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見聞‧年少迷網 四岔路 | 中國報 China Press
  • 告别式
  •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心見聞‧年少迷網 四岔路

    英國皇家公共衛生學會的報告指出,Instagram是對青少年精神健康影響最惡劣的社交媒體平台 。
    英國皇家公共衛生學會的報告指出,Instagram是對青少年精神健康影響最惡劣的社交媒體平台 。

    報導、攝影:區緯銘
    圖:練國偉、互聯網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青少年處世未深、志向尚未明確,涉足快速及龐大的社群媒體,不只容易迷惘,也容易上癮,結果,過度依賴而產生反效果,影響生活作息和心理健康。其中有四點,可謂影響青少年深遠……

    Instagram自2010年面世以來,就給我們的社群媒體帶來新的生態,同時也在改變著這個社會的文化,它和Facebook徹底改變了人類的生活作息。

    根據來自英國皇家公共衛生學會在去年五月公佈的一份名為《Status Of Mind》的研究報告, Instagram、Snapchat是對青少年精神健康影響惡劣的社交媒體平台,而YouTube則是影響積極的平台。排序依次為YouTube、Twitter、Facebook、Snapchat和Instagram 。

    英國皇家公共衛生學會總裁雪莉克拉默在該報告公佈后,也分析了為何Instagram和Snapchat這兩個排名墊底的平台,都是以圖片為中心的社交媒體。

    她認為,原因是以相片堆砌出的社交世界,極其關注相貌、裝扮、派對、奢侈品等生活表層的東西,傾向更直接、淺薄,更容易引發年輕人的自卑和焦慮。


    Instagram 數據表

    800M+ Active Users : 過八億活躍用戶

    300M+ Daily Stories Actives : 每日過3億則限時動態

    500M+ Daily Actives: 每日過五億活躍用戶

    黃章健認為,健康的親子關係可以讓孩子提早自我認同。
    黃章健認為,健康的親子關係可以讓孩子提早自我認同。
    許湘彩指出,在社群媒體上,許多不健康的人格都被無限放大和合理化。
    許湘彩指出,在社群媒體上,許多不健康的人格都被無限放大和合理化。

    社群媒體對青少年的影響:

    阅读更多精彩文章 马上浏览独家配套

    1.合理化不健康人格

    該報告也指出,在過去25年內,躁鬱和抑鬱的狀況,在青年群體中成長70%,這樣的結果跟網絡有很大的關係。當中高達91巴仙14~24歲的青年,使用社群媒體,六分之一青少年曾有焦慮症問題,而社群媒體還會引起用戶看著朋友們出游、美食的照片,還會產生比較、嫉妒的情緒。

    對于這份報告的結果,畢業于人類學系的許湘彩老師也保持相同的看法,她認為人類本就是會羨慕,嫉妒別人,或是向別人炫耀,這些都是人性。在Instagram上,這些不健康的人格則被合理化。

    “大家會把自己的生活拍得很多姿多彩,或者很新鮮、很刺激的感覺,所以整個Instagram營造出來的氣氛是一種時尚,是一種(LifeStyle)。”

    許湘彩舉例,比如許多年輕用戶都會上傳一些高級酒店和美食的照片,希望藉此來向網友們展現自己過著美好的生活。

    但許湘彩指出,這些在社交媒體上的照片並不足以呈現生活的全部,惟現在的年輕人卻會被這些社群媒體給牽著鼻子走,對于生活的價值,也間接地受影響,例如加劇了社會對待外貌的追求及統一化。

    2.外貌統一化

    人類一路來都格外強調外表的重要性,而這樣的一個文化在網絡時代裡則被無限放大,也無形加重了青年追求外表的焦慮。

    對于社交媒體統一用戶對于外貌的標準,許湘彩認為在現實生活中,我們90%都是不完美的人。而在社交媒體上,那些堪稱完美的人是剩下的5~10%的人,可是為什麼每個人都想要去當那5%的帥哥美女?

    許湘彩和心理師黃章健碩士在此問題上則不約而同提出了相同的觀點,認為商業化鼓吹了這種不健康的現象,商家們通常都會在這些社群媒體,透過各種宣傳手法,強行灌輸受眾們對于外貌俊美統一的觀點,以達到商業成效。

    在網絡平台上有著這麼一句非常火紅的標語,“沒有醜陋的女人,只有懶惰的女人”,當這句語錄在商家們透過社群媒體宣傳下,成千上萬的用戶日復一日被渲染,盲目追求那些被塑造出來的美貌。

    許湘彩表示,青年是一群注重自己外表的群體,他們在發育時期就會開始在意自己好不好看,社群媒體的出現,將會加劇青年對外貌的追求。

    她提醒,青年在成長階段時所接觸的資訊將會間接影響他們的生活價值觀,而社群媒體則是間接統一了青年對于外貌的標準。

    “在網絡上,一切都靠視覺,能被看見的部分都被放大,尤其是Instagram圖片為主的社群平台,你只能追求單一的美,當然不全然是IG(Instagram)造成這種單一化,可是它傳播力量無限放大了。”

    3.尋獲自我認同的平台

    許湘彩強調,當這些社群媒體統一及合理化外貌的標準后,將會誤導大眾以一種明星或網紅的方向去打造自己,尤其青少年是處于一個亟需尋求自我認同的階段,而以圖片為主的Instagram則獲得這類用戶群的精睬。

    此時若他們過度依賴社群媒體尋找自我認同感,極大可能會在營造出來的假象中迷失了自我,忽略了內在認同感。

    對于青少年的自我認同感,黃章建認為一個健康正面的自我認同和親子關係,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他認為家長在此事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若在成長階段,孩子和父母的親子關係建立足夠深厚,這將給予孩子們提早自我認同,去接受自己好和不好的地方。”

    “父母在管教上,給予孩子的認同和鼓勵,孩子會比較傾向自我接納,那他在成長的過程當中,被這些社會塑造的完美形象綁架的機會降低。”

    不過,黃章建也補充,青年每年透過社群媒體來尋求自我認同,並不完全是一件負面的事情,它提供青年們一個展現自我的平台。

    “我們無可否認這些社群媒體對某部分人造成正面的影響,例如他的才華可以被展現出來。”

    4.太依賴,養成一種癮

    對于其其他年齡層的用戶,為何只有青年的生活作息會深受社群媒體影響,黃章健指出,那是因為青年群體正處于一個極度關注同儕動態的階段。

    “在上幼兒園時,我們會以父母親為中心,上小學時,我們會開始以老師為中心,而直到中學時,我們會開始以朋友為中心。”

    “他們(青年)會比較關注朋友們在做什麼,我是不是他們其中的一分子,所以這時候他們需要無時無刻關注朋友的狀態。”

    資訊洪流下的影響

    這也是為什麼青年是社群媒體用戶中最龐大的群組,因為他們都不想被同儕排擠,他們想要融進這個社交圈中。

    惟黃章健認為,現今網絡科技發達,資訊量非常多,頻密和迅速,導致使用者需要花上更多時間和精力,追蹤這些資訊。

    而許湘彩則表示,正因為社群媒體的資訊非常迅速和龐大,讓還處于缺乏方向感的青年特別容易上癮。

    “尤其是以Instagram這種吸引眼球的東西,在其他沒有那麼吸引和他們沒更有意義的事情要做的時候,他們就會上癮,可是這個上癮,我覺得是一種填補。”

    很多年輕人缺乏心中真正想要做的事情,這和缺乏方向同樣一個道理,因此社群媒體則會填補這個空缺。

    但是,若用戶過度依賴社交媒體填補生活的空虛感,就會出現許多反效果,影響他們的生活作息和心理健康。

    在《Status of Mind》這份報告裡就提到,以Instagram為首的社群媒體還會影響睡眠、引發焦慮,造成深怕漏看動態的“FOMO ”(fear of missing out)症狀。

    英國皇家公共衛生學會更是呼籲這些社群平台,應設法協助用戶解決精神健康問題,像針對重度使用戶彈出警語提醒,或是提供有精神健康問題傾向的用戶,獲得協助的機構或方式。

    對此現象,兩位專家都建議青年用戶們應該要注意花在社群媒體的時間,別過度沉溺。

    黃章健補充,用戶們除了可減少使用的時間外,也應該盡量避免在睡前使用社群媒體,把睡前的時間拿來好好整理 自己的心情,準備入眠。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