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德和:寫意寫——音樂多面向——談“改編音樂” | 中國報 China Press
  • 告别式
  •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趙德和:寫意寫——音樂多面向——談“改編音樂”

    我想也許就是貝多芬音樂裡頭那些持續相悖矛盾,但又依互相存,情感澎湃但架構又符合邏輯,這種激烈的對比特質,使古爾德除了巴哈,錄得最多的就是貝多芬……

    大氣磅礡,莊嚴神聖,卻又平易近人,是第一次聽鋼琴版本巴哈的“神曲”夏康舞(Chaconne)時的直接感受,過后才發現原曲取自巴哈小提琴組曲(Partita no.2 in d minor, BWV1004),當時聽著Rosalyn Tureck的彈奏時,還能察覺到那傾向管風琴音響效果的追求。原曲是巴洛克時期的作品,原貌嚴謹,有條不紊,透明度高,但編曲方式則沿襲浪漫時期的作曲法,理應難以融為一體,但編曲者布索尼是當時巴哈學者兼鋼琴家,對于巴哈音樂的學識廣博高深,同時忠于鋼琴本身的音效與機械特性,結果是出乎意料有說服力,至今仍然是鋼琴家的熱門曲子之一。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這是我最早接觸“改編樂曲”(Transcription/arrangement)的經驗,過后也發現原來巴哈也有改編其他作曲家的作品,當中更多次以維瓦爾第的絃樂作品為“再創作”的泉源,其中一首為四台大鍵琴改編的協奏曲(Concerto for Four Harpsichords, BWV1065),更是我喜愛的作品之一。

    這類似“再創作”的做法在19至20世紀初非常流行,當中以李斯特為佼佼者,他的改編作品,具有樂團氣勢、刺激、感官、炫技,但難免有粗枝大葉的狀況,他的音樂常被詬病的“空洞感”,也在他的改編作品最明顯。

    李斯特通常不兢兢業業地,把某作曲家(非鋼琴)的作品做一個音接一個音的“移植”工作,他只準備凌駕于這些作品,唯一除了當他決定把貝多芬全套交響曲做改編工作時,我們才能看見他的謙卑,“當一個人對貝多芬有更深入的瞭解與認識,他會對他音樂裡頭的特殊細節著迷,同時發現即使毫不起眼的細節,也不完全沒有價值。”

    古爾德這位注定與巴哈掛鉤直到地老天荒的鋼琴怪傑,也把當中的兩首交響曲(第五首與第六首《田園》)錄了下來。眾所周知,古爾德厭惡李斯特,對貝多芬存疑,但這更顯得這套錄音的珍貴。


    他說:“天真與世故這相悖的組合,是令貝多芬到今天仍令人費解的原因。”我想也許就是貝多芬音樂裡頭那些持續相悖的矛盾,但又依互相存,情感澎湃但架構又符合邏輯,這種激烈的對比特質,使他除了巴哈,錄得最多的就是貝多芬。

    根據古爾德學者Kevin Bazzana指出,古爾德在第二樂章中所採用的速度和詮釋的方式,就為原作開拓了新視野,該曲節拍為復四拍子,復四拍子是指一小節有四拍,四拍中的每拍各分成三拍,比如12/8 或12/4,通常指揮都以四拍來打,而古爾德因為選擇極慢速度來彈,使得每小節裡的十二個八分音符,每個音符都具有質量,從而帶出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果說李斯特的改編作品使他從另一角度來認識貝多芬,而他在處理這套“鋼琴曲”的前瞻性,則使我們重新認識貝多芬的交響曲了。

    趙德和——鋼琴教師,音樂、電影與書籍的雜食動物,零嘴雖少吃但不否認該營養價值所在,偶爾藉健身來消除罪惡感。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