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任平:粵語訪談,粵語對漢語現代詩的影響 | 中國報 China Press
  • 告别式
  •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溫任平:粵語訪談,粵語對漢語現代詩的影響

    甫上任交通部長的陸兆福,接受媒體訪問,用粵語應對回答,引起批評,報章還不怎樣,網絡上的冷嘲熱嘲,真的不少。我經常講華語,熟悉廣東話,要我把一篇中文講稿,用廣東話念出來,可以勝任愉快。我愛護華語也愛護粵語,我看大陸電影與戲劇,也喜歡港片、港劇的節奏明快、干淨俐落。我欣賞華語與粵語流行曲。有問題嗎?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前些時候,大陸某醫學期刊發表的文章,指出粵語的鼻音韻母,在人說發音會引起鼻咽、鼻竇共振,因此“是鼻咽癌的誘因之一”,學術界已否認有這么一回事。從這點也看得出來,普通話與粵語之爭,不僅在新馬,內地—-包括珠江三角洲—-也經常發生。

    如實的說,某些詩詞要用粵語朗之誦之,才比較靠譜,不少古典詩詞用普通話來念,仄聲字變成平聲,抑揚頓挫有點走樣。粵語保留了許多古代詞彙,守護著詩詞的音律傳統。

    粵語不比普通話遜色

    粵語與普通話相較,並非漢語的劣質版。因此陸兆福部長用粵語接受訪問,似乎不存在不得體的問題,如果是電台的粵語節目,用粵語應對,合乎一般規矩。如果在中小華文學校、中華大會堂、華人文化協會的活動上致詞,普通話的優勢是有普遍性,各個方言群都聽得懂。


    一個有趣的問題,唐詩宋詞是用什么語言來創作的?中原的詩聖杜甫,巴蜀的詩仙李白,都不懂粵語;濟南的辛棄疾呱哈啦的山東話,浙江李清照的杭州軟語,彼此的音色腔調相去很大,與粵語很不同。而語言條件會影響到他們的詩詞音韻表現。

    的確,粵語並不比普通話遜色,后者只有平上去入四個音。粵語有6個音,細部音節比普通話還講究。比如:師、史、試、時、市、事(嚴格來講有七個音:為免越討論越複雜,只講六個音)。平上去都有陽陰兩個音階。

    此次赴港,是接半年前粵劇對話的“下半場”。研讀的是唐滌生當年為仙鳳鳴編劇,為任劍輝、白雪仙寫的《帝女花》、《紫釵記》、《蝶影紅梨記》、《再世紅梅記》寫的詞,與他的后輩流行廣府歌著名作詞人黃霑、林夕、黃偉文、小克、林若寧的佳作。篇幅有限,只談林夕。林夕作詞30年,作品三千余首,大部分都係上乘之作:有韻味,耐咀嚼。

    從語境來看,林夕的有些歌詞,仿似南宋姜夔的小令:“剪影的你輪廓太好看,凝住眼淚才敢細看。”帶點蘇軾意趣的:“你是千堆雪我是長街,怕日出一到彼此瓦解。”帶點張愛玲決絕口吻的:“我就是我,是顏色不一樣的煙火。”“你離開了,卻散落四周。”有些哲理味道的:“無論熱戀中失戀中,都永遠記住第一戒,別要張開雙眼。”“感情尋找它的模特兒,衣服掛在櫥窗,有太多人適合,沒有獨一無二。”

    漢語現代詩歷史尚淺

    阅读更多精彩文章 马上浏览独家配套

    歌手從張國榮、王菲到陳奕迅,那不重要。我要留意的是粵語的造詞思維,對漢語詩的經營的衝擊。

    我認為余光中、楊牧、洛夫、鄭愁予,或可比附初唐四傑之王盧駱楊,瘂弦只有一部《深淵》,或可媲美詩作100首的陳子昂。初唐歷時98年。1920年胡適印行第一部新詩《嘗試集》迄今2018年,恰恰也是98年,寧非巧合乎?

    文學的盛唐—-公元713到766年—-乃有李白杜甫等人出現。漢語現代詩歷史尚淺,李杜之外,高適、岑參、孟浩然、王維、王昌齡、王之渙、劉昌卿、崔顥,排隊等著“脫穎而出”。

    粵劇的歌詞,提供的是新古典主義的營養。香港流行曲的歌詞則適足于提供現代詩參考。蔡炎培、崑南、黃燦然、陳滅、廖偉棠都寫出相當精彩的作品。地處南隅如馬來西亞的我們,又豈能錯過學習的機會?詩的競爭沒有邊緣主流的問題,一切由作品說話,只有作品是最雄辯的。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