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瑋洛:讓愛以捐贈延續 | 中國報 China Press
  • 告别式
  •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張瑋洛:讓愛以捐贈延續

    日前讀到一篇學生“割肝救命”幫助肝硬化的老師文章時,覺得很感動。有學生如此,人類靈魂工程師也該感歎:“孺子可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我們常說老師付出不求回報,這種學生願意為老師奉獻的行為值得鼓勵,媒體更應該對此進行多方面報導。看了這篇報導,相信會喚起國人對捐贈器官的注意。

    說起捐贈器官,很多人對此有許多誤解,這也導致我國器官捐贈人數的比例偏低。根據馬來西亞器官移植資源中心統計顯示,我國目前有2萬多人正等待適合的器官以進行移植手術,每天平均有18人等不到適合的器官而離世。

    很多人因為保留著“死后也要完整”的概念,或因為宗教因素而不願意登記成為器官捐贈者。更嚴峻的是,死者生前確立捐贈意願,但基于醫生必須得到死者家屬的同意才能進行移植器官,很多家屬在不瞭解的情況下就拒絕了院方的要求,讓苦候的病患希望落空,也違反了死者生前的意願。

    慶幸的是,與30年前器官捐贈概念剛開始不一樣,現在越來越多人可以接受器官捐贈的概念。根據報道,器官捐贈過去大部分是由醫務人員向家屬提出,過去2年,有50%捐贈案例是由死者家屬提出,這是一個好的轉變。


    另外,慈濟與馬大醫院從2012年起開始合作的“大體老師”計劃,鼓勵國人讓逝世的親屬遺體成為醫學院學生動手術學習的對象,同時讓家屬參與全程的送靈儀式,這無不顯示國人在器官捐贈概念上的改變。

    有意義的良性循環

    值得注意的是,捐獻者可以同時簽下捐贈器官和成為大體老師的意願書,兩者並不衝突。只是在最后逝世時,視情況而定來決定其中一種遺體處理方式,兩者並不能同時進行。

    也許我們無法像偉人一樣被許多人所懷念,但成為器官捐贈者或大體老師,你的名字卻會像偉人一樣烙印在受惠者心理,真正體現了“有些人死了,他還活著”的精神。

    在能力所及的範圍內,主動幫助別人的行為值得被宣揚,這裡會形成一種良性循環,值得媒體報導再報導。而成為器官捐贈者就是一種有意義的良性循環,捐贈者務必做好伴侶和家人的思想工作,讓自己遺體在最后一刻得以體現“1個人捐出器官與組織,讓58人重獲新生機會”精神。有興趣者可到http://www.dermaorgan.gov.my/查詢。

    阅读更多精彩文章 马上浏览独家配套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