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現場‧說學逗唱論事講非 兩片嘴皮滑稽捧哽 | 中國報 China Press
  • 告别式
  •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學習現場‧說學逗唱論事講非 兩片嘴皮滑稽捧哽

    相声是我们传统优秀的曲艺瑰宝,语言精湛优美、风趣机智,是民众喜欢的说唱艺术。相声起源于中国,是扎根在土壤里的种子,到台湾则成了飘浮在空中的蒲公英,来到马来西亚却成了只闻得香气不见其影的七里香。那到底要如何欣赏这门民间艺术?又该如何让它入土扎根呢?台北曲艺团总顾问郭志杰自有其说法……

    早前,黎明华文小学发现相声剧可以加入各种道德价值观,让学生通过寓教于乐、寓乐于教的管道,得到启发和思索。于是,他们致力在校园内推广相声,让孩子们从演说、欣赏中得到快乐,缓解分数至上、繁重课业所带来的压力。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在各方协助及支持下,黎明华小在学校礼堂办了一场由学生和老师合力演出的《音乐响起来》相声剧,更邀台北曲艺团总顾问郭志杰、专业相声演员谢小玲和刘士民前来指导,同时也上台表演了两个段子,让大家开开眼界。

    黎明华小的学生以有趣生动的表演方式,为大家带来《四道题》。
    黎明华小的学生以有趣生动的表演方式,为大家带来《四道题》。

    一个是由郭志杰和刘士民演出的《数字人生》,讲述人的一生包括所讲的每一句话,都离不开数目字;第二个段子《动物园惊魂》由谢小玲主导,刘士民辅助,讲的是谢小玲在逛动物园时,不小心被游客推入老虎洞里的惊心动魄。

    两个段子内容,都以幽默为主,特别是《动物园惊魂》充满画面感,令人捏把冷汗。他们的演说轻松自然,说话调子生动不矫情,容易令人坠入谈话内容当中。反观学生作品,虽稚气待磨练,却也看到他们对相声的热忱。不论是小道具或服装,都经过准备,足见孩子们对相声表演的认真。但相声是不是就只要充满热忱和兴趣,就能学成?相声到底又分成什么样的技巧和种类呢?我们找来郭志杰与大家分享,从相声起源演变开始,让你更认识相声这门传统的华族文化艺术。

    由谢小玲(左)主导,刘士民(右)辅助的《动物园惊魂》,讲的是谢小玲在逛动物园时,不小心被游客推入了老虎洞里的惊心动魄情况。
    由谢小玲(左)主导,刘士民(右)辅助的《动物园惊魂》,讲的是谢小玲在逛动物园时,不小心被游客推入了老虎洞里的惊心动魄情况。

    创意星子从聊天开始

    “要学相声,就必须先从学习讲话开始。”郭志杰老师认为,现在能把话说得好的不多,主要是因为他们都不用心,缺乏注意力。“如今,年轻人讲话不得体,内容贫乏,主因是他们的生活有太多东西分散了注意力,所以不能把一句话好好说完。


    倘若要学好相声,并非把每句话说得清楚,还得靠努力学好语调的抑扬顿挫,发音语气等,这些都是基本功。郭老师接着介绍说:“学相声有四大基本功——说、学、逗、唱,说和逗是基础,学和唱是手段,为相声加分的工具。”

    “说”是技巧,讲故事、说话还有铺垫的方式;“学”就是模仿各种口技,如人物的说话方式、方言、其他声音;“逗”就是制造笑料,逗观众笑的方式,也是最难学的,因为它是相声的灵魂;“唱”指的当然是唱歌,可以是各种地方小曲、各类型歌曲等。郭老师指出,相声是为了取悦观众,让他们感受到美,学得不像唱得烂,只会折磨观众,不如不演。

    既然已经了解相声基本功,那相声从何而来呢?郭老师说,相声剧本都是由相声演员创作,特别是在聊天时,创意犹若炸开的星子,演员们会聊出有趣的段子累积了足够素材后,相声演员会将有趣的段子进行思考与创作。创作相声段子时,可加入技巧,计有“贯口”、“子母哏”、“数来宝”“现挂”等,让剧本活化,也能让人在表演时比较容易产生相声的感觉。

    所谓“贯口”,就是把同类的东西摆在一起,掌握好抑扬顿挫和节奏,一口气念完;“子母哏”就是透过捧逗双方紧密的台词,营造言语高潮。“数来宝”也叫顺口溜;“柳活”就是以学唱(戏剧)为主的表演方式,而“现挂”则需靠急智,表演者必须现场抓取题材来引起笑声。

    只要在剧本中融入这些技巧,便能让表演者在现场有更大的发挥亮点。郭老师也透露,相声不一定要富有教育或是启发内容,因为它只要达到娱乐效果,让观众欣赏以后,对其中一句话或一件事有良好感觉,就是成功的相声表演了。

    阅读更多精彩文章 马上浏览独家配套

    从民间诞生的艺术

    清朝末年,相声出现在北京街头。郭老师说,当时的读书人赴京赶考,为生活就在街头说故事卖艺,久而久之就成了民间游唱艺术。“这些说相声的,就在里头加笑料,原本是一人表演,有人听了自然就会有人要学,慢慢也从一人变成了两个、三个。”郭老师提及,相声至今有两百多年历史,一直都在发生变化,不变的是其中的幽默和讽刺。

    相声是以幽默为基础、语言为手段的表演方式,内容可以历史、文化,但一定会充满讽刺,以便藉此逗大家欢喜。相声一词,古作像生,原指模仿别人言行,后发展为“象声”。发展至民国初年,象声逐渐从摹拟口技发展成单口笑话,名称也变为“相声”。相声可按照人数分类,分别是单口相声(一人)、对口相声(两人)、群口相声(3人或以上)。郭老师也说及,一般常见的是对口相声,至多5人。曾经,台北团体也试21人同台表演,人多口杂,场面只变得混乱也容易失焦。

    说起单口相声,就让人不期然想起近年流行的脱口秀或香港的“栋笃笑”。郭老师立刻解释,虽然两者都由一位演员单枪匹马上阵,但内容和形式都不同。他举例说:“相声内容讲究隽永,脱口秀的内容多为时事。”原来,一段相声的内容必须是完整的故事,内容前后须呼应,文学意义和传播性质高;脱口秀则注重时事与时效,内容也不必有严格的组织,可以是东一块、西一块,只要能得到观众的认可。

    “相声讲究演员的语言组织能力,必须厘清故事铺陈且拥有文化底蕴,所以相声的艺术性要更高些。”这也是相声在这两百年来永垂不朽的理由。

    郭志杰希望更多人给相声表演者机会,去看他们的表演,并从中体会相声之美。
    郭志杰希望更多人给相声表演者机会,去看他们的表演,并从中体会相声之美。

    有观众相声才能深入扎根

    台湾的相声是在1949年,一批北京相声演员到了台湾后才开始的。最初,台湾相声主要听众是外省人,后来有工作坊把相声变成舞台剧,才造成了轰动,也让大家重新认识相声。但郭老师却认为,台湾相声到了今天,有了很大变化,主要是年轻人虽爱听爱看,却对它有了不一样的认知,因此和传统相声有了既定观念上的冲突。“这也没什么不好,因为相声本来就一直在变,现在的相声和两百多年前的有很大差别。”

    他也道出了台湾相声要组织成一个团体或工作坊,才能稳固不会凋零。这就像台北曲艺团,原是一班喜欢相声的人聚在一块儿成立的,至今已23年。台北曲艺团成立时没有标竿可循,当初的团队只抱着玩玩的心情,想要有个场所讨论切磋。后来,他们才知道相声艺术浩瀚如海,所需功力非一两天可臻至。

    但喜爱的人总有坚定不移的决心,他们认真打下基底。现今团里共有十多位团友,有专职的也有来自不同领域的工作者,每个人都能独当一面。郭老师也说,“我非常鼓励团员都有自己的正职,因为人生经验必须从生活中磨砺,丰富的经验对说故事这回事有很大的帮助。”

    论及大马相声文化,郭老师点出了根本问题:贫乏、基础不好。然而,他却欣赏我们有着一群对相声喜好及努力推广的人,也因此都会在受邀时,尽可能到大马表演,希望透过这些表演让更多人认识相声。最后,他希望更多人给相声表演者机会,去看他们的表演,从中体会相声之美。从现实层面而言,有观众相声才走得下去!

    特约:林仪倩
    图:卢淑敏、黎明华小提供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