏鳴曲的第一章裡,還能隱約聽見比才歌劇《卡門》的吉普賽歌曲(Chanson Boheme)。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耶利德拉伊(Jelly d’Aranyi)是上世紀初非常出色的匈牙利小提琴家,她也是拉威爾與巴托克的靈感繆斯,與巴托克同台演出多次,巴托克更把兩首奏鳴曲皆獻于她,當德拉伊與巴托克首演第一號小提琴奏鳴曲時,為巴托克掀譜的是拉威爾,而為德拉伊掀譜的就是普朗克。拉威爾更是在一次私人聚會中,聽了德拉伊一整晚的即興演奏后,啟發了《吉普賽》這首曲子的靈感。

    拉威爾與巴托克固然相識,雖然后者對前者的所謂“吉普賽”或“民俗”音樂嗤之以鼻。巴托克是一名狂熱的民間音樂蒐集者,而拉威爾的創作,則主要是取材于民俗音樂特性元素而作的原創音樂,當中顯露出受李斯特的風格影響也不淺,這也難怪會激怒巴托克這位純粹主義者了。

    但帕迪希亞柯巴琴斯卡亞的演奏,無論是巴托克或拉威爾,她所描繪出來的景像,是極具鄉土氣息的,銹跡斑斑,狂野不羈,甚至帶有民間傳說中的邪魅意象。至于普朗克,因為本身不熱衷于(也不喜歡)小提琴音樂,而一直拒絕為小提琴創作,直到吉內特內芙(Ginette Neveu)這位天才法國小提琴家的慫恿與協助下,才寫下了他唯一一首小提琴奏鳴曲。

    普朗克把這首奏鳴曲獻給了偉大的西班牙詩人洛爾迦(Frederico Garcia Lorca),更在曲子的第二章“間奏曲”(Intermezzo)的手稿上摘引了洛爾迦詩作〈六弦〉中開端的一句:吉它使夢哭泣。


    這首曲子充分表現出普朗克驚人的旋律天份,而就贈曲的對象而言,更具有惺惺相惜,同病相憐的意義,首先洛爾迦本身也是一位極具音樂天賦的詩人,對黑人音樂與西班牙民俗音樂都非常著迷,這使得他詩句具有很強的音樂感與民俗風情。

    同時,洛爾迦因本身左翼政治立場與同性戀身分,遭受當時西班牙內戰時期的法西斯部隊槍決的悲慘命運,使得同樣是同性戀者的普朗克,于當時在德國佔領的巴黎,創作了這首作品。當時納粹政府嚴禁爵士樂,而裡頭引用的爵士名曲〈Tea For Two〉的斷片,是對法西斯主義無聲也是有聲的抗爭。

    這首奏鳴曲,在帕迪希亞與波麗娜的手中揮發去曲中懾人的怒氣,第三章中描述洛爾迦命運的悲劇性都被表現得淋漓盡致,而第二章中那憂傷的輓歌,更是美得令人揪心。在錄音的3:14處,帕以極為輕柔的連弓雙音(Double stops)唱出了洛爾迦那首詩中的哀嘆。在法西斯主義有著死灰復燃跡象的今天,聆聽著普朗克這首奏鳴曲,仿彿覺得世界前進得很慢,很慢。“吉他/使夢哭泣/迷失靈魂的哭聲/從那圓口中逃出/宛如狼蛛/紡織一個大星/以捕獲那些哀嘆/漂浮在暗黑,木水槽。”

    趙德和——鋼琴教師,音樂、電影與書籍的雜食動物,零嘴雖少吃但不否認該營養價值所在,偶爾藉健身來消除罪惡感。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