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德和:写意写——看电影: 十三年后的断背山 | 中國報 China Press
  • 告别式
  •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赵德和:写意写——看电影: 十三年后的断背山

    一间二手书店的店面前粘着“所有你还未曾读过的书都是新书”这句话的贴纸,我想不单指书籍,电影和音乐也一样。时隔13年后,我终于把李安的名作《断背山》看了,电影推出时我21岁,对同性恋的看法和大部分人一样,持着预设歧视眼光判断这是错误行为,就因为我是异性恋者,我就被赋予这判断的权利,好像不需要任何哲学家向我长篇大论就熟识了“自然法”一样,阴阳调和,非黑即白,男欢女爱,天经地义,他们说,同性恋倾向是个人选择,但我怎么也回想不起,我选择当异性恋的那一天。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我们都习惯借鉴大自然来合理解释许多人间事,天真地以为,大自然里容不下一小块灰色地带。大概是我看了影片一两个星期后吧?登嘉楼伊斯兰刑事法庭,史无前例地向两位女同性恋施行公开鞭刑。据闻,行刑者手臂在举鞭时并不高过头部,力度也不大,所以不会严重伤害到“犯人”,对执刑者而言,是警惕大于严惩,是教化而非侮辱,也就是说,这是他们所能做到的,最大的容忍度与同理心。

    《断背山》和《罗生门》一样,片名都走进了常人生活,只是前者比后者更具贬义。李安说过,“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断背山”,这句话因恐同情绪的普及,曾让许多人不适,其实更多的是不解。

    看了这部电影,我觉得这话蕴含了人世间情爱的喜悦哀伤,“断背山”可以是任何地方,那是深藏在所有人内心深处,寄留着所有人最宝贵回忆的地方,最幸福美满的想像和最遗憾终生的抉择都在那里。

    《断背山》是超越同性恋爱情故事框架的电影,李安透过电影语言,忠实翻译了原作文字中的诗意,以碧空如洗的天空,苍茫无际的大地,向我们展示超越人类世俗概念的情爱,其实一切都是自然的。


    最赤裸的情感

    《断背山》作者安妮普如曾在怀俄明州一家酒吧遇见一位衣衫褴褛,年迈苍老的牧人。她认识他不深,但那是当地人都认识当地人的小镇,她看着他坐在角落,把他的目光落在几位正在打桌球的年轻男子上,眼睛闪烁着淡淡的,随时会熄灭的光芒,但同时又渴望着一些东西。在那一刻,《断背山》的故事在她的脑里成形。自称是“环境决定论者”,安妮普如描述故事里恩尼斯和杰克相爱的背景,发生在60年代的美国中部怀俄明州,主导主角最终天人永隔的悲剧命运的推手,正是那时大环境的产物:保守的宗教教义、大男人主义、恐同等,而李安将这个原来是典型的“西部电影”做了几乎能称为修正主义的动作,颠覆了个中种种刻板印象:男主角袒露了最赤裸的情感与情绪、大自然重新凌驾个人,角色们在大自然底下几乎渺茫无助、片中牛仔都没配枪,从事的是朴素温和的牧羊工作,也许因为他们面对的东西,是比枪火更具毁灭性,更残酷。

    电影配乐名匠桑塔欧拉亚以这部电影赢得他第一座小金人,他的音乐充满空间感,音乐寂静的部分,能使观众产生期盼下一个音符随时出现的心理状态,也拨出了主角心中对真爱的渴望和情欲压抑的泛音。

    创作歌手Rufus Wainwright也为电影谱写了片尾曲《The Maker Makes》,歌曲写出了许多同性恋者为了宗教信仰,选择把真实情感压抑在心底的心声:再一次,我伪装笑容,竭尽所能地心怀感激,再一次,造物者向我绽开笑脸,因为祂总知道我的哀伤……片里杰克对恩尼斯说:“我希望我懂得如何离开你。”即使杰克最后离开了,断背山也永远在那里,回不去但也从未离开过。

    歌词原文:

    One more smile I fake

    阅读更多精彩文章 马上浏览独家配套

    And try my best to be glad

    One more smile does the maker make

    Because He knows I’m sad.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