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文:《有一種聲音,叫民意》 | 中國報 China Press
  • 告别式
  •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王振文:《有一種聲音,叫民意》

    要評定一道美食,有人看其面子書專頁的粉絲人數與食客留言,有人看旅遊指南打的分數,有人看米其林幾星,也有人看掌廚的是誰:本地人?那就試試看。金髮碧眼的老外?當然要吃。外勞?那算了。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當熟悉的味道漸漸變質時,一般人會猜想或許換了廚師,有人卻連廚房都沒進去看就一口咬定:是外勞炒的啦!

    有人說這是歧視,有人反駁說是經驗之談,我說:就算曾有不愉快經驗,也不該就此產生偏見或歧視。

    好比我品嚐過擁有近百年歷史老店的炭炒福建麵,在開放式廚房裡炒的卻是外勞;一碟十塊錢,卻出奇地難吃。但我並沒有因此而把外勞廚師列入“拒絕光顧名單”,皆因由本地人烹煮卻難吃的,或是打著哪裡特色美食名號吃下去卻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的,著實也很多。

    換言之,攤位也好,餐館也好,新開張也好,老字號也好,重點不在于誰人掌廚,而是在于業者有否嚴選廚師,以及給予廚師所需的培訓。


    就算把掌廚的全換成本地人,煮出來的食物也未必正宗,更未必好吃。倘若好吃得吮手指,食客們實則也不在意背后掌廚的是本地人還是外勞,不是嗎?

    馬來西亞是一個很懂得保護人民的國家。保護王室尊貴的地位,保護土著生活各方面的權益,如今還要進一步加強對國人就業機會和本地美食文化的保護。

    先說美食文化:本地人未必就會煮本地美食,就算會煮也未必煮得好吃。規定餐飲業者只能聘請本地人掌廚,未必就能把本地風味的傳統美食給傳承下去。

    更何況,都21世紀了,全球76億人都已生活在同一個地球村上,其它國族的人願意學習烹煮馬來西亞美食,我們應當感到光榮,敞開心胸表示歡迎,而非關起門來,拒人于千里之外。

    我們的美食,我們自己守護——聽起來很有骨氣,實則也揭露一個國族狹隘的氣度,有礙本土文化對外傳播。

    阅读更多精彩文章 马上浏览独家配套

    先聆聽 後決策

    說穿了,許多餐飲業者聘用外籍勞工,不外乎是因為他們的人工低,做事又勤奮;同樣的工作,就算支付雙倍薪水,也未必有本地人願意做。這是不爭的事實,也是業者面對的難題。

    規定只能僱用本地人掌廚,等于變相提高業者的成本,或是逼迫業者早日關門大吉。

    當局致力于減低國家對外勞的依賴之際,也不得輕視任何新舉措可能引發的連鎖效應。

    人力資源部是在上週五宣布,國內提供本地美食的餐飲業者不得聘請外勞掌廚,還態度強硬地說“沒得好談”,明年起非執行不可;消息傳開后引起工會及業者強烈反彈,部長古拉隔天又放軟姿態,改口說“純屬建議”。

    願意聽取民意固然是好事,但為何不先聽取各造意見、顧及各方感受,才來商討並制定最妥當的對策?

    “我說話,你聽話”的時代經已過去,新政府應該學會聆聽,同時讓人民積極參與政治決策,免得朝令夕改的尷尬事件重複上演。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