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金亮新起點 | 中國報 China Press
  • 告别式
  •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周金亮新起點

    激荡,本地中文音乐创作人的摇篮。风雨走过30年后,在回首过去、瞻望未来的同时,激荡老朋友再跨出脚步,把已在轨道上顺利辗转的中文音乐创作,引领到另一个更宽阔的平台,并赋予另一种自我提升的审核使命,让激荡的精神继续延伸,使本地中文音乐创作能开出更璀璨的花果。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成立于1987年的激荡工作坊(简称激荡),因为当时大家都在听港台歌手的歌曲,甚至新加坡的新谣在马来西亚也有一片天地的情况下,于是当林金城办了一场“激荡之夜”之后,便掀起了一股“我们要写自己的歌、唱自己的歌、听自己的歌”的风潮。

    30年过去了,激荡大家长表示,现在马来西亚或者各地的流行音乐,又陷入另外一个无法预测的局面,“周围的朋友又面对另一个难关:写歌写得好又能怎么办?整个市场都不在我们掌握中。”尤其是经常与各地年轻创作者接触,让他非常清楚各地年轻人心中还有一股不熄灭的火花。

    “只是对于自己的音乐,他们面对同样的困境:歌要怎样卖?作出来后要怎样推销呢?跟当年我们在马来西亚找不到自己的歌的困境一样,当时马来西亚的音乐也在寻找生存的空间。”

    他笑说,激荡30年前艰难走过来,反观现在全球市场开放,做音乐不会比以前困难,“以前唱片公司拒绝了我们,就等于宣判我们死刑!现在还可以上网,很多年轻人都做出一片天啊!”


    于是,他把激荡早前推出的30周年新专辑《老朋友》视为一个重新出发,“这是一个起点!这可以让我们重新思考好不好再走一次……”

    激盪風雨走過30年,周金亮在回首過去,亦冀望與激盪朋友再走一次、再感動一次!
    激盪風雨走過30年,周金亮在回首過去,亦冀望與激盪朋友再走一次、再感動一次!

    本地化非形式

    30年前没有激荡就没有另类音乐人,没有另类音乐人就没有海螺新韵,没有海螺新韵就没有目前线上大家熟悉的歌手,如品冠、阿牛陈庆祥、梁静茹等人。“30年后这批人还在,甚至还是很红,但是激荡现在应该要扮演什么角色呢?这是我们值得思考的。”

    尤其是全球已经国际化的今时今日,马来西亚音乐要用怎样的定位出去角逐和竞争,更是大家要思索的问题。“我一直在思考的是,我们的个性化、马来西亚音乐的特色。当年激荡强调的关键词便是‘自己’。”

    他不讳言当大家都朝一个方向写歌很容易会迷失方向,“如果我们的歌要被台湾音乐人或者歌手接受才算是成功,这是很无奈也很被动。”

    阅读更多精彩文章 马上浏览独家配套

    所幸在台湾、中国的音乐市场慢慢起了变化,开始有本土的小众音乐人或歌手出现。“当然他们在当地有自己的舞台,甚至舞台比我们更大,但是他们同样有那么多人竞争,马来西亚竞争的人不见得那么激烈。”

    也正因为竞争不大,导致我国创作者做音乐的挑战不够,做音乐的门槛也不高,“我们没有一个指标如何提升自己、跨越那个门槛,所以这个变化才是我们的自我挑战!”

    我们常听大家说要写本土歌曲,但“本地性”的指标是什么呢?

    “是不是放两句马来歌词?玩一些印度人演奏的乐器就是本土性?对我来说这些都只是形式而已。我们可借用这手段达到本土性,但这不是我们的目标。”

    他表示,激荡走过30年必须很鲜明知道走下去的目的──做我们自己的声音,记录我们自己的感情,用我们写的歌去感动外面世界的人!

    他笑说写歌需要天分,自嘲未必有能力可以写好流行乐,“我们都在选择自己最舒服、最能表达自己的方法去完成创作。这是音乐创作最基本的要求。”

    他举例世界伟大音乐家如莫札特、贝多芬、巴哈,都是用目己的感情和感受写歌,并让作品获得世人赞赏,“他们好像从来没有想过写这首歌是希望很多人会喜欢,而是他们对自己有所要求,希望自己这首歌会比之前的更好、更有要表达的想法。”

    他相信只要如此一步一步求进步,歌曲的力量会越来越强大,“如同我若能写出心里最深层的歌曲,一样会感动很多人,因为大家都有同理心;作品幅度够大、人性够广,歌曲才能被接受。”

    周金亮希望用创作歌颂成长的土地、国家,用歌曲纪录这片国土的点点滴滴。
    周金亮希望用创作歌颂成长的土地、国家,用歌曲纪录这片国土的点点滴滴。

    培养鉴赏能力

    形容,1987至89期间算是马来西亚的“文化复兴”,除了有推动本地中文音乐创作的激荡,还有诗歌表演和让文化走进民间的“动地吟”、继程法师推动佛教音乐,甚至戏剧、舞蹈等文化领域都有很大的转折。

    当代人饱受60年代的越战、中共和资本主义对立、马来西亚动荡局面等时代冲击,为他们种下丰富的情感养分,让他们在成长的80年代能借创作完整表达所思所想。“现在的年轻人太幸福了,他们什么都不缺乏,只要上网就什么都可以有,不过也正是这个原因,让他们没有了蕴酿的过度期。”

    他指称,现时网络看到的几乎没有一个是单纯以一样艺术形式而能够红遍全球,都是人云亦云或靠噱头、讲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又或拍一些恶心的东西。“唱片公司不要我们的作品、电台不播我们的歌、群众不认同我们,这些严格的挑战,我们都走过了;现在年轻人要面对的是,如果当网民和群众不认同你做的东西,你要怎么办?”

    他认为现在年轻人应该思考的是,有没有选择看一部好的电影、一本好的书、一场好的音乐会,培养出自己分析能力以及对艺术的要求风格,用自己独特的鉴赏去评定,绝不是人云亦云,才有机会做自己的东西,才能完整蕴酿出来养分。

    创作保存记忆

    基本上,逾百人的激荡实际仅剩数位会员仍在音乐创作的这条轨道上,故随着激荡抛出重温和重新出发的号召,大家亦意识到激荡继续走下去的方向,成为另一股再次凝聚大家的动力!

    披露,12月1日在吉隆坡The Play Haus举行的“激荡老朋友谈唱会”,与大家分享他们这一路走来的经验、歌曲分享和未来动向。他笑说激荡背负着“社会责任”,因为他经常会听到同辈说“我是听你的歌长大的”,让他顿悟:“既然大家都很关心我们,我们也让他们知道我们往后要怎样走?他们会不会再被我们的歌感动?会给我们认同吗?”

    激荡接下来第二项计划就是“激荡100”,把1987至89年间的激荡作品整理记录保存,预计明年3、4月会先推出收录12首歌曲的首张“激荡100”专辑。但是说除了有旧的歌,他们也会有一些新的概念,“我希望激荡朋友能回去自家乡看一看,为成长的地方写一首歌,记录激荡走过来的这片土地的感情。”

    他笑说时代一定要进步,随之可能会失去某些东西,而这些失去的部分正好可透过创作得以保存,“一首歌被记录下来,就是记录了那个时代的声音。”

    除了歌颂成长土地的情感,他也希望无论是批判、歌颂、叙述性的爱国歌曲,同样能被记录下来。“这不是伟大。激荡是一个推动本地音乐的团队,关怀层面越大,收到的回响才会更大,歌曲的定义也更大!”

    联同激荡老朋友周博华、友弟和张盛德于今年9月,在适耕庄举行了“稻海音乐节”,预测100人出席的试探性音乐节,最后竟来了逾500人!

    他不讳言希望透过“稻海音乐节”把激荡的精神延续下去,“我们希望透过稻海音乐节,把适耕庄变成一个本地中文音乐创作的福地。”把全马所有中文音乐创作专辑汇集摆放在当地,或可成前来观光的外州或海外旅客的手信,借机把本土音乐输送出。

    “稻海音乐节”已定于每年8月进行长达一个星期,有逾20场演出,“我们会邀请海内外有个性、有扎实内容的创作者参与演出,为音乐人找到一个平台,当然其中有一个激荡时段。”

    报导:覃小萍

    摄影:潘嘉威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