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见闻】逆转e时代回归纸媒 | 中國報 China Press
  • 告别式
  •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心见闻】逆转e时代回归纸媒

    许多人认为纸媒式微萎缩,纷纷掉头逃离或转型求存。
    这样一个趋势里,李取中从彼岸慢慢走来此岸,反其道而行,出版一份漂亮漂亮的杂志报纸。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李取中《The Big Issue Taiwan大志杂志》、《The Affairs周刊编集》总编辑;物理背景出身,资深网络人,创办过乐多日志。

    2009年11月,李取中主动到英国总部询问《The Big Issue》的授权,半年后就出版《大志杂志》给街友卖,提供他们工作机会;2017 年他又筹办“编集者新闻社”,并发行“台湾最美的报纸”《The Affairs周刊编集》(简称周刊编集)──这个人叫李取中。

    在网络时代连办两份纸本媒体,让人不禁好奇李取中眼里的出版领域,到底是怎样的景象?

    “每个时代有不同的美感体验,它的形成是从一个人的过往经验、周遭环境、接触的事物,然后慢慢地变成某些喜好。”他觉得时代转换不一定是被淘汰或被取代,反而是重新思考定位的机会,仍有许多发展空间。

    “传统媒体拍活动都拍排排坐的照片,但这只是沦为资讯,无法真正展现摄影视角。对应目前的世代,大家应该想的是:为什么要选这张照片?年轻世代本来就生活在多影像的时代,媒体也必须跟上、擅用这样的沟通方式,在摄影和配图选择上做调整和统一。”


    编务脉络杂志化

    重新定位和转型不难,就看改革的意愿有多强。李取中说的“转型”,不一定是从出版转向数码化,而是内容,包括题材和排版。

    “早期《纽约时报》着重社会、政治事件,但在七十年代他们感受到电视媒体在未来的影响力,因此在那时候就内容定位、撰写方式、主题内容做调整,加入生活、设计、科学这些传统新闻不爱处理的杂志式新闻。”

    不管是请知名平面设计师设计杂志封面、世界优秀插画家合作报纸封面,还是新闻议题、经济和评论、时尚、文艺、植物和自然等内文主题,《大志》和《周刊编集》的编务脉络明显的杂志化。

    阅读更多精彩文章 马上浏览独家配套

    《周刊编集》和世界优秀艺术家合作封面设计
    《周刊编集》和世界优秀艺术家合作封面设计

    对此,李取中淡淡说一句:“新闻和杂志之间的界线,本来就不那么清楚,而且以目前的状况,我觉得很多重要的新闻议题在以往没有被好好处理过,对现今所有读者来说,它就是新的。”

    “比如世界大战,现在有多少人真正了解世界大战发生的事情?它对目前世界的形成产生怎样的影响?

    这就是题材选择的问题,不是所有及时性的都重要,也不是所有过期的都不重要。”

    同时身为杂志与报纸的总编辑,虽是不同的媒体与营运模式,但对李取中而言,两者的概念极为相似:回归人类的共同价值及问题,提供读者认识世界的视野。

    “《大志》运作有一段时间了,编务由主编负责,我只是对主题方向、整体精神做调整。《大志》内容偏向社会性,属性定位于纸媒这一块;《周刊编集》刚起步,以我对它的想像,未来它能做很多东西,比如把它数码的话,如何透过图像、摄影、影片展现内容?相信届时整个单元和规划都必须做调整。”

    众筹方式出版

    无论办报还是办杂志,销售量是最大的挑战。早期《周刊编集》以众筹方式出版,现在营运状况如何?

    李取中笑了笑,说:“《周刊编集》发行六、七期之后才以众筹方式出版,这其实是为了推广订阅而做的行销活动,不像一般众筹是要累积足够的启动基金才能去做某些事情。所以,不管筹到多少,我们还是会继续做下去。”

    谈到目前的营运状况,他说“还在努力中”。尽管那是出版领域里众筹资金最多的,外间看来是成功的众筹:“其实八百多万台币(约一百多万令吉)的资金,是无法支撑一份报纸,包括过后我们还要做数码化……”

    每逢被索取签名,李取中必写“存在的理由,不假外求”。虽然他没有多加解释为何用这首诗,但是从他跳脱传统办报纸杂志的故事,这几个字或许传达这样的理念:之所以存在就是因为它存在,太执着于解释,很多时候会扼杀掉许多的可能性──当然,这只是记者的解读。

    李取中来大马演讲时,介绍《周刊编集》的创刊故事,观众细心聆听他的出版经验,并热情请教他的专业建议。 
    李取中来大马演讲时,介绍《周刊编集》的创刊故事,观众细心聆听他的出版经验,并热情请教他的专业建议。 

    读者被瓜分 不代表被取代
    “纸媒要完全灭亡是不太可能的事情,只不过在时空、环境背景不一样的状况之下,必须重新定义、重新思考它扮演的角色和任务。”

    就像经历过广播、电视、网络的兴起,传统纸媒在不同年代皆受到新媒体诞生的冲击。实际上,媒体是一种内容乘载和传播的方式,越来越多媒体则代表消费者被瓜分阅读的可能性。

    “读者被瓜分是必然的,但不表示一定会被完全的取代。传统媒体要做的是接受、应对这个必然的状态,然后针对内容、排版、阅读效果和体验去做编务调整。”

    李取中举例,传统报纸每天须处理当日的社会、意外资讯,但在数码化年代,它的处理速度无法和网络媒体对抗,且使用者、阅读者本身也希望透过网络媒体,更快地获得资讯。

    “但是,如果是介绍摄影师的作品或分析趋势,透过网络媒体反而是比较弱的传播方式,因为阅读者在看网络媒体之时,心态是浮动的,没有办法投入时间和精神清理脉络,这就是网络的特性。”

    他认为,越来越多传播媒体涌现不是“谁取代谁”,而是进入分工状态。因此,每种媒体可透过自身的优势和特性,做好资讯沟通、传播。

    “传统纸媒的转型,除了是数码化发展,也可以是转向‘故事’,帮助阅读者了解事件、了解社会、了解他人。阅读故事的重点不在于可以从中知道什么,而是从中得出什么意义和体会,它没有那么讲究时效。”
    摊开来阅读 感觉就是不同
    面对新媒体不断推陈出新,全球传统媒体面临生存危机时,努力数码化转型,尽量守住最后战线。但是,多数转型却不那么顺利;先有网络经验再来做纸媒的李取中,他怎么看待这个现象?

    “任何庞大组织要变革都是困难的,困难在于变革有多种面向,对读者群的定位、体系和内容编辑的调整……所有媒体都有根深柢固的价值体系,要撼动和调整这部分最困难。”

    “这个世代对报纸杂志的看法,和传统媒体对应的世代已经不一样了,因为多了新媒体,所以必须要有新的组织和形态去应对。任何形式转变都会冲击现有的形式、读者,但是不改,读者也会逐渐流失,陷入两难。长久来说,最终还得做出调整。”

    问他从过去的网站经验,对现时办报、办杂志是否带来帮助?他笑说,经验值虽满多,但并不适用于报纸杂志,“因为纸本阅读和数码阅读不一样,数码的画面、大小、浏览动线跟摊开来的纸本完全不同。”

    “网站的经验或许有帮助,但一定不一样,只能说利用累积到的经验去参照不同的媒体。举例,网络偏向视觉化的浏览介面呈现,所以我会比较关注介面呈现的阅读、使用感觉。”

    《大志杂志》封面
    《大志杂志》封面

    版面留白 留下呼吸空间
    纸本阅读不仅是纸上的视觉观看,手指翻阅时,所感受的纸页纹理、厚薄粗细,都影响感官细腻的体验。李取中认为,选纸和用纸是现代报纸杂志不可忽视的一环。

    “以往纸媒可以不用管纸本的物理性,触感、重量、编排、视觉、文案……但是对应目前的世代,如果不处理纸材的美感表现,报纸只能永远扮演资讯传递的角色而已。”

    除了美感表现,报纸杂志的观念、想法,以及想要传递读者什么样的阅读体验,都可以透过纸本的“物理性”,让读者扎实感受到。

    《周刊编集》也一样,早期选用42.5克淡鲑鱼色新闻纸,后期为了能够灵活呈现插画和摄影作品的细致氛围,常用52克高白新闻纸,它比传统报纸的纸材更白、更厚一些。在排版上,它也舍弃传统报纸大量文字充填版面的习惯,反倒透过留白,营造阅读时舒服的呼吸感。

    或许自己待在网络太久,让李取中更能感受跟纸媒的差异,以致想法连连且跳脱框架,比如他未来有个计划:“由于英文没有直式的排列架构,看到直排直观上就是属于东方的东西,像目前日本大部分报纸也都是直式排版,很有趣,我也想尝试……”

    报导:叶凤玲
    图:杂志图书馆提供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