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任平:宇文所安的文明释义(下) | 中國報 China Press
  • 告别式
  •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温任平:宇文所安的文明释义(下)

    宇文所安(Stephen Owen)的演讲,论及文化于个人的作用力,文明的杂揉现象,与对个人的影响。这个部分的析论,卓彤恩的感慨最深。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在南京大学中文系念书,彤恩的华语(国语)不够道地,不够京腔,亦无金陵的在地特色。不少大马留学生在努力模仿北京话,彤恩本身无意这么做。她觉得马来西亚腔华语适合自己,after all,她不正是来自马来西亚的学生吗?彤恩说:“在官式场合,我会用正统华语,平时就用大马华语。”她调侃自己是“乡音不改,也是一种执着。”

    宇文所安在演讲中,提到他个人在大学时代认识的一位日本籍巴西女孩。她看起来与一般日本少女无异,日语流畅,这女生毫无悬念地觉得自己是巴西人。她说话时的手势是拉丁美洲式的,她的肢体语言与日本的日本女孩不同,她不像一般日本人盯着交通灯走过对街。在京都,她的举止在当地人士看来近乎怪异、抑且不可解。

    她的先辈,早岁带她去日本,她适应了,日本文化接受了她,可是当她回到巴西的家乡,却成了一个怪物,一个异乡人,尤其当她的衣着外表与其他巴西老乡无异,又能讲得一口流利的巴西语,那更凸显她的“外国性”。彤恩觉得愈是刻意在语调模仿北京人,那只会让自己感觉到更“外国”(foreign )。

    一个马来西亚华人在中国大陆的心理逆袭是相同。不思不想的人最幸福,因为不去思想,认同危机就不会出现。认同包括身份认同与文化认同。


    从这个角度看,温瑞安那一代人是“幸福”的。上个世纪70年代,瑞安还未踏足大陆,便可写出他的《山河录》,西藏、蒙古、洛阳、长安、峨眉、昆仑……那时瑞安才18~20岁,完全凭想像,完全凭藉诗词与章回小说提供的感性抒写他的感情世界,并隐隐透露他的文化向往。景不重要,情才重要。景色只是起兴的跳板,能够让创意虎跃的是内心充沛迸发的激情。那些省分那些名山是虚的,诗中的感情却真实无比。

    建构了东亚文明

    “中国想像”是凭藉唐诗宋词加上古典小说拼凑出来的图像,对年少的瑞安是文化孺慕的寄托。

    若干年后,我想是80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吧,瑞安携众往大陆发展,武侠小说写了一部又一部,他的小说经常以明朝蔡京掌权时期为背景。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早年诗集《山河录》《楚汉》的省市名山大川早就恢复原来的地理面貌形象,洛水就是洛水,哪来的洛神?

    “文明”除了历史的过去,也是对于过去”的想像。宇文所安也指出文明的变迁,从贵族、士大夫的文明走向市井的、口语化的文明。通过翻译,中华文明迈向日本、朝鲜、越南,再通过交互的对话、交往、各类著述的翻译,这就建构了东亚文明(East Asian Civilization )。宇文所安不无感慨的说:

    It is hard to classify KANBUN READING practice in Japan,whether it is“reading the Chinese”or“translating the Chinese”into a hybrid language.(keynote address, Nanjing Forum,17th Nov 18,p 6)

    阅读更多精彩文章 马上浏览独家配套

    日本人,尤其是高雅的日本文人,多熟稔汉文,但读音不尽相同,意思往往相去甚远,语言的变异出现,“混种语文”亦随之出现,大而化之,东亚文明其实是羼杂了中国、日本、韩国、越南的文明。不无吊诡的是,中日韩越在逾读、不及读、误读的文化语境里,彼此互补互动,并且造就了今日的所谓东亚文明。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