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故事‧◤茨厂街古今年味◢车水马龙 老街童梦遥 | 中國報 China Press
  • 告别式
  •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主题故事‧◤茨厂街古今年味◢车水马龙 老街童梦遥

    在物质不丰厚的年代,过新年是件大事,婆婆妈妈穿梭老街商店买年货、备年礼,小孩试穿好久总算买到新衣服,吉隆坡茨厂街热热闹闹办年货的场景,仍留在许多人的记忆里……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吉隆坡苏丹街百年历史的邝福荣洋服店第三代传人拿督邝锦流,今年71岁,他于1948年出生在吉隆坡,在苏丹街长大,见证茨厂街繁华变迁,也在此度过数十个农历新年,请他回忆茨厂街旧时年味故事最合适不过。

    邝锦流看到旧时茨厂街过年舞狮照片,津津有味回忆小时候的过年故事。
    邝锦流看到旧时茨厂街过年舞狮照片,津津有味回忆小时候的过年故事。
    苏丹街百年历史的邝福荣洋服店第三代传人
拿督邝锦流和童年记忆中的小猪扑满。
    苏丹街百年历史的邝福荣洋服店第三代传人
    拿督邝锦流和童年记忆中的小猪扑满。

    “我还是小孩子那时,茨厂街和苏丹街过新年非常热闹,因为住在社区里的几乎全是华人,楼下做传统小生意,楼上住人,而且家家户户有许多小孩。”邝先生总共有10个兄弟姊妹,童年时一家人住在邝福荣洋服店楼上。

    他回忆,农历新年前三四个星期,茨厂街就会有摆卖年货的摊档,卖年糕、糖果、花生瓜子、年柑等。“那时物资不如今天丰富,年饼也不像现在复杂多花款,西式饼干几乎没有,过年家里年饼多是kuih kapit、角仔、煎堆、唐山运来的年柑等。 ”

    “虽然这儿街坊大多数做生意,老百姓平常生活都过得很节俭,只有过年时才会去巴刹杀只鸡,小孩也难得有机会吃零嘴喝汽水。”现代小孩没听过“年晚煎堆”,他脑海里挥之不去是广东九江煎堆入口甘香酥的滋味。每逢年廿八、年廿九小贩卖“飞波”,缤纷七彩的气球对旧时小孩来说是最大诱惑。


    当年茨厂街没有棚盖,人与车同行,摊贩的挡阳伞和塑料篷是一道已消失的风景。
    当年茨厂街没有棚盖,人与车同行,摊贩的挡阳伞和塑料篷是一道已消失的风景。
    醒狮团到茨厂街拜年,从街头舞到街尾,路人停下来看舞狮,感染喜庆气氛。
    醒狮团到茨厂街拜年,从街头舞到街尾,路人停下来看舞狮,感染喜庆气氛。

    难得奢侈
    有肉吃有新衣穿

    在吉隆坡还没有百货商店、购物广场的年代,茨厂街是华人过年办年货的去处。婆婆妈妈去杂货店买腊味海味、瓷器店添置新碗筷、逛花巿买年花;爸爸妈妈带小孩到洋货店买新衣新鞋;男人上理发铺“飞个靓发过年”,大街小巷弥漫浓浓年味。

    邝家是吉隆坡著名裁缝,小孩自然不必在外面买新衣服,邝锦流和兄弟姐妹过年穿上由爸爸亲手缝制的新衣裤,是他们每年期待的事情。

    茨厂街、苏丹街有不少酒楼餐厅,但旧时人除夕团圆饭不作兴上馆子吃。“以前店屋楼上就像香港粤语片《七十二家房客》,十多户人家分租房间,共用一个厨房,除夕团年饭各家煮各家的,也没有大鱼大肉,白斩鸡、猪肉汤已经算丰富了。”他记得,从前鱼生也不流行,只有初七人日茶楼才有卖,不像现时未过年就开始捞生。

    阅读更多精彩文章 马上浏览独家配套

    串门讨红包
    一角两角都开心

    到了过年时,老街区热闹氛围可是浓厚得化不开。“茨厂街、苏丹街的街坊多是广东人、客家人,几乎家家户户除夕接财神、放鞭炮,小孩乐翻天,因为可以打鞭炮仗。”1970年之前,鞭炮是合法卖的,过年时鞭炮声响彻天,各家斗烧炮架势好比战争,小孩们互相丢鞭炮,炸来炸去。想起童年趣事,他呵呵笑,“有些捣蛋鬼还会从楼上丢鞭炮到楼下,躲起来看姑娘小姐被鞭炮吓到狼狈闪避的样子。”

    “小孩过年最开心是通街串门讨红包,讨到重的是硬币,多是角一、两角、四角,讨到轻的就开心咯,一块钱的红包当年是大手笔。”他记得父母包的红包是四角,街坊租户多数给角一、两角。小孩红包钱都花在零嘴上,他如数家珍,“那时茨厂街很多担过街(街挑担子卖小吃)的小贩,卖什么?可多了,像是燕菜糕、糖水、花生、热甘蔗等。”小孩很会玩,一角钱一条甘蔗,两人执一端掰断,比谁的蔗长,输的人付钱。

    大个半世纪前的童年玩意他都记得,也怀念只有过年时才喝到的“荷兰水”,橙水、沙示、ice cream soda,那滋味至今忘不了。“我父亲在50年代就拥有汽车,当年来讲挺威风的,过年时载一家大小去亲友家拜年,但最远也不过去到八打灵再也,那时候已是偏远郊区了!”

    每逢农历新年前,茨厂街布满街卖年货的摊贩,行人和车辆寸步难行,十分热闹。
    每逢农历新年前,茨厂街布满街卖年货的摊贩,行人和车辆寸步难行,十分热闹。
    舞狮表演高难度的高空采青,吸引路人围观。
    舞狮表演高难度的高空采青,吸引路人围观。

    年味淡了
    只能回味从前

    时代变迁,茨厂街年味也开始变味。1969年发生513事件,隔年农历新年便禁了鞭炮,华人舞狮也曾一度被禁止。“50、60年代,茨厂街繁华时,每逢过年舞狮采青从街头舞到街尾,每家店都挂青,小孩们跟着舞狮去看热闹。”

    进入70年代,茨厂街街坊们开始迁出,搬进新建起的组屋、花园,邝锦流的邻居街坊慢慢越来越少。“现在老街年味越来越淡,一来人们生活富裕了,平常日子也大鱼大肉,过年也不那么看重,有的趁新年休假出国旅行。”他的家人很早就搬离茨厂街,祖父母留守祖屋,他从父亲手上接过祖业后,数十年来天天回来开工,一年到头守着裁缝店工作,只有过年休假一周。

    “虽然改变很多,茨厂街还是很热闹,但现在人办年货也不用特地来茨厂街,去购物广场更方便咯!”他还是会去中央巴刹旁(现中央艺术坊)的广耀兴海味行买腊味,碰到许久不见的老街坊聊聊天,回味从前茨厂街的故事。

    从前小孩没太多娱乐,过年看舞狮和大头佛搞笑,就乐开怀。
    从前小孩没太多娱乐,过年看舞狮和大头佛搞笑,就乐开怀。
    过去茨厂街是华人集居做生意的街区,过年气氛浓得化不开。
    过去茨厂街是华人集居做生意的街区,过年气氛浓得化不开。

    文化回流 期待再逢春

    外国游客认识的“唐人街”茨厂街,现今在许多本地人心中,已非从前的华人社区,而像是“外劳街”;与其叹惜它的转变,怀念消失的岁月,不如将传统中华文化带回老街,让年长和年轻一代有理由重新走入老街!

    上个周末连续举行三天的第6届茨厂街年味节,吸引了万人参与,有街头市集、歌唱舞蹈、挥春、剪纸、年画、花灯、创意手作坊、年俗演艺等活动。1月27日星期天早上,万人空巷踩街,舞龙舞狮队游行经过茨厂街,锣鼓声震天价响,让人仿佛回到五六十年前的茨厂街。

    然而,2019年的茨厂街已不同旧日,外国游客比街坊市民多,楼下传统小生意渐被新租户取代,楼上住的房客多是东南亚各国外劳,与其说这儿是“唐人街”,不如说是“国际观光街”。

    从茨厂街走到谐街,浓浓年味扑面而来,年味节街头巿集有卖年饼年花,也有文创商品和可爱猪年T恤。关帝庙前搭起的舞台上正在唱潮州大戏,是庙会演出活动之一,入庙拜拜的香客和路过的游客驻足观赏,男女老幼即使听不懂也看得津津有味,摄影师忙着捕捉镜头,照片上传社群网站还有机会赢现金红包。虽然与旧时不同,但茨厂街新年味、新气象依然让人感受到迎接春节的美好。

    画家陈干逸19岁那年从巴生来吉隆坡上班,每天搭车到巴生车站,在茨厂街一带活动。
    画家陈干逸19岁那年从巴生来吉隆坡上班,每天搭车到巴生车站,在茨厂街一带活动。
    茨厂街花巿曾是年花热卖点,现已少见鲜花小贩摆摊。
    茨厂街花巿曾是年花热卖点,现已少见鲜花小贩摆摊。

    希望老房子
    保有最后尊严

    马来西亚画家陈干逸是巴生人,19岁那年来吉隆坡上班,每天从巴生搭车到巴生车头,走一段路到办公室。那年正好是1969年。“1970年和随后两三年,华人过新年都很低调,不过紧张气氛很快过去。70、80年代茨厂街非常热闹,新年期间开始挂起大红灯笼,来办年货的人潮络绎不绝,年味颇为浓厚。”

    他特别怀念当时还没建盖棚,仍能看见天空的茨厂街。每逢新年期间,他都会来画茨厂街的花巿,空气中充满花香的街道,如今已被售卖观光纪念品和衣服鞋包的摊子取代,顾档的小贩变成外劳面孔。令画家遗憾的是,从前经常光顾的美术用品店Venus已结业,现在只剩南洋一间。

    “茨厂街近几十年来变化很大,最明显是老房子越来越少,新旧建筑参差不齐,画家在写生时就会特别处理,比如把玻璃窗画回有古旧味的木窗。”吉隆坡老房子不比马六甲、槟城多,巿中心最有华人色彩的茨厂街、苏丹街、谐街更形珍贵。他个人认为,把茨厂街叫做“唐人街”并不合适,“大马华人有份争取国家独立,而且生活在国内各个地方,并不只局限在唐人街,这一点跟西方国家的唐人街不同。”

    近几年,茨厂街和苏丹街几栋老房子转做餐厅、咖啡馆、旅馆,陈干逸个人就相当赞赏老店新生的概念。“城巿无可避免顺应时代转变,土地增值,地标改变,传统老社区也会消失。老店生存受到威胁,如果转做其他用途,能够新旧共存,也不失为一个保存历史古迹的办法。”

    他希望老房子至少能够保持门面,也算是保有最后一点尊严,再有50、100年的生命。“老建筑之美是岁月自然形成,无法取代的。新生的老房子可以让老一辈人进去怀旧一番,年轻一代想像从前先辈如何生活,非常有意义。”

    40多年来目睹茨厂街变化的他最大感想是:“从20岁走到今天60多岁,仍可以看到每个农历新年度过,就是人生快乐的事。”

    年轻学生在庙会挑着担子卖年糕和椰子糖,让从没看过扁担小贩的民众大感新鲜。
    年轻学生在庙会挑着担子卖年糕和椰子糖,让从没看过扁担小贩的民众大感新鲜。
    陈干逸(前左六)会合吉隆坡写生团与年轻画家,在敦李孝式街描绘庙会景象,画完后在街头展画。
    陈干逸(前左六)会合吉隆坡写生团与年轻画家,在敦李孝式街描绘庙会景象,画完后在街头展画。

    鼓励青年创业
    找回老街新生命

    陈清寿来自马六甲,在吉隆坡生活了大半辈子,也算是老吉隆坡。他对茨厂街这数十年来转变特别感慨,“30、40年前这里可以说是真正的‘唐人街’,商家居民几乎都是华人,但自从政府开放外劳准证后,许多华人商家聘请外劳工作,顾摊也由外劳代劳,结果便慢慢形成今天‘外劳街’的局面。”

    熟悉的人情味不再,他坦言近年已很少来逛老街,今天会来是因为陪妻子来茨厂街买年饼,顺便到年味节庙会凑热闹,惊喜还有人有心办传统文化活动。“复兴老街不能只由一群人来做,换了政府之后,我们更应该努力保存珍贵的历史古迹文化。”他如此指出,“希望文化部加强保存老建筑,限制拆除古迹,至少可以仿效外国指定保留老建筑外墙的做法。”

    “另外,我也希望政府有关部门能够帮助年轻人创业,可以给机会他们在茨厂街经营小生意,鼓励更多本地年轻人积极回来老街区,注入新生命力,重现这里华人当家的昔日风采。”

    报导、摄影:谭络瑜
    部分图:本报资料中心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