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創.【鄉音考古.黑白造音】‧傀儡小國戲夢人生 | 中國報 China Press
  • 告别式
  •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文創.【鄉音考古.黑白造音】‧傀儡小國戲夢人生

    泉州人有句顺口溜:“三十六仙傀儡演百万大军”,点出自古以36歌基本行当形象走天下,演化出纷纭复杂、各朝各代的典故史诗,流传至今。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追溯起源,始于周代,兴盛于唐宋时期,闽南人习惯称之“傀儡戏”,唱腔也叫“傀儡调”,主旋律和曲牌沿用福建南音,但为了配合剧情演变,比南音节奏明快。

    从考古学探究,木偶的鼻祖原形可从出土文物的公元前木俑略知原貌,在1979年,山东挖掘出来的两座汉墓,发现了13件木俑,其中一个较为完好的偶人,全身关节灵活,身体各个部位的木条上都钻有小孔和细线,是中国考古学家最早发现的提线木偶。

    在泉州,木偶雕刻是一门匠心艺术,制作材料主要选用樟榆木段,劈成木偶头大小的三角形, 按照脸部比例刻刀定点,眼睛、鼻子、嘴巴三程位置,接着一刀一削地细心雕刻。
    在泉州,木偶雕刻是一门匠心艺术,制作材料主要选用樟榆木段,劈成木偶头大小的三角形, 按照脸部比例刻刀定点,眼睛、鼻子、嘴巴三程位置,接着一刀一削地细心雕刻。

    樟榆木雕刻而成的偶头部,绣娘一针一线编织的丝织衣衫,从头、胸、背、膝、脚、手和指,连接着15根至32根提线;手掌和足趾也是采用木雕,手掌还分为武手的“握拳式”,文手的“笔触手”、“文笔手”、“花童手”、“兰花手”和“提物手”;足趾方面则分成“赤脚”、“靴脚”和“旦脚”,足见每一个木偶成形的过程,繁杂精细。

    走访泉州木偶剧团那一天,恰好遇上了一班年轻学员在演练《火焰山》剧目,为他们即将参与的国外偶戏艺术节做好准备。眼前的高架戏台,仿如小人国,里头涵盖的“人”与“物”,绝非单纯地要求真实世界的缩小,而是追求艺术境界的万化千变,善用巧手创作出一幕人生小剧场。


    台上演出
    台下全不露痕迹

    《火焰山》改编自《西游记》,人物有唐三藏、孙悟空、猪八戒、沙僧、铁扇公主、牛魔王等,是该团最受欢迎的剧目之一。尤其演到那一折“铁扇公主迎战孙悟空”最为吸睛,每组三个人分别操控两个木偶,剧中有一段精彩逼真的场面,当铁扇公主和孙悟空大斗法之际,两偶腾飞仙山,活灵活现,公主将手中长剑掷出时,果真那一把小武器从行者身旁呼掠而过,直插身后巨岩,再配合后场锣鼓段子和电子声效下,一场奇幻的神话,显现眼前。

    《火焰山》里一折铁扇公主迎战孙悟空。
    《火焰山》里一折铁扇公主迎战孙悟空。

    为了让更趋近逼真和可看性,戏团每到一地就搭起高架舞台,打破了古时候的小型一字台,同时也装备了现代声色光影技术,无论是顶光、低光、侧光还是逆光,让木偶在五光十色的渲染下兼容并蓄,打造一座极具立体的舞台艺术。

    如今,戏台上下常用两个演员共同操控一个木偶,一主一辅,比如执勾牌、司脚线的演员称为“配手”可同时说唱,而辅助的一方则拿手线控制双臂、手掌和动作,但由于局限在俯首操控提线,而不适宜说唱。

    有时候,若该出木偶剧属动作情节繁杂的剧目,安插上下三人分工来完成一个角色,此时,需要高度默契来把玩,历经千番苦工演员,操控着木偶的一颦一笑、一嗔一怒、一步一姿,从台上到台下,全不露痕迹,才能做到台下观众看得津津有味,忘了台后的三人行一角。

    阅读更多精彩文章 马上浏览独家配套
    在后台停歇的木偶,等待粉墨登场。
    在后台停歇的木偶,等待粉墨登场。
    年轻的木偶学员站在高架上操控木偶。
    年轻的木偶学员站在高架上操控木偶。

    特约:张吉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