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見聞‧垃圾歸零 幸福加分 | 中國報 China Press
  • 告别式
  •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心見聞‧垃圾歸零 幸福加分

    許淑怡(中)和另一位馬來西亞零垃圾協會創辦人鄭鳳雲(左),一起與“零垃圾”發起人貝亞強森(Bea Johnson)合照。
    許淑怡(中)和另一位馬來西亞零垃圾協會創辦人鄭鳳雲(左),一起與“零垃圾”發起人貝亞強森(Bea Johnson)合照。

    報導:葉鳳玲
    圖:受訪者提供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零垃圾”讓許淑怡從物質消費中解脫,並且使用省下來的金錢和時間去追求自己喜歡的事物……

    “什麼是零垃圾?”這是許淑怡最經常遇到的問題,也是許多人對它最大的疑問。

    簡單來說,“零垃圾”(Zero Waste)是指把垃圾進行多層面的處理,讓它得以充分地再循環利用,進而減少或杜絕填埋、焚燒等不利于環保的處理方式。

    “有些人聽到‘零垃圾’覺得有壓力,其實‘零垃圾’只是商業名詞,核心在于珍惜的態度,使用任何東西前細想:我真的需要它嗎?在丟棄任何東西前再想:它真的沒有利用價值了嗎?”

    目前,大多數產品都採取“線性思維”(Linear Thinking):開採、製造、銷售、使用、丟棄。從一開始,產品只有一次性使用,最后被當作廢物丟棄,加快資源消耗和環境退化。


    “零垃圾”卻主張“循環思維”(Circular Thinking),重點在于資源循環,讓產品再利用、修補、再製造與回收再利用,甚至可作為原材料用在其他製造流程中,以降低資源的消耗量。

    野餐時,用環保容器攜帶食物。
    野餐時,用環保容器攜帶食物。

    廚餘化作堆肥更護花

    別以為零垃圾和我們的日常生活無關。根據科學雜誌(Science)的研究,全球製造最多塑料垃圾的國家中,馬來西亞排名第八。另外,我國每天平均的垃圾量是3萬至3萬8000吨,當中高達一半是廚餘。

    “廚餘不一定是垃圾,它也可以變成新資源,比如做成堆肥,變成肥料。如果廚餘可以重獲新生,被我們扔掉的其他垃圾,是不是也能作為新資源的價值呢?”

    她笑說,雖然自己也無法做到100%零垃圾,但是生活中有一些簡單的零垃圾方案,卻是任何人都能做到的。

    阅读更多精彩文章 马上浏览独家配套

    “最簡單的就是,不要使用塑料袋和塑料吸管。第二,購買任何產品的時候自備環保容器、杯子或布袋。第三,不要使用紙巾,改用可以重複使用的手巾。”

    “零垃圾”逐漸成了許淑怡的生活核心,也重新改寫她的人生價值觀。

    “現在我不再像以前那樣想買、要買很多東西了,因為很多東西都可以重複使用。省下來的金錢和時間可以用來潛水、旅行,為自己創造更美好的經驗和回憶。”

    齋戒月期間,自備容器購買食物共享。
    齋戒月期間,自備容器購買食物共享。

    R字頭的秘訣

    “零垃圾”主張零浪費的極簡生活,在商業模式為主的社會裡,無疑地,這是一條漫漫長路。但是,有目標的話,就會引導指向終點。

    許淑怡透露,很多人都聽過環保的3R原則,即:減少(Reduce)、再使用(Reuse)和再循環(Recycle)。

    “在‘零垃圾’裡,前后加上兩個R,即:拒絕(Refuse)、減少、再使用、再循環和堆肥(Rot),這就是5R原則。”

    1.拒絕(Refuse)

    學會說“不”,拒絕非必要的物品,避免製造垃圾。比如展覽贈品、路邊傳單、紙巾等,很多人覺得不拿白不拿或沒禮貌,但一旦收下,就代表你覺得它是需要的。

    2.減少(Reduce)

    不能拒絕就要減少。舉例,自由搭配衣服,衣服就可以少買。使用可重複使用的袋子,就可減少用完就丟的塑料袋。

    3.再使用(Reuse)

    重複使用無法拒絕但已經減少使用的物品。例如一罐玻璃果醬,吃完了可以把它裝盛其他東西、變成花盆等。每一次再使用,就等于減少購買一樣新產品。

    4.再循環(Recycle)

    再循環並非萬能,而且再循環系統複雜,並不能徹底解決垃圾問題。應從源頭減少浪費(拒絕、減少、再使用),然后再循環。舉例,再循環使用星巴克咖啡杯,拒絕塑料杯。

    5.堆肥(Rot)

    經過以上四輪之后,剩下的東西可能就只有食物廚餘等天然能被分解的物質了。可以自製堆肥桶,把廚餘做為堆肥使用。

    自製的堆肥箱,回收廚餘讓其自然發酵成肥料。
    自製的堆肥箱,回收廚餘讓其自然發酵成肥料。

    廚餘發酵為肥料

    生產、消費、丟棄──這是一般人的生活模式,許淑怡卻不這麼認為。為了減緩生活造成的環境衝擊,她展開無塑的生活之旅,思考自己的消費動機,避免製造垃圾。

    “一開始覺得困難,比如要買裸包裝(沒有包裝)或紙包裝的產品,本地少有這樣的店……購物時,我都自備環保容器、環保袋,也都儘量買可以再循環利用的產品,比如玻璃瓶裝的果醬,食完果醬后玻璃瓶可以重複再使用。”

    后來她發現,還有一個更有效的“零垃圾”方法,那就是堆肥(Rot)。

    在她的家裡,有三個堆肥箱回收食物廚餘,任其自然發酵,幾個月后就能成為肥料了。除了一般的果皮菜葉,蛋殼、指甲、咖啡渣、茶殘漬、報紙等等,也都可以放進堆肥箱。

    根據許淑怡的了解,國內50%的人有浪費食物的行為,以及使用無法再循環的塑料吸管的習慣。

    “塑料分有七種材質,但大馬沒有很好的再循環工廠,目前只能再循環處理第一、第二種塑料材質,而塑料吸管屬于第五種,因為沒有辦法再循環處理,最終被丟棄一旁或被燒掉,對環境造成影響。”

    就連鄰國新加坡肯德雞(KFC)也已于六月停用塑料吸管和塑料蓋。

    “讓我感到欣慰的是,我使用不鏽鋼吸管的習慣也影響身邊的朋友,大家亦開始停止仰賴塑料吸管,紛紛改用不鏽鋼吸管。”

    許淑怡購買的產品都是沒有包裝,由她攜帶的環保袋或容器裝取。
    許淑怡購買的產品都是沒有包裝,由她攜帶的環保袋或容器裝取。

    每個人都有選擇權利

    改變許淑怡的是一個關于“零垃圾”的視頻。

    “那是美國一位環境科學系女學生的‘零廢棄生活’(Zero-Waste Lifestyle)視頻,她不購買有包裝的產品,幾年下來累積的垃圾量只有一小罐玻璃瓶而已。”

    2015年,當時人在北京的她看了這個視頻之后,心裡滿是感動和愧疚:“我就是製造垃圾的人,哈!看了這個視頻后,我開始留意其他‘零垃圾’實踐者的視頻和社交網絡,看他們怎麼做,自己也想為地球做些什麼……”

    不久,她通過Instagram認識同是大馬人的鄭鳳雲,兩人在面書、Instagram、WordPress等網絡一起推動馬來西亞零垃圾協會。

    “零垃圾”是許淑怡一段新的旅程,因為它和她過去的生活、消費習慣不一樣。

    “坦白說,一開始我也覺得自己不可能做到,加上身邊的人對‘零垃圾’沒有概念,一個人很孤單,為什麼身邊的人都不愛護環境……”

    “但是,過了一段日子,可能看到我一直在做,身邊的人因此受到啟發,覺得‘零垃圾’沒有想像的難,也都願意開始去做。”

    她說,誰都沒有權利去“指導”別人該如何過生活;她只希望,以自己的經驗,讓更多的人了解這樣生活的好處及帶來的影響。

    “每個人都有選擇去做自己相信的事情的權利,我相信‘零垃圾’引領我前往自己想要的自然生活,如果同時能夠影響其他人做同樣的選擇,那是另外的bonus。”

    辦活動推廣觀念

    為了推廣“零垃圾”,許淑怡和另一位朋友鄭鳳雲在2016年一同成立馬來西亞零垃圾協會(Zero Waste Malaysia)。

    “我們辦過‘零垃圾’野餐,呼籲大家用環保容器攜帶食物過來。我們也辦過夜市活動,同樣是用環保容器到夜市買東西;有的小販覺得這方法很環保,但也有小販覺得麻煩,因為食物已經包裝好了,要他們拆開,很不方便。”

    2017年,“大馬零垃圾”舉辦“零垃圾嘉年華”(Zero Waste Festival),並且邀請到“零垃圾”發起人貝亞強森(Bea Johnson)到來。據悉,這個嘉年華亦是貝亞強森亞洲巡迴中,最多人參與的一次。

    “零垃圾”讓許淑怡認識許多志同道合者,大家形成一個圈子,一起實踐和推廣“零垃圾”,愈發覺得路上有伴、被鼓勵。

    “有些人想要開始‘零垃圾’,卻不知從何開始,畢竟‘零垃圾’需要透過很多小改變,才能累積成為成熟的生活習慣。希望在這個圈子裡,藉大家的經驗分享、引導,用最適合自己的方式實踐‘零垃圾’。”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