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明信:湛然若寂——用心 | 中國報 China Press
  • 告别式
  •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沈明信:湛然若寂——用心

    原始佛教有“托缽”的儀式。出家僧侶日中一食,持著缽到信徒家中乞食。信徒供養什麼便吃什麼,不得揀選。如此清苦修行,將一切物質慾望捨棄摒除。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時至今日,這古老儀式,在南傳佛教國家仍然盛行,尤其在中南半島緬甸、泰國、寮國、柬埔寨等國家,更成為旅游人文景觀。

    年前去了琅勃拉邦,琅勃拉邦是寮國的文化古都,位于寮國北部、湄公河之畔。說實在的,琅勃拉邦的旅游條件不足,難得是有數之不盡的古老佛寺,再者便是清晨的僧侶托缽。不只是當地人供僧,旅客更是積極參與,除了體驗當地文化,更是拍照大好時刻。

    天還沒有亮,僧侶就得赤腳出來托缽,從年紀最長到最小的,托著缽,在寧靜街上魚貫而過。有些僧人住在鄉區,還得走一段山路,乘船渡過湄公河而來。街道旁,信徒已搬好小凳子,或坐在草蓆上等著供僧。

    你可以說,這是比丘和沙彌每日的修行;也可以說這只是為了讓信眾廣修福田,因為實際上,僧侶無法靠著托缽得來的食物維生。


    是食物給得太少嗎?不是。供養的人很多,僧侶的缽都裝不下,但食物只有兩種:白糯米飯和雜貨攤上的包裝零食。沒有人可長期靠這兩種食物維生,尤其是正值發育期的年幼沙彌。為此,在僧侶走過的街道,特別放置了籮筐,僧侶走過順手就把缽裡過量的糯米飯、零食丟到筐裡,自有人會收集處理,據說會轉發給貧戶。

    他們吃什麼?寺院鄰近的人家會另外送上食物。若真的沒有可吃的,有時也得行個方便,回到寺院自己煮食。所以,這清晨托缽,成為一種儀式,是在家眾為自己培福,一個小竹籃的糯米飯搓成小團,可在一個早上供養上百位僧侶。人人供養白糯米飯,只吃這個能活嗎?

    游客加入了行列,攤販聚集,大聲兜售廉價的零食,幾個錢就可以買一大包,便宜得很。人只吃這個,能活嗎?無論白糯米飯或包裝零食,托缽的老和尚和小沙彌都不能挑揀,他們沉默地走著,再把過量的糯米飯和零食丟到籮筐裡。每天風雨不改走這樣的一段路,一路走再一路扔。

    一個地方的文化形成,自有它的原因。然而,如果晨起托缽這神聖的事,是信眾用心準備僧侶所需的食物,做到滋養他們的身體,可安心辦道,我相信這會更美,對于入鄉隨俗的外國游客,則更有教化意義。

    就那麼小小的社區,來往托缽的路線已劃定,居民其實可取得共識協商合作,則不會日日有過量的糯米飯和零食了。現代物質文明發達,煮食方便,出家僧侶還需要托缽、乞食嗎?對佛教徒而言,供僧是神聖的,而能做到彼此“用心”,這樣古老的傳統才有延續下去的意義。

    阅读更多精彩文章 马上浏览独家配套

    在泰國,社會上已經醒覺:從市面上方便買來的現成的食物,有太多調味和添加物,使得泰國僧人普遍患上“三高”疾病。供僧的食物,並不滋養,而是在戕害他們的健康。為了自己的健康和營養,我們會在家中細心烹調健康的食物,能不能,我們供給僧侶的食物也能照顧到他們的健康?

    在急速運轉的現代社會,我們還剩下多“用心”?下一次有機會供僧,把食物放進缽之前,先好好想一想。

    生于馬六甲,以學佛、寫作為一生志業。現為佛光文化事業(馬)有限公司總編輯。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