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故事.追逐电影梦 | 中國報 China Press
  • 告别式
  •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主题故事.追逐电影梦

    有人,有生活,就有电影。
    谁说──电影已经死亡?
    在马来西亚,电影刚刚诞生。
    这不仅是怀抱电影梦想的年轻人,大大声喊出的话,也是本地影视圈内人深耕多年,一直努力追逐的梦想……

    报导:谭络瑜
    图:受访者提供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一辈子做好一件事
    当独立导演

    《道德经》有这么一句话: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无”非没有,而是无限。
    热爱电影的年轻人创办《无本》,是因为相信:“我们各自需要。”

    26岁的阿良准备用一辈子做好一件事:拍电影。
    26岁的阿良准备用一辈子做好一件事:拍电影。

    今年10月,独立电影杂志《无本》创刊上架,让很多人眼前一亮。曾经从香港电影杂志《电影双周刊》吸收电影养分、怀念已停刊大马电影杂志《电影本事》的读者,惊喜同时惊讶:是谁如此不知天高地厚,竟敢再出一本电影杂志?

    在马来西亚拍电影已经不容易,而出版一本书写记录大马电影的杂志,更像痴人说梦,偏偏几个年轻人将梦想实现了。


    阿良(Jacky),《无本》创办及发行人,独立电影实习导演;安角(Angel),《无本》主编,前媒体人,现为中文系学生;总执行人林汉龙,编剧兼导演;影像编辑郑柔凝,副导演;美术总监刘佩鑫,排版设计师。整个编辑团队只有五人,最年轻24岁,最年长28岁。

    阿良,26岁,太平人,三年前从砂拉越大学电影系毕业,进入大荒电影制作公司实习拍摄短片,明年将执导拍摄自己首部剧情长片《一时一时的》。

    90后年轻人敢于将梦做得很大,实现和坚持是另一回事,但显然,阿良的目标非常清楚,而且准备用一生追求电影梦,一辈子只做好一件事。他希望一辈子当独立导演,因为比较好玩。

    20181028theme05

    阿良明年开拍个人首部剧情长片《一时一时的》,电影中和陈翠梅饰演母子。
    阿良明年开拍个人首部剧情长片《一时一时的》,电影中和陈翠梅饰演母子。

    纯为记录母子关系

    阅读更多精彩文章 马上浏览独家配套

    拍电影有许多方式,商业电影、艺术电影各有其制作方式和存在意义,阿良要拍的是独立电影。为什么是独立电影?他回答:“因为自由度高,可以决定自己想拍的题材和形式。”

    那为什么要拍电影?这个最根本的问题,他曾被老板、大马独立电影导演陈翠梅问过无数次,花了很多时间思考,终于得出结论:“原来,我拍电影不是为了引人注目。”

    他的答案让记者很好奇,拍电影若非为了票房、口碑,不求引人注目,那是为何而拍?“因为我想用电影,记录我与老板陈翠梅情同母子的关系。”

    他在《无本》杂志创刊号专栏里,有更深入的自我剖析:“我妈妈在我5岁时就过世了,这二十几年来,那份渴望身边有个妈妈的意识越来越清晰。大学毕业后,来到大荒电影上班,姓陈的老板更像是我的妈妈,我对她很亲,特别亲。所以,我想拍一部母子电影,男主角儿子是我,女主角妈妈是她。在电影里,我就拥有一次光明正大感受有妈妈滋味的机会。”

    梦想很美,但实现梦想还是少不了“金钱”。不少有志拍电影的年轻人,尝试透过很多管道寻找拍摄资金,埋怨政府不支持,投资商很商业,梦想被现实社会的一盆冷水浇熄。

    阿良和很多毕业自电影系的年轻人一样,进入这个行业才看到真实的一面。
    阿良和很多毕业自电影系的年轻人一样,进入这个行业才看到真实的一面。

    不受商业左右忠于创作

    阿良明确知道自己的方向,也懂得方法。他参加泰国的电影制作比赛,赢得一笔3万美元奖金作为拍摄资金。在大马,平均100万令吉拍一部电影,但是10万令吉够不够?他相信,没钱不可能拍电影,但独立电影可以用很少钱拍摄完成。

    他找朋友帮忙组成摄制团队,老板和自己就是演员,没有票房压力,不需在电影院公开上映,而会试一试在电影节或放独立电影的国际院线放映。这就是为什么他要做独立电影的原因,一个不受商业左右,更独立自由的创作形式。

    “它,不是做电影的唯一方式,但它的确是做电影的一种方式。”

    时下很多年轻人以拍短片和网络视频,满足自己的影视创作欲望,阿良确认自己想拍的是电影。在他看来,短片很容易执行,有想法就可以做到。网络视频是影像创作新的出路,节奏快、娱乐性强、讯息直接,和电影完全不一样。电影,是说故事!

    他反问:“你去电影院做什么?”付钱买票,坐在一个房间内两个小时看一个故事,是纯粹享受短暂的感官刺激,戏演完走出影院就把故事忘了?还是会从戏里看到平常生活忽略的事物,重新思考并从中看到自己?

    “人们被训练得太习惯看商业电影,观众失去思考能力。思考很重要,人不思考就迷失。”阿良强调,大马土地需要这类电影。

    独立电影杂志《无本》的诞生,从无到有,源自于一个单纯想法和一股傻劲。
    独立电影杂志《无本》的诞生,从无到有,源自于一个单纯想法和一股傻劲。

    自由比光鲜珍贵
    甘于平淡

    虽然热爱独立电影,阿良坦言并不排斥,也看商业电影,毕竟是年轻人。他也喜欢看YouTuber拍的视频,偏爱搞笑、娱乐、音效丰富那一类。

    但是,他又与一般90后年轻人不同,对名利没有追求,没有憧憬出外到处看世界,乐于自困于电影世界,最近还迷上看卫斯理小说。

    在同龄人眼中,他有点怪,偶尔也会有没人理解的感受。很多人问他拍电影能不能温饱?“我现在是大荒电影全职员工,薪金没有很高,但能温饱,每月可给家人一点生活费,我很满意目前朴素的生活,不求富裕。”

    90年后常被标签为“吃不了苦”,阿良确实也看见不少怀着梦想入行,迅速被现实打趴的年轻人。

    “我觉得很多人是因为看到拍电影光鲜亮丽的一面,而想进来这个圈子。每一年,许多电影系、影视系毕业生入行,才看到真正辛苦的一面。年轻人如真要做电影,要先问自己为什么要做?”

    他预了吃苦,“拍独立电影充满自由,人家觉得辛苦,我不觉得辛苦!”

    记录本地电影幕后工作人员,把他们的故事说给更多人听,是《无本》的核心精神。
    记录本地电影幕后工作人员,把他们的故事说给更多人听,是《无本》的核心精神。

    虽难回本交个朋友

    阿良痴迷影像,而非文字,至于出版一本电影杂志的理由,他很直白回答:“其实本来没有打算出版杂志,因为手上有一笔多出来的钱,就做了。”

    那笔多出来的钱,其实并没有很多,只是6000令吉,原本他考虑拿去学厨或学种菜,后思及不如做跟老本行有关的事。

    “读许维贤的《华语电影在后马来西亚:土腔风格、华夷风与作者论》一书,给我很大启发,使我萌生记录当下的本地电影,以及把在幕后默默努力的电影人,介绍给更多人认识的念头。”

    他对出版杂志毫无概念,创刊号印了1000本,出版后才找管道销售,在实体书店、网络书店、各大咖啡馆寄卖,活动摆摊,读者口耳相传。

    《无本》是一本怎样的杂志?以下这段介绍文字最为精准:“中文撰写,季刊形式。主要采访马来西亚电影工作者,收纳写手们对本地电影的观察叙述,记录本地电影的当下状态,呈现镜头之后的人文风景。深度切入、扎实报导,乃《无本》的核心精神……”

    杂志一出,引起艺文界和电影人注意,收获各种惊叹、欣赏、赞美,也有指出排版不足及错别字的批评,阿良和团队欣然接受,这代表他们的努力成果被看到,也是继续存钱出版下一期的推动力。从无创造有,投入热忱地做,不确定做了这次,还有没有下一次,这股傻劲,恰恰是在本地做电影和杂志的精神。

    文青风格的排版,令人大吃一惊。
    文青风格的排版,令人大吃一惊。
    《无本》年轻编辑团队,在出版前排版校对。
    《无本》年轻编辑团队,在出版前排版校对。
    后记:愿多个知音人

    访问结束,我告诉阿良,一位写影评的同事托我向他买一本杂志以示支持。他很高兴,跑去拿了一本新的交给我。

    非主流的本地电影多了一位知音,就像多交了一位朋友;做着与梦想相关的事,多个朋友,总是快乐的!

    *无本官方面子书:无本 Wu Ben

    除却鬼片贺岁片
    还可这样拍…

    整理:谭络瑜(注:图文经同意摘录自《无本》)
    部分图:无本、互联网

    十多年前,曾有人兴奋喊说:本地中文电影掀起了新浪潮!然而浪潮还未真正形成,便成为泡沫消失,怀着美丽梦想投身大海的年轻人一一被现实浪头打沉,只有少数人能够乘着浪,拍成一部叫好又被肯定的电影,他们的故事值得被书写记录下来。

    做梦很容易,但做电影很难。在马来西亚拍电影,特别是中文电影必需吃苦,吃得苦中苦,还不一定能成为导演。放弃很容易,坚持很难,往往还差一步,机会就来了,导演陈胜吉应该对此深有体会。他在接受《无本》创刊号访问时,述说了那一天差点放弃电影而灰心转行的故事。

    2014年,陈胜吉从台湾返国,开始参加BMW短片比赛,连接两部片获“最佳导演”、“最佳短片”等奖项;同年,凭《分贝人生》剧本入围台湾金马创投,原以为无果的一次旅途,却摘下百万首奖。《分》不仅得到资深演员张艾嘉的倾情演出,入围多个国际影展,获奖连连,亦突破地在本地主流影院公开上映,一时之间,瞩目非常。2017年,导演再次走入金马创投,以《风和日丽》第二次站上百万首奖之位。

    无本:当初决定从台湾回来,有没有经历一番挣扎?

    陈:那时我拍了毕业作品《老冬新春》,讲一对年老夫妻的生活,闻天祥是讲评老师,他称赞片子拍得很稳很闷熟,整体表达清楚,也够细腻。接着他说:“片子讲的是台湾年迈夫妻的故事,却完全看不出是马来西亚人拍的。”

    陈胜吉的片子皆选择关注边缘性群体,故事中的社会感也很重。
    陈胜吉的片子皆选择关注边缘性群体,故事中的社会感也很重。

    重新认识脚下土地

    其实评语十分正面,但这句话后来有意无意在我心里不断回响。究竟要怎样拍出一部更属于自己要讲的东西呢?今天我并非是要拍出一个不像马来西亚人拍的东西吧?那就表示谁都可以拍啊。这么多年在台湾被启蒙了,但我未试过在自己的国家看看这块土地,这个社会,这些议题是怎样的,我想我应该回来。

    无本:片子为何皆选择关注边缘性群体?故事中的社会感也很重?

    陈:我一直觉得自己拍的片子跟我的过去有关。《Life Never Give Up》拍被霸凌的男中学生,我在中学时期曾是霸凌别人的人,当下觉得是开玩笑,经过整整十年,我才认识到那是非常错误的举动。《Hello Goodbye》也是,我父母的关系是……有点不太平衡。所以,我一直企图在片里将这段关系变为平衡。

    到了《32°C深夜KK》,那时刚从台湾回来半年多,很真切地感受到这块土地的无力。我在Miharja工作,从住处去Miharja只是10公里,但每天都会塞车至少一小时以上。为什么马来西亚会这样子?那年物价飞涨,每个人似乎都顺其自然准备接受,但我不能接受,明天汽油起价今晚才告诉你,就像我今天告诉你明天来参加我的婚礼,有种措手不及的感觉,异常荒谬。

    无本:普遍上,大家都觉得《分》在马来西亚上映是个尝试和突破?

    陈:是,是个尝试和突破,至少这种片子选择主流的宣传模式和主流的上映方式,和观众见面。真的让我感到开心的是片子以外其他的事,以往大家认为在大马只能拍鬼片或贺岁喜剧,现在,其他年轻人会觉得原来这样的方式也行,给了他们勇气和鼓舞,我更在乎这个。

    撇开《分》带出的讯息和意义,纵使我在过程中经历很多有的没的才完成,但倘若别人也想尝试这个模式,我很愿意分享。本来我们就应该看到各式各样的电影,尤其是在马来西亚。

    有人说,看过《分贝人生》,才知道马来西亚还存在这么一个贫穷阶级。
    有人说,看过《分贝人生》,才知道马来西亚还存在这么一个贫穷阶级。

    最灰心时另一道门开了!

    无本:从影过程有想过要放弃吗?

    陈:《分》是我对这个行业最灰心的状态下产生的。《Hello Goodbye》后,我陷入低潮,已经萌生转行的念头,找不到理解的人,找不到一个舒服的方式,找不到一个理由继续做下去。第一次觉得应该结束以拍摄影视为生这件事情。

    记得有个晚上,我开着一台老旧车子,从Kota Damansara开车到Puncak Jalil里面一个地方,送硬盘给某监制copy档案。路程中,我持续在想自己到底在干嘛?不知道自己每天如此奔波,这样的工作是什么?那台车子非常吃油,我经常跟朋友借钱打油,欠了很多小钱,忽然间,我意识到自己一无是处。

    我把硬盘交给监制,想找他聊天,但他很忙碌,抄完档案交还硬盘给我又上楼了。回到车里,我想,既然已经拍过几次父母,差不多了,决定做完《Hello Goodbye》参加完BMW比赛后,就离开影视圈。结果,手机响了!收到王礼霖的短讯,通知我们入围金马创投的消息。我当下心情很差,问他,上部片子赔那么惨,为何还要做?他回覆我:总是要有人做嘛,做不好,就再做更好!信息后还附加三个手臂肌肉的图案,很正面。

    在金马创投,初次发现原来做电影是件多么严肃的事。忽然一堆人很认真看待你的故事,我们的故事被评得一文不值,我才意识到电影并不是我以前随兴所至拍短片的那种侥幸,是要非常努力严肃去做的。离开前一晚,金马突然宣布《分》得首奖,那刻真的非常错愕!我以为我关上一道门,但当我关上之际,另一道门却默默在另一边等待着,我发现那道门,打开它,又是另一番天地。

    不够好才要一直去做

    这个圈子有科班出身的学院派,也有没有学术背景,完全靠实干经验磨练而成的幕后人员。

    陈又瑞(Ray Tan)接下美术指导一职,意味着同时担下艰辛与责任,头衔虽美,内心却再难轻松嬉笑。《海墘新路》的第一餐饭,当杜可风问:“哪个是Ray?”他倏地起身,背上压着钉子板,浑身绷紧。 《海墘新路》造就如今Ray对电影美学的想法及出发点,在杜可风身边待过一阵,他开始返身求诸己,开始思考美术应该怎样去讲故事。

    陈又瑞(Ray)说自己以28岁,站在美术指导位置,有努力,更多的是幸运。
    陈又瑞(Ray)说自己以28岁,站在美术指导位置,有努力,更多的是幸运。

    《我来自纽约》、《海墘新路》中的场景美术收获赞赏,但Ray回忆初入行,曾经在实习片场中人生地不熟,他有脆弱的时候,也充满不安。“在那个环境,你随便踢到一个箱子都被人骂。拍完片,我因故迟上巴士,所有人都望着我,监制当面说:“知道你原来做事慢,回家也慢!”“我镇定走到最后一排角落,坐下去,巴士一开,眼泪就流下来了。”熬过最难过的第一关,终于拖着一堆感受和包袱回家,但当下个案子邀约不期而至,他又迎面向前。

    辍学走入影视世界,一路至今。“不够好,才要一直去做,是个性驱使我走上这条路。”他说:“幸运的人在于能够找到自身定位,专心一致做一件事。这条路没有止尽,先想清楚怎样好好地走,资源有限就资源有限地做,做好准备,当某天真的得到丰富资源,就再也不要被这些所谓的框架困缚。”

    爱之深,于是一味追求更高更好。本地电影难于完美,似是多数人心内的忧虑。Ray说:“我们不需要羡慕其他国家,根本无法比较,我们影视圈的力量被分散到其他种族的电影里。但我感到庆幸,也骄傲,在大马电影里,除了华人,各族文化也无可避免跳进来,形成新的色彩,这就是Rojak。Rojak也是一种美。”

    凌晨四点看到曙光

    2006年,杨俊汉用个人积蓄投资拍摄第一部电影短片《成人节目》,获得了威尼斯电影节特别奖,是马来西亚电影首次在三大国际电影节中赢得奖项。2008年,杨俊汉带着《死了都要卖》再度回到威尼斯,这部电影由他亲自编剧、制作、导演、剪辑以及谱写音乐,成为赢得威尼斯电影节奖项的首部马来西亚电影长片。自那以后,《死了都要卖》周游25个电影节,一路囊括奖项,也在加拿大和奥地利电影院上映。

    2018年,他拍摄短片《凌晨四点的上海》,由实力演员谭卓、黄尚禾,新生代小花袁子芸,分饰打工啤酒妹、即将失恋的乘客、偶遇“凶神”的吃馄饨女生。他们的故事交织成夜幕下的城市画卷。

    大获好评下接着再拍《凌晨四点的重庆》,在优酷频道收获5600万观看率,其他网络平台2500万观看率。日前,他在个人面书上写出在中国拍摄短片,幕后不为人知的困难和挣扎,马来西亚摄制班底在不同文化环境里遇到的挑战,以及为配合商家而做出的让步等等。

    马来西亚导演杨俊汉在中国大陆拍摄短片《凌晨四点的上海》及《凌晨四点的重庆》获得好评及网络频道数千万点击率。
    马来西亚导演杨俊汉在中国大陆拍摄短片《凌晨四点的上海》及《凌晨四点的重庆》获得好评及网络频道数千万点击率。
    马来西亚导演杨俊汉在中国大陆拍摄短片《凌晨四点的上海》及《凌晨四点的重庆》获得好评及网络频道数千万点击率。
    马来西亚导演杨俊汉在中国大陆拍摄短片《凌晨四点的上海》及《凌晨四点的重庆》获得好评及网络频道数千万点击率。

    独立电影走向国际

    独立电影(Independent film)指电影人在制片厂体系以外制作的电影。马来西亚中文独立电影新浪潮崛起,严格而言,也是近十多年的光景,逐渐在国内外获得关注与掌声,形成一种气候。

    这一群年龄平均在20、30岁左右的电影从业人员,互相认识、砥砺,彼此间常参与大家的电影拍摄与制作,以诚恳的创作态度,关注现实生活,拍摄时使用的是较低成本的数码制作。

    在拍摄手法上,侯孝贤、蔡明亮的使用长镜头的技法,无不在在的影响本地部分作品的运镜方式,而周星驰的搞怪创意点子也从中刺激了不少导演的创作思维。

    2004年Amir Muhammad的《The Big Durian》是首部在美国圣丹斯电影节放映的马来西亚电影,接着巡回到世界各地超过30个影展,可谓空前盛事。是年,Amir Muhammad、陈翠梅、李添兴和刘城达成立了大荒电影公司,致力于制作、执导、发行、推广本地独立电影。陈翠梅电影《莫失莫望》讲女孩爱上姑爷仔的故事,流动着一股淡淡的动人情感。何宇恒的《太阳雨》表现出对中下阶层青少年成长的困惑。与何宇恒亦师亦友的Yasmin Ahmad,早期的四部作品《Rabun》、《Sepet》、《Gubra》、《Mukhsin》,无不从自身经验出发。李添兴从《有房出租》到后来的爱情三部曲,逐渐从早年关心的社会议题转到现今都会男女的恋情。邱涌耀以纪录片《峇峇球》记录田野文化研究人李永球探索太平的历史。刘城达的《口袋里的花》,黑色幽默氛围里亦流露着一股淡淡的愁绪。胡明进的《大象与海》阐述大马在经济巨变大环境下,市井小民的愁苦。

    马来西亚独立电影尚处在不断成长的阶段,早年活跃者有些慢慢淡去,有些另寻途径创作,也有一批留洋学成的年轻新导演交出佳作,在国际影展获奖,或往中国和台湾发展,如:廖克发、何庭蔚、杨俊汉、杨毅恒等。

    注:部分资料来源:www.southern.edu.my

    刘城达电影《口袋里的花》。
    刘城达电影《口袋里的花》。

    没有怀才不遇
    为自己加油

    虽说大马中文影视行业比起其他国家,仍算新生儿阶段,但毕竟已发展了一段时间,不能再以“支持本地制作”口号赢取观众。观众眼睛是雪亮的,选择也无限多,支持本地创作只有一个原因:够不够好。

    八年前的2010年,是大马中文电影一个重要临界点。周元青执导的《大日子》和阿牛的《初恋红豆冰》,在本地电影院上映,票房报捷,口碑不俗,有人喻为吹响本地中文电影号角。随着许多人投资开拍本地中文电影,每年均有几部新作上映,掀起一股令人振奋本地的中文电影新浪潮。

    大马中文影视协会主席赖昌铭记得,当年资深影评人杨剑曾在一篇评论中,提醒大家无需开心得太早,不妨冷静观察大马中文电影热潮。如今8年过去了,这波“新浪潮”并没如预期般掀起滔天巨浪,热潮慢慢退减,甚至悄悄化作泡沫。

    阿牛导演、赖昌铭编剧的《初恋红豆冰》于2010年上映时,票房和口碑红火。
    阿牛导演、赖昌铭编剧的《初恋红豆冰》于2010年上映时,票房和口碑红火。

    内容好,就会被看到

    大马中文影视圈多年来的水准和票房,起起落落,高高低低,如坐过山车。2014年,周青元导演的《一路有你》以1700万票房缔造大马电影票房纪录,不料隔年2015年本土中文电影票房便如服泻药一路狂泻,景气低迷。讽刺的是,林捷豹的《一路有僵尸》饱受批评,竟也有83万6666令吉,票房名列该年本土中文电影第二,比最惨淡的《爸爸的鞋》(8623令吉)多近百倍。

    2018年截至目前上映的本土中文电影有《大大哒》、《星剧本》、《来自星星的傻孩子》、《软蕉族》、《李宗伟:败者为王》、《顺风鱼》、《宠我》、《人间烟火》等,最高票房暂为《大大哒》500万令吉。

    现任大马中文影视协会主席赖昌铭指出,本地中文影视圈生态不健全,当人人都想分一杯羹,谁都可以当导演,拿着一笔资金拍电影,本土电影作品水平参差不齐,难怪会令观众流失止步。

    大马中文影视行业仍在发展中,成长过程中碰上环境变化,网络冲击巿场,屡遇挑战,但仍有一班人在努力创作,不放弃的精神值得赞赏。赖昌铭认为,“本土电影仍有存在价值,观众不看是因为觉得你做得不够好,其实观众都在等着看优秀的本土创作,只要内容好就会被看到,《我来自纽约》就是其中一个成功例子。”

    “马来西亚其实有许多影视人才,在这个平台开放,与全世界竞争的年代,机会很多,没有怀才不遇,自己必须加油!”他也希望本地影视工作者自我提升,走出旧框框,开拓国际巿场。何宇恒拍独立电影出身,慢慢改拍类型片,到新作动作片《Mrs K》,HBO监制,由5位东南亚导演各自拍的5个鬼故事系列,都在不断挑战和成长。

    赖昌铭在第三届金海鸥颁奖典礼红毯接受访问。
    赖昌铭在第三届金海鸥颁奖典礼红毯接受访问。

    开拓影视新路

    赖昌铭是资深编剧,从1989年开始参与电视和电影制作 ,电视剧本作品包括:《杞子当归》、《女头家》、《岁月留声》等等,电影剧本包括:《初恋红豆冰》、《金童玉女》、《麻雀王》、《夜半阴声》、《 开饭啦》、《913回家》、《顺风鱼》。

    在本地影视圈浸淫30年,目睹这个圈子的生态演变,他看清现实,但也看到希望。“现在有很多从台湾念电影系回来的年轻人,新一代会慢慢崛起,适应本地环境后,他们会开拓出可生存的另一条路。”他对本土中文电影的未来乐观以待,也期待有更多生力军出现。

    只有好或不好已没保险牌

    近几年大马中文电影票房表现比以前逊色,观众不入场支持,影评人陈伟智指出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是大马华人观众对本地制作抱有刻板印象,更愿意付钱买票看好莱坞、中港台电影。其次,大部分本地中文电影的整体水准仍有待改善,其中当然有拍得好、票房表现出色的佳作,却也不乏素质平平和差强人意的劣作。题材重覆、没有新鲜感,也是观众对本地中文电影慢慢失去兴趣的原因之一。

    宣传手法待突破

    “这几年,本地制作已没有保险牌,贺岁片也不保证一定卖座,大马观众选择多、看得多,一部电影是好是坏很容易被识穿。”他说:“作品不受落,勿怪观众水准没前进,关键是你的东西首先要好,才有资格说有没有被看到。”

    他认为,一部电影若要叫好又叫座,要有天时地利人和,宣传也十分重要。本地中文电影宣传手法没有突破,在资讯爆炸、娱乐多元化、网剧与传统影视争抢观众的年代,一部电影很容易被淹没而不被人所知。周青元的电影因为有电视台支持,宣传力度最大;《海墘新路》凭着全马首部福建电影、杜可风摄影、导演真实故事亮点被关注;《分贝人生》与新上映的《光》,则是在国外获奖后才回马上映,进而被关注的优秀作品。

    陈伟智与张艾嘉在金马奖现场合照。
    陈伟智与张艾嘉在金马奖现场合照。

    给年轻人机会培育生力军

    相比马来电影,本地中文电影没有成熟工业支撑,拓展更多可能性。陈伟智说:“电影已慢慢无国界,大马中文巿场小是事实,必须打开僵局,开拓更多巿场,台湾金马电影学院和创投是其中一个管道。”金马电影学院训练了许多年轻导演,多位大马人大放异彩,创投也让大马导演有机会将创作拍成电影。

    今年金马创投共有361件作品报名,最终选出35件。2018年金马创投会议将于11月13至15日在台北举行,大马共有3部作品入围,包括王礼霖和林心如联合制片、陈立谦导演的《Miss Andy》;张爵西导演、罗德明制片的《有了你》;张吉安导演、林干峰制片的《南巫》。

    “其实,大马有很多电影系本科生,却未必有机会拍电影,很多肯努力有主张、有创意、有才华的年轻人没有发挥空间。我觉得不妨给年轻人机会,给懂得的人拍电影,这点很重要。”何宇恒当年也是还未毕业,就有机会为台湾大导演做剪接,若没有那个机会,就没有今天的何宇恒。

    陈伟智在金马奖现场见证国际媒体站起来,为马来西亚演员杨雁雁欢呼。
    陈伟智在金马奖现场见证国际媒体站起来,为马来西亚演员杨雁雁欢呼。

    电视界过江龙
    启蒙本地人才

    1980年代,大马中文影视真正形成行业初期,从香港电视圈吸纳了一批幕后工作者:监制、导演、编剧等,他们可说是本地影视人的启蒙老师。

    香港人周以勤当时是亚洲电视台一名年轻编剧,过来大马发展,没想到待了二十多年,在此落地生根,并且成为大马中文影视圈的资深监制。

    周以勤在台湾辅仁大学获得大众传播学位后,于1983年开始在台湾担任摄影师助理,随后在香港无线电视台(TVB)担任导演助理,然后担任编剧。正是在这段时间里,他的人生故事开始有了反转。

    周以勤之后过档亚洲电视台,并开始制作电视连续剧,如《大剑》、《龙的传奇》、《校外》。他于1995年来到马来西亚,加入Double Vision电视和电影制作公司,在18年里制作了各类型的电视节目,包括电视剧、电视电影、情境喜剧、电视购物节目、游戏节目、广告短片等。

    他过去为NTV7、8TV和Astro制作许多电视剧,曾担任执行制片人、剧本监督和导演的作品不计其数,也收获过不少奖项,当中有:《凌晨三点三》获2017年第4届金视奖最佳电视剧奖,《假面》获2017年金视奖最佳剪接、马来西亚电影人奖最佳剪接,在8TV播放的《假面2》为马来西亚电视剧5年来的最高收视率,《鼓舞》获2013年亚洲电视大奖最佳主题曲,《声空感应2》获2012年第2届金视奖最佳导演、最佳剧本奖,《足印》获2012年第2届金视奖最佳新晋演员奖,《稽查专用》获2012年第2届金视奖最佳新电视剧奖。此外,《声空感应》获提名入围2008年亚洲电视大奖最佳摄影及最佳单元剧;《炭乡》提名入围2008年亚洲电视大奖最佳男主角等。

    几年前,周以勤成立了磐石制作,为各种媒体和数码平台制作纪录片、旅游特集、游戏节目、脱口秀、电视广告等。

    本地资深导演及监制周以勤希望与年轻人分享自己在大马影视行业的经验。
    本地资深导演及监制周以勤希望与年轻人分享自己在大马影视行业的经验。

    喜欢还不够要热爱

    以香港影视圈为例,电视圈是栽培电影人的摇篮,大马影视圈也有不少幕后工作人员先从拍电视节目出身,后跨界至电影。周以勤发现,现在许多对影视圈充满兴趣和憧憬的大马年轻人,入行目的都是要当电影导演,但这个梦想很快被现实击垮,适应不了辛苦的工作环境,半途退出转行,最后真正能坚持留下来实现梦想的人,寥寥可数。他一直希望分享自己在大马影视圈从业二十多年的经验,让有志进入这个圈子的年轻人看清楚此行业生态,做好心理准备。

    投身影视业之前先问自己:“为什么你要进入这一行?”周以勤说:“你要搞清楚,是喜欢还是爱?”喜欢是有兴趣而已,热爱是不管遇到什么挫折都不会放弃。

    他如此形容本地中文影视业:“以前是初生婴儿,现在是小学生,未定型又而充满好奇,任何事都想试。可是随着互联网开放,这个小孩面对的是全世界的巨人,若比较起来就是小学生和学院生、研究生的水平。”他话锋一转:“不过,这个小孩有斗志不认输,即使能力不足,跌跌撞撞也继续前进,挣扎求存。”激流中多波折,很多人放弃了,但仍有一群人坚持着。“如果你是真正热爱电影、电视创作,无论多辛苦,都不会轻易放弃,只要够好,最终你一定会被看到,努力会有成果。”

    入行容易坚持难

    周以勤指出,全世界媒体都在转型和面临挑战,随着YouTube、高水准的外国网剧出现,观众的收看习惯也改变了,本地中文电视行业陷入瓶颈。但他始终相信恩师香港知名电视台监制李添胜的话:“内容是王道”(Content is the king)。他表示很多人不明白创作过程需要磨练,“很多年轻人想成为王家卫,但很少人知道王家卫在成为电影导演之前,曾经在电视台当编剧,磨练了很长的时间。”

    大马的多元文化、多元语言是得天独厚的创作条件,他建议大马影视人应该从自身文化和环境,挖掘创作素材,找出属于自己的道路。

    “影视是群体合成、商业结合艺术的行业,每一个岗位都很重要,讲求合作与沟通。大家都想当导演,因为看起来很威风,其实各个职务都是一门专业。会自我增值、积极求进步的剪接员能成为剪接师,甚至有机会被好莱坞聘请。”

    他总结道:“其他地方入这行很难,但在马来西亚入这行很容易,关键在于能不能坚持。成功、失败,取决于态度。”绕了一圈还是回到原点,认清初衷,他说:“先问自己,你因为喜欢还是爱?”

    周以勤导演分享会《勤哥话你知:影视艺场, 入门开讲》
    ★日期:11月11日(星期日)
    ★时间:6:30pm至9:30pm
    ★地点:Horu @ Sg Besi, Kuala Lumpur

    你对影视圈有兴趣,想参与电影或电视剧的幕后制作吗?ZERA籽燃青年群体邀请周以勤导演分享他在影视圈的心路历程,以及人生的点滴起伏,欢迎修读影视媒体本科的大专生及对影视圈有兴趣的年轻人报名参加。活动将在晚上7点半开始,凭票入场,6点半有晚餐招待。欲知更多详情,欢迎浏览面子书:ZERAKL,或致电03-2078 4525(10am至5pm)Winzy Yap询问。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