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仙醫話‧漫談腸胃不適(五)中醫如何治療腸胃不適? | 中國報 China Press
  • 告别式
  •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逸仙醫話‧漫談腸胃不適(五)中醫如何治療腸胃不適?

    認識到脾胃是人體的“倉稟之官”、“後天之本”,注重“治本”的中醫必然非常重視腸胃不適的治療和調理。脾胃論裡有一句話叫做“脾胃虛則九竅不通”,那是什麼意思呢?所謂“九竅”,是指人的兩眼、兩耳、兩鼻孔、口、尿道和肛門,如果這九竅不通,看不見、聽不到、不能呼吸、不能說話吃東西,不能排泄,可想而知這人別說有病,恐怕命都要保不住了。所以人如果哪裡出了毛病,中醫一定先瞭解一下脾胃可好,再看通過調理脾胃能不能糾正過來。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中醫理論中的“脾胃”包括消化系統、能量系統、水液代謝的一切器官,與神經體液調節、內分泌系統、免疫系統等有著直接的聯繫。

    中醫認為“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是指飲食入胃,胃降則糟粕得以下行,脾升則精氣得以輸布。否則後天之精無法歸藏,廢濁之物不得排泄,臟腑組織氣血、津液的正常生理功能就難以維持。

    辨證施治選擇合適藥方

     所以中醫治療脾胃最主要的,就是讓脾胃升降出入正常,氣機流暢,使營養物質的供給源源不斷,臟腑組織的氣血、津液得以維持,有害物質順利排出體外,人體自然就能保持健康了。


    中醫治病主要是調整人體的陰陽平衡,治療脾胃不適也一樣,就是讓脾胃協調平衡,不要“清濁相干而病作”。脾胃是各有喜好的,脾喜燥惡濕,胃喜潤惡燥,如果燥濕適度,消化功能就正常,反之也會生病。一般脾病多寒多濕,用藥宜溫燥;胃病多熱多燥,用藥宜涼潤。臨床上中醫主要還是辨證施治,選擇合適的藥方。

    如果脾胃氣虛,會有食少乏力、面色萎白、舌淡脈沉細等現象;脾胃陽虛則有畏寒肢冷、脘腹疼痛、喜溫喜按,腹瀉等症狀;如果中陽虛衰,水濕停聚,患者可見胸脅支滿,心悸、短氣而咳等;若飲食不節、暴飲暴食而損傷脾胃,那就脘痞腹脹、惡食暖腐了。

    中醫治療時,會分別選用四君子湯、理中丸、苓桂術甘湯、保和丸等方劑為主,酌情加減藥物對症治療。如果有其他疾病,比如脫肛、子宮脫垂的病人,常少氣懶言、便溏體倦,這必定是脾氣虛弱、清陽下陷。治療時就要用補中益氣湯加減,既健脾補氣治氣虛之本,又提升陽氣讓下垂復位。還有很多大大小小的病,從普通感冒到癌症,也都可以在脾胃上體現出不適,中醫治病時也就必須加以考慮了。

    文正球——中國中醫大學畢業,具多年臨床實踐經驗,擔任威馬可國際中醫學院學長、教授(隔周刊出)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