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故事‧手演戲 | 中國報 China Press
  • 告别式
  •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主題故事‧手演戲

    報導:譚絡瑜
    攝影:李文源
    部分圖:受訪者提供,DPAC提供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一雙手,揮灑瞬間變兔子、駿馬、老鷹…
    一雙手,操弄戲偶演出傳統民間故事…
    手,演出創意無窮的戲,
    帶你乘著想像的翅膀,
    漫游在民間故事空間!

    雪州白沙羅表演藝術中心舉行國際藝術節,為觀眾帶來令人眼前一亮的三檔偶戲,其中一場就是逐漸消失的馬來民間傳統藝術——皮影戲。

    劇場舞台上的皮影戲台,就像一個發著光的奇幻箱子。白幕上皮偶擺動著頭和雙手,幕后操偶師一邊支配皮偶動作,一邊變著聲透過不同角色說著對白,吉蘭丹腔馬來話很難听懂。當操偶師即興說出一兩句英文:“How are you?”“Very good!”台下觀眾愣了半秒,隨即哈哈大笑。

    三代同堂演出


    布幕后的演出者來自同一個家族,印象中,皮影戲是馬來老人表演,卻意外見到兩個馬來小孩各坐一邊,四只小胖手落力地敲打鑼鼓。演至一個段落,音樂停止,操偶師和樂師從布幕后走出,父親將手中的偶交給兒子,象征交棒和傳承。小孩恭敬接過戲偶坐到布幕后,父親換了位子掌鼓,鼓棒一敲,音樂響起,兒子接著演,童稚聲音隨角色變化,還叫人驚喜地穿插幾句華語:“你好嗎?”“你從哪里來?”逗樂觀眾。咚咚咚、鏘鏘鏘,戲偶手舞足蹈,特別有活力……

    一個吉蘭丹藝術家族,三代皮影師同堂,83歲的祖父胡仙(Hussin bin Yussof)、35歲的父親卡馬魯白沙(Kamarul Baisah bin Hussin)、7歲的孫子白哈祺(Kamarul Baihaqi bin Kamarul Baisah)。祖孫輪流在白布幕后操偶,向觀眾訴說馬來民間傳統藝術皮影戲代代相傳的故事。

    孩子接棒不愁後繼無人

    當皮影戲演完,父親和孩子及其他團員撒離舞台時,創團人之一珊蘇麗亞(Zamzuriah Zahari)和記者聊起這個皮影戲家族,剛剛演出的三代操偶師分別是她的家公、丈夫和兒子。

    珊蘇麗亞與丈夫卡馬魯白沙都是本地著名傳統馬來舞蹈藝術家及導師。她來自登嘉樓,與來自吉蘭丹的丈夫共同創立了BaiZam Generation。她畢業于ASWARA舞蹈系及馬大表演藝術戲劇系,被認為是復興在吉蘭丹已經消失的傳統馬來舞蹈戲劇重要人物之一,專長在于Tari-tari Inai、Mak Yong Kelantan、Mek Mulung Kedah和Mak Yong Riau。她丈夫畢業于ASWARA,主攻樂器制造和導演,目前為傳統藝術系講師,專長吉蘭丹傳統藝術如:Wayang Kulit、Mak Yong、Dikir Barat、Silat Jawi、Rebana Ubi和Kertuk Kelapa等。兩人多次在本地和海外演出,參加各國音樂節和藝術節。

    阅读更多精彩文章 马上浏览独家配套

    正因為兩人的藝術背景,幾個兒子都遺傳了父母的藝術細胞。7歲的大兒子白哈祺和5歲的二兒子白杜達(Baituttah),跟隨父親步伐表演皮影戲,3歲的白庫尼(Baiquni)開始學玩皮偶。珊蘇麗亞笑說還有一個剛滿7個月的小兒仍未顯露天分。四個兒子若都學皮影戲,吉蘭丹皮影戲不愁后繼無人。

    皮影戲《Adab Berguru》
    老中青薪傳藝術

    這場皮影戲由吉蘭丹三位著名的老中青操偶師演出,分別有70歲的祖父胡仙、35歲的父親卡馬魯白沙和7歲的白哈祺,三代同堂一起操偶的皮影戲,在本地僅無絕有!

    故事主要呈現從Tok Dalang(老操偶師)到Tok Dalang Muda(青年操偶師)和Tok Dalang Cilik(孫輩操偶師)貫穿三代的皮影戲知識和傳承。最年幼的白哈祺早在3歲就懂得操作偶,今年7歲的他更是擅長控制皮偶的動作和飾演不同人物。

    今天還有一場,萬勿錯過!演出日期與時間:7月8日(星期日)5pm,地點:白沙羅表演藝術中心(DPAC)更多資訊瀏覽面書:DPAC。

    同齡小孩背字母
    唯他唱游皮影戲曲

    卡馬魯白沙的父親是吉蘭丹一位皮影師,耳濡目染下從小對皮影戲和音樂深感興趣,跟著父親學制作樂器、演奏、操偶。之后他考入表演藝術學院,一直不忘發揚傳統皮影戲,但並沒有刻意栽培兒子成為皮影師。

    他回憶,白哈祺1歲時不愛玩其他玩具,就喜歡玩皮影戲偶。稍大一點,他會跟著節奏敲鑼打鼓,很快就掌握皮影戲中使用的各種樂器,3歲開始對音樂的興趣變得更加濃厚,更常常跟著父親一起演奏音樂。5歲時,別人都在背字母和數字,白哈祺卻已熟記皮影戲的歌曲。

    “他的觀察力和模仿能力很強,在旁邊看大人演就自己學會,能夠流利說出一些普通人都難理解的古語,也擅長即興編故事,天生具備皮影師的條件。”次兒白杜達也展現同樣才能,于是他們索性讓孩子加入皮影戲團表演,並編了三代同堂演出的節目,開始在婚禮、訂婚儀式和其他小型儀式中表演。白哈祺過人才華更是被記錄在《Daddy, Aqi nak jadi Tok Dalang》獲獎紀錄片中。

    努力經營家族品牌

    “起初我也會像一般家長,擔心讓孩子學傳統皮影戲,未來會不會難討生計?但是看到丈夫在學院當講師授課,生活不見得差,發揚傳統藝術也是件值得驕傲的事,再加上孩子有天分,為何不讓他們好好發揮?”于是,珊蘇麗亞和丈夫努力經營家族品牌。

    很多人認為皮影戲已沒落消失,但在吉蘭丹馬來甘榜里仍有一些皮影師表演,偶爾也應需求舉行治療儀式。他們每次回鄉辦工作坊和演出,村人的反應熱烈,可見愛看戲是人的天性。

    “我們希望拉近人們和傳統藝術之間的距離,讓大家看到傳統皮影戲是超越語言,各族人民一同欣賞的藝術。”她費盡心思革新皮影戲,將至少演出一兩個小時的傳統戲目縮短,帶到國內外藝術中心舞台演出,甚至接受商家邀約演出和拍廣告。 “傳統藝術並非一成不變,保留傳統同時注入新創意,皮影戲才會更有活力和生命力!”

    入讀華校多一種語言優勢

    有意思的是,除了讓孩子從小參演皮影戲,珊蘇麗亞和丈夫也把孩子送入華校,大兒子白哈祺現在就讀沙登二校華小,二兒子白杜達上華文幼兒園。“我的想法是讓他們多學一種語言總是好的,以后或許他們可以登上更大的舞台。”她分享,華小老師都很支持白哈祺,批准他偶爾請假演出,甚至邀他在學校里演出皮影戲。“他在台上用華語演出,我和丈夫听不懂,可是老師和同學們都听得懂,哄堂大笑 ,看得很開心。”

    而最叫白沙和珊蘇麗亞欣慰的是,他們不再需擔心吉蘭丹皮影戲會消失,因為起碼有兒子傳承他們家族的故事……

    BaiZam Generation
    多才多藝

    BaiZam Generation成立于2013年,以Baisah與Zamzuriah家族以及他們的孩子和學生組成,是以舞蹈、傳統與現代音樂、傳統與現代戲劇表演的活躍團體。

    BaiZam Generation的演出常獲好評,他們專長于傳統馬來藝術如:Mak Yong、Mek Mulung、Dikir Barat、皮影戲、馬來傳統舞蹈、馬來民間歌曲及詩歌、Selampit和Main Puteri。他們的實力在于團員每人都至少擁有三種才華,即演唱、跳舞、表演或樂器演奏。

    皮影戲
    古印度神話素材

    馬來西亞吉蘭丹州皮影戲起源于泰國南部,演出節目都以印度古代神話為素材,再融入本體文化。皮影戲最初是一種儀式表演,綜合多種藝術形式,除了伴隨皮偶動作的歌唱、樂師的呼喝、鑼鼓的打擊等,還包含文學、音樂、繪畫、手工藝和戲劇等元素。

    操偶師是皮影戲劇的敘事者,他以馬來半島代代口傳的操作方法、台詞敘述法以及傳統樂器演奏法等傳統性技巧演奏皮影戲。他必須要有上百個故事、懂得奏樂器、擁有不同角色的演技、懂得操作所有神聖的儀式等,此外,還必須懂得如何製作皮影戲偶。

    大馬傳統皮影戲偶雕工細膩,透過布幕可看出精美的雕工和色彩。
    大馬傳統皮影戲偶雕工細膩,透過布幕可看出精美的雕工和色彩。
    卡馬魯白沙和兩名兒子白哈祺(7歲、右)與白杜達(5歲、左)同台演出。
    卡馬魯白沙和兩名兒子白哈祺(7歲、右)與白杜達(5歲、左)同台演出。
    Tok Dalang Cikik白哈祺擅長控制戲偶和人物對話。
    Tok Dalang Cikik白哈祺擅長控制戲偶和人物對話。

    歲歲年年掌戲走唱
    獻給神明與知音

    布袋戲(Potehi)又稱掌中戲,因形狀如同布袋,且以手掌操弄而取名。布袋戲從中國南方流傳至馬來西亞,迄今有近百年歷史,其中,檳城歷史最悠久的是鳴玉鳳掌中班……

    根據民間傳說,布袋戲創始于明末落第書生梁炳麟或孫巧仁,據傳落第秀才因懷才不遇,乃編演戲劇嘲諷朝政,為免惹禍上身,而以木偶代言。

    布袋戲在公元13世紀起源于中國南方福建泉州,在17至18世紀有許戲班成立,福建出現制偶師。布袋戲透過19世紀之后出現的幾波移民潮,傳到台灣及荷屬東印度群島、英屬馬來亞(包括新加坡)、緬甸等東南亞地區。

    馬來西亞布袋戲在北馬發展最為蓬勃,檳城的布袋戲團在演出時使用民間音樂與白話,台詞中有許多檳城福建話用詞與民謠。在1960、70年代,凡是有戲班落腳的地方就有人潮,但是隨著時代變遷,娛樂活動增加,各種戲班需求逐漸減少,現在只作為酬神戲。高峰期檳城有12組,如今僅剩4組布袋戲班,分別為:新鳳影、月寶鳳、新金鳳及鳴玉鳳。

    鳴玉鳳掌中班
    成立于戰前

    鳴玉鳳掌中班是檳城歷史最久的布袋戲團,成立于戰前。鳴玉鳳掌中班是由現任管理者兼主要操偶師黃細漢的祖父黃禮方創立,他們長年受邀在全馬各地各大神誕慶典上演出,使用的演出語言是福建話。

    布袋戲
    操偶如托布袋

    為何叫布袋戲?有說木偶的衣服是利用粗布縫製而成,演師將手穿入其中操控,猶如托弄布袋,因而得名。布袋戲欣賞重點首推囗白與操偶,劇團主演,一人需說出劇中所有角色聲音。為烘托劇情強化氣氛,演出有樂隊伴奏。戲台、木偶頭與服飾和道具十分精緻,觀賞布袋戲就是欣賞一種綜合藝術。

    似是悟空
    紅塵中翻滾

    這一次,鳴玉鳳掌中班來到首都,走入白沙羅表演藝術中心于呈獻兩場《孫悟空大戰紅孩兒》。

    鑼鼓喧鬧聲中,孫悟空出場。美猴王戲偶在操偶師手中轉動,動作栩栩如生,操偶師變著聲用福建話說對白:“大鬧天宮我為先,崁在石下五百年,奉了唐王三寶旨,保吾師父到西天。孤!齊天大聖孫悟空啊!”台下觀眾目不轉睛,看得津津有味。

    自傳統酬神戲日漸式微,檳城布袋戲班也所剩無幾。然而,花了超過大半輩子時間在戲班的操偶師傳,至今還是沒放下手中的布偶,繼續掌戲走唱。

    鳴玉鳳第三代傳人黃細漢已經66歲了,她接手時最高峰有9位成員,但是現在只剩下4個人撐起整個掌中班。她說,雖然現在台下觀眾不多,甚至沒有,但是不可因此而馬虎,因為心中相信神明都在看著。

    “我的祖父是從中國來的,最早是唱南音,抬著戲箱子到處走唱,后來創立了布袋戲班。”

    1920年晚期,黃禮方從中國泉州府南安縣渡海來到檳城。他在中國期間拜師經營布袋戲的父親為師,當時已是多才多藝的布戲表演者。他早期加入檳城的漳鳳樓布戲班,日據時期結束之后,鑒于布袋戲在檳城有需求,他便從中國購入戲偶,成立了兩個布袋戲班,即錦蘭閣(南音)和鳴鳳閣(台灣調)。在他于1957年逝世之后,黃秀金接掌戲班,重組成今日的鳴玉鳳掌中班。黃秀金從事布袋戲逾50年,后于2010年退休,戲班交由妹妹黃細漢接手。

    輝煌不如從前
    但沒想過放棄

    黃細漢十多歲就開始學戲,做了不久就退出,工作結婚成家之后才復出。“以前我的父母不讓我們學做戲,因為被人叫‘戲子’不好听,又賺錢少,難養活自己。以前做戲也不像現在有做就有錢。以前都要靠我們自己一張一張賣票,有人來看才有錢賺,賣不出就沒收入。所以做戲很辛苦,我現在就算要找傳人也很難找。”

    現在鳴玉鳳已傳到第4代,由黃細漢的侄女負責整個戲團的營運和管理,而黃細漢就替她做掌班。雖然現在布袋戲不如從前,但她沒有想過放棄。“這是一門藝術,而且唱戲也沒有壓力,表演給神明和人們看,是一件好事。”

    “面對這種文化藝術即將消失也是很可惜,我也只能一直做,直到做不了為止。我希望有人會對傳統文化藝術有興趣,會去支持、珍惜,多多來學。如果有人願意學,我會教。”

    讓她欣慰的是,還真有年輕人願意學習傳統藝術,並將布袋戲創新發揚光大。檳城有一群來自不同領域的青年,為延續布袋戲箇中精髓,于2015年成立波浪工作坊(Ombak Ombak ARTStudio),現稱破浪布袋戲,向鳴玉鳳掌中班學習布偶操縱與其說唱藝術。他們曾改編傳統劇目《路遙知馬力之天賜良緣》(2015)與《西游記之觀世音收伏紅孩兒》(2016)等折子戲,更按檳城歷史與文化特色而編寫《邂逅檳榔》(2017)。后者結合本土語言、音樂和布偶服飾等,更貼近檳城19世紀末特色。

    註:部分圖文摘自《檳城布袋戲:演變中的文化遺產》一書。

    檳城布袋戲故事

    為了讓年輕人重新認識傳統布袋戲,喬治市世界遺產機構于去年8月推出了《檳城布袋戲:演變中的文化遺產》。一群熱愛文化藝術的人:理科大學藝術系教授陳瑞明、陳耀宗(中文翻譯及編輯)、劉庚煜、蔡岠瑩、符幼明、周盈貞及王可欣(書本設計),用3年時間在檳威兩地尋找布袋戲戲班成員,成功為僅存的4組掌中班做記錄及出版刊物。

    書共分為10個章節,分別有:布袋戲在檳城的發展;先進布袋戲班、表演者來源、贊助人及觀眾;祈求賜福與保佑的儀式;戲台、佈景、道具與特效;故事與劇本;戲偶:構造與角色類型;服裝、頭盔與手持道具;戲偶組件與服飾的變遷;戲偶的操控與說白,以及樂器與曲目。

    全套包含一本主要刊物、手工立體書、2本講述不同故事的手動翻畫書(flipbook)、4組掌中班的海報及1片VCD,定價188令吉。有意購買者可以通過網站:www.gtwhi.com.my,面書:George Town World Heritage Incorporated網購。

    孫悟空大戰紅孩兒
    邀你觀賞!

    唐僧、孫悟空、豬八戒、沙僧師徒四人一路風塵僕僕往西天。走著走著,忽然看見山坳裡有一朵紅雲,直衝到空中。原來那紅光裡,有一個叫做紅孩兒的妖怪。他聽人說吃了唐僧肉可以長生不老,就天天在山中等候,終于等來了唐僧。孫悟空為救師父唐僧大戰紅孩兒,展開一場大鬥法!

    ●今天還有一場,切勿錯過!演出日期與時間:7月8日(星期日)2pm 地點:白沙羅表演藝術中心(DPAC),更多資訊瀏覽面書:DPAC

    鳴玉鳳是檳城歷史最悠久的布袋戲班。
    鳴玉鳳是檳城歷史最悠久的布袋戲班。
    布袋戲偶有著雕刻精美的木制偶頭、布制的身體。
    布袋戲偶有著雕刻精美的木制偶頭、布制的身體。

    我和我的影子
    演對手戲!

    手影是一種古老的偶劇,大概和人類一樣老。每個孩子童年時都玩過手影戲,手指變成小兔子蹦蹦跳,馬兒奔跑,小狗汪汪叫。英國人德魯科爾比(Drew Colby)則把手影戲帶上大舞台,演得出神入化。

    白沙羅國際藝術節其中一檔偶戲,是由英國藝術家科爾比帶來的手影戲《我的影子與我》(My Shadow and Me),深受大人小孩歡迎。

    舞台設置很簡單,白色白幕,一盞燈,一雙手在燈光前開始表演,神奇的事情發生了!手影在白幕上變成一個戴著帽子的男人,他張開口說話,與演員本人的影子對話起來。接下來,他帶著觀眾踏上奇妙旅程,從埃及、西非到阿拉伯自由穿梭。

    德魯科爾比用手的組合表演各種人物及動物造型,十指靈動演繹天上飛的小鳥、地上跑的馬兒、狼探頭探腦、狗兒追貓,小白兔吃蘿蔔、人騎著駱駝登山,惟妙惟肖,令人驚歎。他不只用雙手表演,偶爾也會亮相燈前,把自己的影子當成表演的一部分,滑稽動作,逗趣表情,逗得台下觀眾哄堂大笑。

    看完45分鐘手影表演后,觀眾反應熱烈:“要不是親眼看到,我都不敢相信,人的兩隻手能達到如此神奇效果。”最直接的觀后感是:“這是一部喚醒大人心中小孩的手影戲。”

    手影戲
    神秘而純淨

    手影戲(Hand Shadows或Shadowgraphy)是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表演全靠手部動作投影的改變,幻化形成各種不同的形象(影像),而不靠任何另外的附加東西去修飾它。在外國人眼中,手影藝術是一門神秘而純淨的藝術。

    兒時童玩
    重賦新生命

    德魯科爾比本人長得還真像木偶,高瘦個子,長長的手腳,頂著大光頭,很是討喜。他特長的手和靈動手指每一寸都是戲,好像天生就適合當操偶師。事實上,他在12歲時就開始對木偶著迷,長大后踏上戲偶之路,直至一頭栽入手影戲表演,以此為志業。

    《我的影子與我》是他于2017年創作的新作品。“這個演出綜合了我所有表演的精華,想像空間無限擴大。基本上,這部手影戲說的是我的旅程,如同戲名就是我的影子與我的故事啦!”

    變化無窮,觀眾贊嘆

    他的影子和用手影做出的自己,在白幕上一右一左面對面對話,感覺十分有趣。自言自語與影子玩,這是許多人童年時都會玩的把戲,而德魯科爾比將這童年玩意重新賦予藝術生命搬上舞台。

    小孩跟自己的影子玩時,會天馬行空不停變換角色。德魯科爾比的表演也是這樣,雙手像變魔術般,變出一個又一個形象,不斷切換角色。劇中各種動物輪流出場,每次都引起觀眾驚呼聲、笑聲和掌聲。

    德魯科爾比喜歡散播正能量,特別喜歡逗人開心。他說:“表演是一種難以言喻的美妙能力。”他個人最喜歡劇中三只大象快樂舞動鼻子的一幕,畫面很有力量。劇終時,影子在海上劃船前進,最終消失在海中,他覺得這一幕也很有意思,這就是影子旅程最完美的終結。

    對于自己的表演形式,他稱之為:“利用影子制造溫柔的懸念。”“觀眾期待著一些事情發生,但他們又捉摸不到手影的變化,他們會為之驚嘆,而又無法了解是如何做到的。”想像力豐富的他擅于利用小道具做出創意效果,比如嘴里咬著小電筒,制造出白幕上被小熊拍打的發光皮球,這一幕為觀眾津津樂道。

    “所有演出設備和道具好像很簡單而且固定不變,但是你看到光影投射在白幕上的神奇效果,當中其實牽涉到相當複雜的設計和布置。”看似簡單,但又一點都不簡單,這便是手影戲令人著迷的魅力所在。

    萬能的手
    發揮無邊影響力

    手影戲十分簡便,且歷史悠久。手影戲不需要複雜設備,只要一燭或一燈,甚至一輪明月,就可以展開巧思,通過手勢變化,創造出各種動物的形象。因手影主要做給孩童看,孩童喜愛動物,于是兔子、狗、貓等就成了手影主要表演對象。“像不像,三分樣”,通過形似的手影游戲,可以啟發孩童的聯想思維。

    而現代手影戲是雜技的新品種,德魯科爾比經過多年的摸索實踐,苦心鑽研,創作新的口技表演形式。

    即興編故事

    傳統手影戲演員在白幕后邊用手的組合表演各種人物、動物的造型。現代手影戲演員不再躲在幕后,而是站在白幕旁邊,用現代燈光的反打技術,把各種造型投射到白幕上形成手影,同時配以口技模擬聲音,把一種獨特的視聽藝術展現在觀眾面前。

    德魯科爾比的表演在英國大獲好評,並受邀到世界各地演出,其中包括奧地利、捷克、法國、芬蘭、德國、羅馬尼亞、斯洛文尼亞、埃及、肯亞、納米比亞、南非、烏干達、印度、土耳其、以色列、加拿大和智利等。此外,他也用手影為商家拍攝廣告和短片,其中包括McCann廣告公司制作的獲獎手影廣告《No arthritis here》。

    除了2017年新戲《我與我的影子》,德魯科爾比其他著名作品還有《動物嘉年華》(The Carnival of the Animals)、《醜小鴨》(The Ugly Duckling)、《小寓言》(Small Fables)等。看過他表演的觀眾都會忍不住發問:“他到底是怎麼做到的?”他倒是很樂意與大家分享,于是開始辦工作坊教手影表演的技巧。

    他的手影工作坊極受孩子們喜愛,除了教小孩用手表現各種動物造型和動作,加上簡單道具投影在白幕上,孩子們即興編出許多故事,讓大人們為之驚嘆,甚至忍不住躍躍欲試。因此他也辦親子手影工作坊,鼓勵家長們和小孩一起上課,大手與小手一起合作演手影戲。

    手影,讓快樂變得很簡單。現代人的親子時光,與其各自低頭玩手機,還不如放下手機,關掉電燈,用手電筒與孩子來演一場自編的手影戲,重溫一段童年美好回憶。

    德魯科爾比
    創作不計其數

    德魯科爾比(Drew Colby)與偶合作了三十多年。12歲時,他在學校已經接觸布偶和提線木偶。1995年至1998年,他在南非德班的Playhouse Puppet劇團工作,三年累積的經驗,使他學會在開放空間操作木偶。1999年,他在布拉格國際偶節中,以《Mediepetsana and the Milk Bird》獲獎。2000年他回到英國,在倫敦小天使劇院工作,期間創作作品不計其數,包括Jonah and the Whale、小紅帽等,小紅帽是他第一次正式以手影演出。2011年,他獲得獎學金前往阿塞拜疆與手影劇團合作。之后,他在全球各地演出,並曾上過BBC和Channel Four電視節目。

    我的影子與我
    奇幻之旅

    《我的影子與我》(My Shadow and Me)是英國手影劇演員德魯科爾比的代表作之一。人和自己的影子相遇,並能繼續對話,是非常令人難以置信的事情。這是一場匯集戲劇、音樂、手影魔術的精彩演出。演員以雙手作為一個個有生命的物體,帶領觀眾走一趟奇幻之旅。

    ●今天還有兩場,切勿錯過!

    演出日期與時間:7月8日(星期日)11am & 8pm
    手影工作坊時間:12:30pm
    地點:白沙羅表演藝術中心(DPAC)更多資訊瀏覽面書:DPAC

    你想像過與自己的影子對話嗎?德魯科爾比在《我的影子與我》手影戲中的演出十分玩味。
    你想像過與自己的影子對話嗎?德魯科爾比在《我的影子與我》手影戲中的演出十分玩味。
    在手影演員手中,藝術是喜劇、美麗和奇幻的來源。
    在手影演員手中,藝術是喜劇、美麗和奇幻的來源。
    雙手表演人騎駱駝,惟肖惟妙,令人驚歎。
    雙手表演人騎駱駝,惟肖惟妙,令人驚歎。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