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欣儒:快點duk書 | 中國報 China Press
  • 告别式
  •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楊欣儒:快點duk書

    小時候常聽老人家叫孫子“快點duk書”,當時就只知道duk書就是“讀書”,不覺得有啥不妥。隨著年齡增長,漸漸覺得duk書唸得好怪,“讀書”就要du(第二聲),怎能duk書呢?后來接觸了文言文,古詩的唸法,才開始認識古音。本文就和大家談入聲和古音問題。一般所說的古音,指的是中古音(魏晉南北朝至唐宋)。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原來入聲是音韻學所說的四聲之一(其他為平聲、上聲和去聲,平聲不分陰平和陽平),它的韻尾是不除阻的塞音p、t和k。而韻尾是m,n, ng的叫陽韻,入聲和陽韻以外的叫陰韻。入聲現在還保留在吳語、粵語、閩語與晉語等方言。由于收尾時不除阻的塞音,因而音節的音長一般都較短促。古人形容入聲“直而促”(唐代處忠)、“短促急收藏”(明代真空和尚)。他們一致認為入聲調值的一個很重要特點就是“促”。現在的普通話裡古入聲字分別歸入了四種聲調(陰平、陽平、上聲和去聲),因而普通話沒有入聲。

    要區分入聲,讓我們來唸唸以下的5個聲調的字: 督du(第一聲)、獨(第二聲)、賭(第三聲)、度(第四聲)、duk(入聲)。他(第一聲)、ta(第二聲)、塔(第三聲)、榻(第四聲)、that(入聲,閩南話的“踢”)。

    有些方言保留古音

    學生學習漢字造字法,有象形、指事、形聲和會意。其中的形聲就和讀音有關。原來漢字“有邊讀邊,無邊讀中間”幾乎是對的,因為形聲字佔了漢字約85%。例如“釘”的聲旁就是“丁”(右邊),“頂”(左邊),“華”的聲旁就是“化”(上邊),“症”的聲旁就是“正”(裡邊)。


    然而遇到像“問、滑、江”等字,學生就不能解釋,因為上述幾個字都和“有邊讀邊,無邊讀中間”沾不上關係。例如“聞、滑、江”的“邊”根本就不是聲旁。我常告訴學生,遇到這些字,就必須按方言來念。例如“問”,方言(潮州話、閩南話)的“問”就和“門”同音;“滑”就和閩南話的“骨”(gut)同音;“江”的閩南話和潮州話“工”同音,這些都是古音。原來有些方言還保留著古音。

    接下來談古詩文教學是否要讀古音。先看柳宗元的詩《江雪》:

    千山鳥飛絕,

     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

    阅读更多精彩文章 马上浏览独家配套

     獨釣寒江雪。

     這裡押韻的3個字“絕”“滅”和“雪”都是入聲字,屬于四皆韻。這些韻腳老師是否也要讀入聲?

    一些老師的看法是保留古音的念法。問題是有些古音現在已經失傳,那么老師是否要按照自己懂得古音字就念古音,不知道的就一筆帶過?

    著名語言學家王力著《詩經韻讀》與《楚辭韻讀》,他分析出裡面的上古音(東周至秦漢)和現在的讀音有天淵之別,例如:妹(讀muet)、集(dziep)、合(hep)、甲(keap)。顯然這些字都是入聲字。相信沒有幾位老師教《詩經》時會念這些上古音吧?

    所以我覺得為了強調押韻的字,老師可以帶過這些古音,讓他們知道韻腳,不必花費大量的精力去探討古音。

    入聲消失在近代音(元明清),這可以從元代周德清著的《中原音韻》看出,該書已經沒有入聲了。所以從元代開始,規範的官話就再沒有了入聲,它只保留在一些方言裡。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