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FUN大馬‧橫貫東西大道 開啟東海岸之旅 | 中國報 China Press
  • 告别式
  •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玩FUN大馬‧橫貫東西大道 開啟東海岸之旅

    20180627timur01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文:馮彬霞

    話說,我從浮羅交怡回到瓜拉玻璃市取車並一路南下,從東西大道開往吉蘭丹首府哥打峇魯……

    行駛在東西大道上,我一半是期待,一半是緊張。我經常在報紙上讀到有野象出沒于東西大道的報導,我期待在路上能看到野象群,那無疑會給我的半島之旅增添一些特殊經歷。但我也緊張,因為我完全沒有和野象打交道的經驗,我還沒想好該如何面對它們ーー如果它們給我那個機會的話。

    我帶著矛盾的心理行駛在路上,偶爾看到大道兩旁豎有大象出沒的交通警示牌,更加深我在路上的想象和患得患失。在東西大道上,網絡時有時無,窗外湖光山色,風景旖旎。突如其來的一場滂沱大雨過后,山上雲霧繚繞,猶如仙境。據說這條大道曾是軍用大道,后來才開放為民用。

    既是幸運,也是不幸,這一路上我沒能邂逅野象,帶著些許遺憾,我按計劃到達哥打峇魯。


    市集上的馬來武術(Silat)表演。
    市集上的馬來武術(Silat)表演。

    思想衝擊視覺震撼

    從西海岸切換到東海岸,呈現在我眼前的,是和西海岸完全不同的景象和民風。我仿佛不是到了半島的東北,倒更像是到了另外一個伊斯蘭國家。

    到吉蘭丹之前,我只知道此州由伊黨執政,是大馬最保守的穆斯林州屬,我曾經以為,吉蘭丹的女性必定是不能拋頭露面,必須從頭到腳嚴嚴實實包裹于黑袍之下,只露出兩個眼珠子與外界接觸。

    但在這兒,我見到年輕女子包著頭巾,卻穿著顯露線條的貼身牛仔褲在街上擺攤。我曾經以為,這樣一個穆斯林色彩濃厚、華裔人口只有3%的地區,華文學校和華人寺廟必定沒有立足之地。

    但在吉蘭丹,我卻看到很多佛寺ーー有坐佛、臥佛和站佛寺,還有雙龍寺、南海觀音廟和龍船佛寺,其中臥佛是東南亞最大的,雙龍寺的阿彌陀佛聖像也是東南亞最高的。

    阅读更多精彩文章 马上浏览独家配套

    更讓我驚訝的是,丹州還設有華文獨立中學。在當地我還瞭解到,吉蘭丹是全馬最多馬來學生就讀華文小學的州屬。

    哥打峇魯的牌樓和藝術館。
    哥打峇魯的牌樓和藝術館。

    華巫交融讓人感動

    我在哥市的華人巴剎裡,看到那兒不僅可以公開擺賣豬肉,而且那些豬肉一串串掛得沒有任何避忌。這些華人的豬肉攤位和馬來人的海鮮攤位是面對面的,二者之間並沒有任何遮擋物,就隔著一條小小過道,那絕對是一個讓我震撼的距離。那個畫面深刻印在我的腦海之中,至今難忘。

    那是我第一次見到馬來人的攤位和華人銷售豬肉的攤位如此靠近,我走遍馬來半島11州,也曾到過不少其他穆斯林國家和地區,從來沒見過哪個國家或哪個地區的穆斯林如此寬容。

    這種反差有些大,如非親眼所見,我並不會相信,畢竟此州由伊黨執政,馬來傳統文化根深蒂固,伊斯蘭法律在這裡執行也是全馬最嚴厲的。這種矛盾與自由、傳統與寬容,使我震動,也為之感動。

    多元宗教互相包容

    當然,這也許和歷史上吉蘭丹曾是泰國附屬國有點關係,不過,那已是16世紀以前的事。如今我所看到的這一切,更多的是體現出這個地區人民對多元文化和多種宗教信仰的寬容情懷。在這個伊斯蘭黨執政的地方,能允許華人寺廟和泰廟存在,華人能辦華文學校、可以公開賣豬肉,這都說明吉蘭丹在宗教上,的確比較和諧,也是其值得稱讚之處。

    此外,我在馬泰邊界的蘭斗班讓(Rantau Panjang)關卡附近,看到一座中華式清真寺。從外觀看,我以為是華人廟堂,走近一看,才知道是清真寺。我當時的感受已經不僅僅是驚訝,那是一種震撼。

    據說,丹州伊黨政府興建這座中式清真寺,是想告訴人們,在擁有多元種族的馬來西亞,伊斯蘭不分種族,打破普羅大眾對清真寺既定的概念。

    哥打峇魯的華人,可以毫無避忌地擺賣豬肉。我拍這張照片的位置,就是馬來人賣魚蝦的攤位,面對面的距離。
    哥打峇魯的華人,可以毫無避忌地擺賣豬肉。我拍這張照片的位置,就是馬來人賣魚蝦的攤位,面對面的距離。

    臥佛寺毗鄰中式清真寺

    離中式清真寺不遠,有一座臥佛寺,我曾在泰國曼谷皇宮看過一尊豪華的臥佛,一直覺得那是夠大的了,沒想到這個才是東南亞最大的臥佛。臥佛長40公尺、高11公尺、寬9公尺,不僅是東南亞最大的臥佛,而且世界排名第二。

    我聽當地人說,臥佛下面是骨灰存放處。臥佛寺內有一株百年菩提樹,源自斯里蘭卡,被喻為智慧之樹,所以這座寺廟也叫“菩提佛寺”。

    蘭斗班讓的這條哥樂河(Sungai Golok),我覺得稱之為水溝也行,就是馬泰邊境的分界河。當地人告訴我,旱季河裡沒水時,兩國人民步行過境猶如家常便飯,只需幾步,就出入國門。

    當我望一眼那條“河”,我覺得別說是旱季,就算非旱季,要跨越這樣一條河,真的一點壓力都沒有,水性不好的人即便不坐船,游泳過境也不是件太難的事。

    這個才是東南亞最大的臥佛。
    這個才是東南亞最大的臥佛。

    週五市區熱鬧非凡

    第二天,為了趕集,我起了個大早,奔向全哥市最大,也是馬來西亞頗具特色的卡娣雅大巴剎。這座以先知默罕默德之妻命名的市場,裡面大都是穆斯林女性經營者。那些精明溫婉的老闆娘,悠閒地坐在檯面上,在色彩鮮艷瓜果蔬菜的圍繞下,利落地做起生意。

    老闆娘把瓜果蔬菜擺放得整齊漂亮,然后坐在中間的木板上,笑對每個過客,別具風情。

    哥打峇魯的星期五熱鬧非凡,因為他們的週末從星期五開始的。穆斯林相信,謹守星期五的祈禱,最能取悅真主阿拉,也可以累積最大福分與功德。

    因此,上午便開始封路搭蓬,擴音器傳來嘹亮誦經聲,如歌如訴地召喚牽引,近千名男女穆斯林,從四面八方湧來,男女有別,席地而坐,虔誠禱告和聆聽主講人講解《古蘭經》。

    一群馬來人在燒柴火支起大鍋,原來在煮Bubur Asyura(阿舒拉粥)。
    一群馬來人在燒柴火支起大鍋,原來在煮Bubur Asyura(阿舒拉粥)。

    感受穆斯林節慶氛圍

    並不是刻意,這次哥市之旅正好趕上穆斯林的阿舒拉節。我路過州立清真寺(穆罕默德清真寺)時,看到一群馬來人在燒柴火支起大鍋,好像在煮什麼節慶大餐。遠遠望去,我以為他們煮Dodol、Wajik或開齋節的Bubur Lambuk鹹粥,因為這幾種馬來食品,都是在大鍋裡熬煮的。上前打聽,他們告訴我,他們在煮Bubur Asyura(阿舒拉粥),那是以10種豆類和穀類煮成的甜粥。

    每逢伊斯蘭曆一月十日的阿舒拉節,當地伊斯蘭教徒除了舉行聚會、宗教講座和祈禱,還會煮食阿舒拉粥。傳統上,煮粥材料由全體社區居民聯合貢獻,一大鍋阿舒拉粥煮好后,再分與全體居民共享。他們熱情邀請我傍晚回來與他們共享阿舒拉粥。

    聽他們說,煮這種粥,需要一天時間:上午準備材料,中午下鍋,然后不斷地攪拌和熬煮到傍晚時分,才能出鍋。

    于是,傍晚我又回到這裡,並不是真想蹭粥喝,我更想蹭蹭他們的快樂,趁機瞭解一些伊斯蘭文化。這種甜粥我實在吃不下,真的太甜了,甜到有刺喉的感覺。不過,能感受他們那種歡樂的氣氛,和瞭解到穆斯林阿舒拉節的文化風情,也是我此行的一大收穫。

    法國籍華人作家,文章見諸于大馬、中、港、法、美等地區,發表作品約60萬字。2002年曾出版關于法國風情的個人專著。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