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仪婷 ——救孩子的两道安全卡榫:倾听与核对 | 中國報 China Press
  • 告别式
  •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李仪婷 ——救孩子的两道安全卡榫:倾听与核对

    台湾一名中学生跳楼自杀,这则新闻,虽不是首例,然而资优生的孩子面对高压环境,选择结束生命这样的讯息,父母究竟接收到什么?事实上,这女孩在出发走上归途之前,曾发出求救声,告诉父母她不想进北一女,她怕好学校的压力太大,因此她想降读第二志愿。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然而父母对女孩有期许,好不容易女孩考上第一志愿,怎么可以就这样放弃?因此他们大大鼓励孩子要勇于尝试挑战,没有迎向挑战就退缩的人生,不是他们期望女孩有的特质。女孩就这样,走进充满黑洞的恐惧与想像中。

    父母其实没有错,面对挑战,要求孩子要勇敢面对,怎么会错呢?女孩也没有错,面对恐惧,自知自己的能力,因此提出自己的渴望与声音,希望父母能听得见她的内心想法。那么,造成这场悲伤的结果,究竟是谁?

    答案是:家庭内沟通的系统不完善。

    沟通,包含了“倾听”与“核对”。“倾听”人人都懂,就是对方的讯息,听者要用心聆听。“核对”则概念模糊了些,让我用个简单的小例子说明。


    有一次,我开着车带着二女儿上学,二女儿坐在后座,我们漫无目的闲聊着,有时聊聊天气,有时聊聊天空的蓝度,有时则聊聊盘旋的老鹰。有那么一瞬间,我看见路边有只黄色小蝶,在我等红绿灯时,从我车前翩翩飞过。

    女儿突然问我:“妈,蝴蝶是怎么做的?”

    什么意思?我脑袋纳闷极了。让我们先停在这个问题一会儿。面对这个问题,你想到的是什么?请牢牢记住你的答案,再继续往下看。

    面对这个问题,我脑子里第一瞬间飘过去的画面是:“毛毛虫蜕变成蝴蝶的样子,所以蝴蝶是毛毛虫做的?这是什么怪问题?”

    再仔细一想,女儿的意思应该不是这个,应该是……脑子里出现的另一画面是:“用纸折出蝴蝶的样子! ”

    阅读更多精彩文章 马上浏览独家配套

    面对这两个答案,我内在突然涌出不耐烦,觉得女儿这家伙干嘛在这时候出难题,是想叫我做一只蝴蝶给她吗?她不知道我在开车吗?

    内在的不耐烦是我的惯性应对姿态,当我没办法解决或处理时,我习惯抗拒,这和我过往的经验累积而成冰山有关,冰山的层次在观点和感受来回地运作着。因此,当我即将脱口而出我的不耐烦时,觉察到自己的状态了,于是我在那一刻做了小小的停顿,然后我不觉莞尔地笑了,笑自己干嘛为了这种小事不耐烦。

    别在事后才问为什么!

    因为实在不知道女儿的问题该怎么回答,于是我把问题丢回给女儿:“毛毛虫是怎么做的,你的意思是?”女儿很可爱地展出她的双手,伸长手臂,告诉我:“就是我忘记要怎么用手做出蝴蝶的样子啊!”

    “啊!”听见女儿的回答,我忍不住在内心叫了一声,我差点误解了孩子的意思而胡乱发脾气了呢!

    如果面对女儿的问题,如果只有倾听,而没有核对,以我的“观点”产生出“不好的感受”,因此出现争执,那么这样的倾听,算倾听么?答案是否定的。

    不久前我和一群奶奶级的学生吃饭,餐桌上,一位奶奶听了我对“期待”的诠释与看法后,非常有感触地说:“我就是活生生血淋淋的例子!”

    奶奶说,她的大儿子考大学时,她和先生对医生有憧憬,因此当儿子考到牙医系,她和先生高兴极了!儿子去读了一学期,回家跟父母说:“牙医好像不是我想要的,我想休学。”

    父母一听,不停说服他,继续坚持下去,要读完才知道有趣的地方在哪里?此后,每半个学期,儿子回家都会禀告父母,他想休学,而身为母亲的她,总不停安抚他,再读一阵子试试看,以后会更好!

    奶奶说,当时她的心态是,这么好的科系怎能放弃?所以每学期都希望赶快开学,赶快把儿子赶回去,藉由各式各样的藉口,把儿子说服甚至唬弄过去。

    就这样,四年过去了,正当她觉得一切就要熬过去时,学校寄来一张退学通知书,她这才惊觉儿子瞒着他们不去上课,不去考试,尽一切力气,只要能让自己退学的事他都全力去做,最后终于得到一张父母都无法挽回的退学信。

    她和丈夫质问儿子,做这些事前,为什么不跟他们商量?儿子说:“我和你们商量过了呀!但你们没有一个人想听啊?全都是叫我回去读书,但我就不想一辈子被困在黑黑臭臭的黑洞(蛀牙)里呀!都没人理解我!”

    父母总是拒绝接受孩子发出来的讯息,总希望孩子只要听他们说的话去做就好,以致于当孩子用行动做出激烈反应时,父母还茫然问孩子:“当初你怎么不说呢?”

    事实上,孩子们都说了他们的渴望,是我们一直拒绝聆听,拒绝核对孩子真正的内心世界。现在,藉由北一女跳楼的新闻事件,让我们重新审视我们与孩子的关系。

    我们经常聆听孩子的声音吗?或者,我们也跟北一女的父母,在大部分时间里,对于孩子发出的求救讯号,我们只想赶紧敷衍唬弄过去?如果是,我们是否还有机会扭转孩子的未来?在那一刻令人震撼的行为发生前,请多倾听孩子的声音,拉近彼此的距离!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