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故事】觅迹“锡 ”日辉煌 淘洗悲欢 | 中國報 China Press
  • 告别式
  •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主题故事】觅迹“锡 ”日辉煌 淘洗悲欢

    大马华人先贤早年从中国飘洋过海到马来亚讨生计,大多从事劳动工作,即为第一代“外劳”。如今许多年轻人已不愿、也无需出卖劳力,然而先辈的付出不能忘,没有他们的汗水,就没有今日的马来西亚。趁5月1日劳动节来临,大家一起向他们致敬。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客家妇女在河边洗琉琅,边洗边唱山歌。(国家档案局照片)
    客家妇女在河边洗琉琅,边洗边唱山歌。(国家档案局照片)

    19世纪中叶过后,中国经历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国势衰弱,政治动荡,经济衰退,适逢马来亚淘锡热潮,大批华工涌入谋求生存和发展。1907年,马来联邦已有23万1000名锡矿工人,早期矿工50%属于“契约劳工”,俗称“猪仔”。

    华人劳工在语言不通、生活与工作环境恶劣、卫生条件不佳的情况下冒险拓荒。华人劳工奋斗精神获得雪兰莪参政司瑞天咸的赞誉,他说:“他们的精力与创业精神,使促马来亚拥有进步与繁荣。”许多华工在采锡劳作中客死异乡,也有人因锡而发迹,不少主題故事大馬華工歲月锡矿家极力回馈社会,兴建创办学校、医院、神庙与乡团会馆,为华人社会做出颇大贡献。大馬華工歲月

    过度开发引水患

    古毛(Kuala Kubu)曾是乌鲁雪兰莪县内最重要的锡矿产地。1869年至1874年,雪州因争夺锡矿爆发内战,马来酋长赛马苏(Syed Masyor)和华人联军张昌,与吉打王子东姑古丁(Tengku Kudin)和叶亚来联军起冲突,而为防御敌军在古毛建堡垒(堡垒在马来语中为Kubu),战后堡垒被留下因而得名,意为“河口上的城堡”。中文名“古毛”是客家话Kubu的谐音,当时多数居住在这里的华人为惠州客家人。


    叶亚来曾经在古毛拥有占地75英亩的锡矿场。为了方便运输锡矿,叶亚来在吉隆坡和古毛之间兴建铁道,古毛成为仅次于吉隆坡的雪兰莪州内第二大城。但因锡矿关系,土地被过度开发,导致古毛每年发生大水灾。1921年,英殖民政府宣布放弃古毛,1930年在附近建立新镇,名为新古毛(Kuala Kubu Bharu)。

     

    古毛人罗明发小时跟随婆婆学会洗琉琅,现在退休后偶尔洗琉琅当作运动。
    古毛人罗明发小时跟随婆婆学会洗琉琅,现在退休后偶尔洗琉琅当作运动。

    长期弯腰泡水老来腰痛风湿

    现年64岁的罗明发是古毛人,祖籍广东台山赤溪的客家人。他的婆婆来自中国,当琉琅婆洗锡米一辈子,一直活到八十多岁。当时古毛洗琉琅的都是客家妇女,罗明发小时候跟着婆婆去河边,玩着玩着学会洗琉琅,也出一张琉琅纸来洗。早期琉琅纸只出给妇女,男人不能洗,偷洗被河官捉到会被罚款40块钱,但很多人仍偷偷洗。

    “五十多年前锡米一斤两块八,洗琉琅一天能赚到4块钱就算很本事了,可以买米买肉回家。”他说:“从前生活清苦,劳作也不过吃咸蛋咸鱼配白饭,粗茶淡饭,难得有猪肉吃就很好了。”洗琉琅是苦力活,很多琉琅婆七十多岁仍每天走几公里路去河边洗琉琅,从早洗到晚,长期弯腰泡在水中,老来腰骨痛和风湿。

    很多年轻人都不认识琉琅,这两个以前是洗锡米的“搵食家生”。
    很多年轻人都不认识琉琅,这两个以前是洗锡米的“搵食家生”。

    罗明发年轻时干过各种工作,洗锡米只是副业,退休后把洗琉琅当作运动。他说:“可以活动身体,又可以赚点小钱,何乐而不为之?”现在锡价一公斤约33令吉,对比80年代低潮一斤八九令吉,算是30年来难得的高价。今天国内不少地区仍保有不少锡矿,但由于经济效益不大,使这行业逐渐式微,洗琉琅只有原住民在做。从前古毛、叻思一带很多收锡米的店也已淍零,只剩双文丹仍有一间。

    阅读更多精彩文章 马上浏览独家配套

    罗明发多年前回中国家乡探亲,发现那里的河也有锡米,只是无人识得。客家人因为采矿经验丰富,刻苦耐劳,所以被引入马来亚当劳工,无奈如今新生代已遗忘历史。罗明发的儿女也不识琉琅,儿子还问他木头锅子的用途是什么,让他啼笑皆非。“锡米是马来西亚的国宝啊!”曾经繁荣的古毛和锡米岁月记忆,对他那一代人来说,是公公婆婆在马来亚落地生根的根源。

    顾志良年轻时在古毛锡矿场金山沟操作水笔,现在91岁仍身体健壮。
    顾志良年轻时在古毛锡矿场金山沟操作水笔,现在91岁仍身体健壮。

    金山沟旧事唯我记得!

    古毛采矿业最辉煌时期,曾拥有高达5艘铁船,有多家锡矿场。91岁的顾志良老先生出生于古毛,祖籍广东佛山,父母来自中国。顾志良10岁开始做杂工,四十多岁跟朋友到金山沟做“坲琅牛”,负责操作水笔冲泥头。

    吃苦当吃补,锻炼出硬朗身子骨,曾和顾老先生在锡矿场工作的都已相继去世,古毛金山沟的故事只有他还记得。他追忆,锡矿场工作最辛苦是烈日下曝晒,杂工还可偷歇一会,做水笔不能停手,除了休息吃饭,其他时间即使下着大雨也得继续做。过去坲琅常发生土崩倒塌,还好他没有遇过。公司包伙食有鱼有虾有肉有汤,一日三工半,一个月赚七八百块钱,可养家活儿,直到后来锡矿场关闭,他也转码头改行去。

    1985年,国际锡市崩溃,锡价暴跌,锡矿场在90年代初纷纷倒闭,许多华人离乡别井到欧美台日“跳飞机”,书写新一代的华人劳工故事。

    霹雳州金宝的近打锡矿工业(砂泵)博物馆内的锡矿场模型。
    霹雳州金宝的近打锡矿工业(砂泵)博物馆内的锡矿场模型。

    锡矿工业博物馆金宝锡金岁月

    霹雳州金宝的近打锡矿工业(砂泵)博物馆,由矿家丹斯里丘思东所创建,于2012年10月24日开幕。这个日子具有深厚意义,因为1985年10月24日是世界锡价崩跌的开始,并直接造成我国锡矿业衰退。

    近打锡矿工业博物馆秉持教育的宗旨,透过文字、影像及各类模型和古物,讲述有关锡矿历史的故事,包括拉律战争、各个著名矿家轶事,以及当时矿工生活情况等。 来一趟金宝,你将更了解锡矿工业对于马来西亚的进步、发展和繁荣所做出的贡献,以及各族先辈们曾经历的那段可歌、可泣、可敬的历史。

    博物馆除了举办“锡矿节”之外,也打造一条“怡保-务边-金宝”的旅游路线。参加金宝“锡金岁月”导览,听近打锡矿工业博物馆副馆长周承隆(Jacky)讲述昔日锡矿业由盛转衰的历史。跟着他漫步金宝老街,探访“锡”日辉煌的学校、寺庙、会馆、店屋和地标。

    近打锡矿工业沙泵博物馆官方面书:Kinta Tin Mining Museum

    报导、摄影:谭络瑜

    更多报导:【主题故事】码头谋生肩挑万担 半世脚不离船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