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印度庙说教(中篇)口头传唱再结集成书 吠陀经神话经典 | 中國報 China Press
  • 告别式
  •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游印度庙说教(中篇)口头传唱再结集成书 吠陀经神话经典

    大马资深文史工作者兼元生基金会执行长陈亚才坦言,印度教有三大支柱,包括:寺庙,宗教导师和经典!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其中,印度教的经典非常重要,因为它是精神和思想的依据,以及一个价值的核心。宗教经典的故事太引人入胜,并且演变成为寺庙装饰的一大特点,同时成为艺术创作的灵感泉源。

    而在全球文化交流影响之下,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里头的很多人物,可以追溯到《罗摩衍那》里的猴神哈努曼(Hanuman),十头魔王罗波那(Ravana),还有大鹏鸟(Garuda)等等。

    黑风洞有十头魔王罗波那,是《罗摩衍那》一书的重要角色之一。
    黑风洞有十头魔王罗波那,是《罗摩衍那》一书的重要角色之一。
    陈亚才深入浅出的解说,让大家对印度教经典有了更好的认识。
    陈亚才深入浅出的解说,让大家对印度教经典有了更好的认识。

    “大家都同意,雅利安人引进的吠陀经是印度教,甚至是印度历史的源头。不过,考古发现,在雅利安人进来之前,印度已有本身的文明。只不过,印度出现有文字记载的文明,却是在雅利安人到来后,即是,文字化的吠陀系列经典成型和流传之后。”陈亚才说。

    吠陀经以四部为主,即是《梨俱吠陀》及后来的(《娑摩吠陀》、《夜柔吠陀》、《阿闼婆吠陀》)。后面三部都是不同重点的来解释《梨俱吠陀》。


    从吠陀教过渡到婆罗门教,出现的经典不计其数,最重要的便有《梵书》、《森林书》、《奥义书》和《往世书》。其中,《奥义书》和《森林书》出现之后,等于是吠陀时期跟后来的印度教时期的一个分水岭。

    《摩奴法典》种姓制度化

    “也就是说,整个宗教哲学的思考,到此阶段,宗教哲学已达到相对的成熟稳定。有人因而就把《森林书》和《奥义书》称为‘吠陀的终结者’!”

    “简略来说,阅读经典,可看到印度教的社会状况和宗教脉络。今天,还是有许多人在研究《奥义书》,宗教仪式也用得上,尤其在思考宗教和哲学这个部分,更显份量。”

    “我们讲的《奥义书》,一般所称的《奥义书》,是指古奥义书,至于新奥义书,则是到了新的教派,也就是商羯罗所带领的宗教改革之后,重新定位的。

    商羯罗等人推动的宗教改革,实际上应该称为“新婆罗门教”,为了比较容易区别,所以称为印度教。

    阅读更多精彩文章 马上浏览独家配套

    陈亚才说:“对于印度教最早的经典──《吠陀经》,因为是天启,不是人创作出来的,因此没有注明作者是谁。”

    现在一致讲法:梵文《吠陀经》先由口头传唱,到了一个时期,有人结集写成书(文字化,梵文),在接下来的时代,又补充,又整理,才有后世看到的版本。

    “吠陀经时期,种姓区别已存在(《梵书》),另外一个核心就是主张祭祀万能。主导的婆罗门教,把祭祀仪式弄得复杂,只有研究吠陀经,受过正统训练的宗教师,才有办法主持宗教仪式,无形中,印度教被婆罗门垄断,慢慢就有点僵化。”

    《摩奴法典》,正式把种姓制度化,把社会地位、规则制定得非常详细。

    印度教经典的每一个篇章,处理的问题不一样,印度教的文明就是这样累积下来。

    阅读神话 了解历史 传达宗教

    看经典,把它当作故事书,还是神话来读?还是从神话中读出其他意义?

    “吠陀经介于神话跟写实之间,一方面,我们当作神话来读,一方面,从神话之中去了解历史和写实。”陈亚才说:“可能,解答不会是‘是’或‘非’,还有其他申论的空间。不过,宗教导师论述时,往往会引经据典。”

    简略而言,印度教是神话和哲学观念的结合体,阅读印度教经典,只要有想像空间,那么,小朋友当故事书来看,中学生想了解故事为什么这样写,大学生则研究这样的表达,放在哪个时代有什么涵义……

    “这就是印度教的特色!像神话般津津有味,但在之中,又能了解印度历史和现实的一环,更是宗教传达的一个方式!”

    以《摩诃婆罗多》为例,俱卢之战的古战场(Kurukshetra),也是北印度的一个地方,大概就在现在的Haryana邦的的一个县,现在已成为一个旅游景点。

    当然,在学理上,信徒不能停留在听故事的层次,要有不同的教导的方法。

    乳海搅拌天神恶魔抢吃甘露

    在陈亚才先生的导览之下,最令大多数人印象深刻的经典故事,便包括趣味盎然的“乳海搅拌”!

    陈亚才说:“印度教中,天神和恶魔都会死,他们想吃下须弥山下,乳海底下的长生不老甘露。可是,光凭天神或恶魔的力量,无法将海水搅乾,搅出甘露。双方便约好,一起搅拌出甘露,谁先拿到甘露便谁吃。”

    天神和恶魔将九头巨蛇(Naga)当作搅棒,双方各执一边,毗湿奴化身大灵龟顶着须弥山当支点。双方搅拌至各种各样的宝物都冒出来,眼看快取得甘露,毗湿奴巧施美人计让恶魔恍神,天神顺利吃下甘露。

    此外,在搅拌的过程中,九头巨蛇因为过度疲惫而突出毒液,湿婆见状,赶快盛了毒液,否则甘露受到污染,全功尽废。湿婆没有直接将毒液喝下,而是停在喉咙。因此,祂有一个造型,颈项以上是黑色的。

    乳海搅拌是印度庙装饰中常用的题材,主要出现在门塔。
    乳海搅拌是印度庙装饰中常用的题材,主要出现在门塔。

    故事发挥社教功能

    吠陀教再晚的时期,就以两大史诗《罗摩衍那》(Ramayana)和《摩诃婆罗多》(Mahabharata)为主。《罗摩衍那》和另一部更长的史诗《摩诃婆罗多》是印度文化的基础,对印度文学、宗教的发展影响深远。

    《薄伽梵歌》(Bhagavad Gita)的原文出自于《摩诃婆罗多》的《毗湿摩篇》。《摩诃婆罗多》是印度的百科全书,涉及民族、社会和政治情况。

    “除了宗教教化,我想,文化扩散也是重要一环,经典还成为艺术表演的创作源泉!”陈亚才说。

    甚至,东南亚数国,不管是舞蹈、表演或装置艺术,很多时候,都是从最著名的两大史诗,《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故事里的教诲和启发,汲取创作灵感,发挥社教功能。

    我国的著名舞者拿督南利依布拉欣(Ramli Ibrahim),以印度舞扬名国际,经常受邀到印度和美国演出,去年刚领了印度文化部颁发的大奖。

    吉隆坡黑风洞,猴神哈努曼是忠诚的象徵,出自《罗摩衍那》这部史诗。
    吉隆坡黑风洞,猴神哈努曼是忠诚的象徵,出自《罗摩衍那》这部史诗。
    《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是印度两部重要史诗,跟印度教关系密切。
    《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是印度两部重要史诗,跟印度教关系密切。

    摩诃婆罗多 讲述家族权斗

    史诗《摩诃婆罗多》,作者是广博仙人皮耶萨,是波罗多家族的长者,全书共10万多颂,涵盖面非常广,主要叙述伟大的波罗多(Baratha)王朝的两大家族的权力斗争,最后形成战争,打了18天。

    “为什么《摩诃婆罗多》里的一场战事(第19到23章),可以放大叙述,扩大发挥成独立成书的《薄伽梵歌》”陈亚才说:“因为这里头有非常广泛的,很重要的对话,既谈战争策略,又谈人生和生命。对话过程中,也带出特定的价值观。”

    般度族五个孩子,以阿周那(Arjuna)为大将军,要和以难敌为首的俱卢族打仗。阿周那看到对面是一起玩到大的同伴,就下不了手,帮他驾驶马车的黑天(克里希那,毗湿奴的一个化身),便对他晓以大义。

    克里希那告诉阿周那:人是不会死的,人在这个地方往生,就会在另个地方重生。但阿周那着实听不下去:我不忍下手……最终,黑天现出黑天原型,要阿周那相信他,阿周那的疑惑恐惧解除,才拉起弓箭,最终战胜。

    罗摩衍那 王子流放森林

    《罗摩衍那》,作者相传是诗人蚁垤。然而,从成书时间(公元前4世纪到公元后2世纪)来看,600年的作品,应是集大成者书写出来,先有传唱,增减之后,成为现在的版本。

    全书分七章,内容主要讲述拘萨罗国王子罗摩(Rama)和他妻子悉多(Sita),流放到森林的曲折故事。

    讲到《罗摩衍那》,华人必定联想到中华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还有齐天大圣孙悟空。关于印度教文明,已故季羡林是杰出的译者,他花了很多心力,将8本《罗摩衍那》翻译完成。

    陈亚才表示,“16世纪完成的《西游记》,算是智慧加工吧。字里行间,大家仍可感受《罗摩衍那》的影响,隔了2000年,猴神变得更加神奇,有72变!孙悟空大闹天宫,或许灵感来自猴神哈努曼大闹楞伽城。”

    印度教经典,故事性很强,从故事到哲理,到宗教哲学,后来发展到文化艺术的常用题材,塑像,雕刻、舞蹈剧、皮影戏,特别是皮影戏,包括大马在内的东南亚国家都有。

    在黑风洞左侧,可以看到站立着的哈努曼,旁边是《罗摩衍那》石洞,有机会可以前去转一圈,看塑像简略地表达罗摩的事迹。

    薄伽梵歌 战争场面浩大

    《薄伽梵歌》也可叫做阿周那和黑天的对话录。读者一定会发现:黑天一直在解说,阿周那一直在疑惑。

    陈亚才说:“黑天为阿周那拉车,在两军对峙的场面,《薄伽梵歌》的主题,呈现在两人精神的对谈,不只谈作战技术,关于人生的困惑,更有更高的思想层次,包括信念、心理状态和心理素质。”

    显然,黑天很有策略,他软硬兼施,最终才现出毗湿奴的真貌。

    “书写者把大神黑天的位置摆到很清楚──阿周那的胜利皆是因黑天的引导!”

    《薄伽梵歌》的战争场面浩大,战事非常惨烈──大将军一声令下,就冲向敌阵,肉身对肉身搏战,班度大军死伤150万,敌军死伤240万。这个故事的造型,经常在印度庙的装饰艺术出现,有时采用绘画、壁画,有时则以半雕塑方式出现。

    近代,熟读和引用《薄伽梵歌》的名人之一是甘地。

    《摩诃婆罗多》史诗中的战争场景──毗湿奴大神变成黑天Krishna,当阿周那的车夫,实际上是他的军事顾问和心理辅导师。
    《摩诃婆罗多》史诗中的战争场景──毗湿奴大神变成黑天Krishna,当阿周那的车夫,实际上是他的军事顾问和心理辅导师。

    报导:许雅玲
    摄影:陈亚才提供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