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逸山:美國觀察──議院權勢,造就輝煌 | 中國報 China Press
  • 告别式
  •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胡逸山:美國觀察──議院權勢,造就輝煌

    著名美國聯邦參議員麥凱恩日前去世,引來多方惋惜。麥凱恩可謂一生光輝,生在祖父與父親皆為海軍將領的家庭,他也跟著彼等的腳步入伍海軍,成為一名飛行員。在越南戰爭的高峰期,麥凱恩在一次駕著戰機入北越時被擊落生擒,成為一名戰俘,在當時被暱稱為“河內希爾頓”的戰俘營度過5年。他堅拒公開唱衰美國以換取提早釋放的毅力,換來美國人的喝彩,回國后過了一段日子也開始參政。作為政治人物的光輝歷史,美國內外也已多有報導。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我比較感興趣的,還是看到讓麥凱恩從越戰英雄蛻變為輝煌政治人物的平台,正是美國的參議院。我之前曾把參議院與我國(以至其他英聯邦國家)的上議院作出比較,認為后者相比之下有許多值得改善之處。恰巧上周我國的選舉改革委員會也提出一些有關改革上議院的建議,包括逐漸邁向民選。這一點我極為贊成,但我認為也只是把在本地向來被認為是“橡皮圖章”(只依樣畫葫蘆地通過下議院提呈上來的法案)的上議院“實權化”的其中一步而已。

    三權分立重要環節

    美國在建國后的100多年裡,其聯邦參議員其實是由各州的州議會各推選兩位。但即便在那個時候,參議員的權勢已然很大,與總統所主導的白宮以及對開的眾議院分庭抗禮。美國人把這看著是三權分立、相互監督的其中一個重要環節,因為美國人向來自力更生,把政府看成不過是一個“必須的惡魔”而已。一直到上世紀初,美國才通過憲法修正案把聯邦參議員改為民選。我國如果也邁向民選上議員這一方向,而不是只由各州指派與當權的聯邦政府推薦給國家元首委任,當然是更為民主化的一個開端,讓各項政策的決定都會有更強的民意反映。

    但美國眾議院的龐大權勢,也不只是來自議員皆為民選,而是它具有獨享的行政與司法人事任免的同意權。在美國,內閣正副部長、聯邦主要官員、駐外大使,以及聯邦法官在總統提名后,皆必須參議院行使同意權后方可就職,這無形中讓參議院的“話事權”大為擴展。在我國,行政權是基于立法權的政治現實下(政府是由下議院裡獲得過半數支持的議員組成),我認為我們可以折衷地採用美式制度,如首相要委任一些非國會議員為正副部長必須獲得上議院同意,而提名的大使、主要聯邦官員以及法官們也必須得到上議院同意,如此方可真正把上議院實權化。


    當然,我認為美國參議院的政治運作裡也有一些未必符合其他國家情況的特殊模式,如任何一位參議員皆可“不停發言”來拖延法案通過的做法,或其黨鞭制度薄弱,讓如麥凱恩者得以時常違背所屬政黨的主流立場,根據自身意識形態以及各自選民利益來投票,是否也應被借鑒過來,也就見仁見智。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