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朝骥:中美对抗下的马来西亚 | 中國報 China Press
  • 告别式
  •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廖朝骥:中美对抗下的马来西亚

    前不久我们出席了由马大中国研究所、马大孔子学院及厦门大学马来西亚研究所联合主办的一个论坛。论坛是为了庆祝马中建交45周年而举办,名为《珍惜过去,展望未来》。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厦门大学的马来西亚研究所在2005年成立,是首个以马来西亚为研究中心的学术机构。这是时任首相阿都拉在2003年访问中国后,倡议在马来亚大学成立中国研究所,以作为研究现当代中国政经文教变化的研究中心后,中国在厦大设立的相应机构。至今,以马来西亚为名设立研究机构的高校包括了北京外国语大学、华侨大学、广西大学、广西民族大学、暨南大学、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及北京大学正在筹备的马来西亚研究中心。

    当天论坛的两位讲者,北京语言大学国别和区域研究院院长黄靖教授,及马大中国研究所所长饶兆斌博士的发言,对我启发很大。黄教授谈到中美贸易战对东南亚的影响。虽然自中美贸易战发生后,东协领袖一再强调东协将采取中立的态度,不选边来应对。黄教授指出随着贸易战的对抗加剧,既有的产业链将发生更大变化。无论是中资或美资的持续转移东南亚各国,东协既有的中立态度将受到挑战,尤其是东协各国存在争取外资的竞争关系。“东协共识”将可能因此而分裂。

    中国影响力渐扩大

    饶兆斌博士分析中马关系是否到了第四次突破点的机遇。今年4月饶博士与郭清水博士在《新海峡时报》联合撰写了一篇《中马关系的第四次突破点》,文中提到第一次突破点是在1974年,敦拉萨与毛泽东握手,两国建交。我国成为东南亚各国与中国外交关系正常化的先行者。第二次是90年代初期,时任首相马哈迪医生促成中国成为东协的对话国。东协成为中国在冷战结束后一个重要参与国际事务及区域事务的平台,也是东南亚各国接触及理解中国的窗口。

    第三次马中关系的突破点,可以说是饶博士及郭博士的学术创见,即中国从参与东协事务扩大到东亚事务。1989年马哈迪提出东亚经济组织的概念,后来因为美国的反对及仅有几个亚洲国家的支持,而无法落实。1997年金融风暴发生后,马哈迪重提东亚经济区域合作的概念,推动了东盟+3(中国、日本、韩国)的对话关系。2005在马中两国推动下,东亚峰会召开,中国的影响力从东协扩大至东亚。


    马中关系是否迎来第四次突破点,这就胥视当下中国推动一带一路的倡议及中美对抗背景下,马来西亚在这一次的区域政治变化中,将可以扮演何种角色及中国将如何适应像马来西亚这类中型国家的国际事务的诉求。

    从我国原先搁置东铁及重新谈判、恢复东铁,显示出如果一带一路所推动的计划,能够对本土经济及就业机会有更大的促进作用,将能增加成功的机会。一方面,马来西亚与中国交涉的经验,可以作为一个范例,以作为他国仿效的模式,另一方面,中国也可以借此展现自身为一个积极回应合作方诉求的崛起中的大国。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